【趣学Python算法100例】分糖果

问题描述

10个小孩围成一圈分糖果:

老师分给第1个小孩10块,

  • 第2个小孩2块,
  • 第3个小孩8块,
  • 第4个小孩22块,
  • 第5个小孩16块,
  • 第6个小孩4块,
  • 第7个小孩10块,
  • 第8个小孩6块,
  • 第9个小孩14块,
  • 第10个小孩20块。

然后所有的小孩同时将手中的糖分一半给右边的小孩;糖块数为奇数的人可向老师要一块。问经过这样几次后大家手中的糖一样多?每人各有多少块糖?

问题分析

根据题意,10个小孩开始时所拥有的糖果数是不同的,但分糖的动作却是相同的,即“所有的小孩同时将手中的糖分一半给右边的小孩;糖块数为奇数的人可向老师要一块”。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可使用循环结构来解决的问题。

将老师开始给每个小孩分配的糖果数作为循环的初始条件,以“所有的小孩同时将手中的糖分一半给右边的小孩;糖块数为奇数的人可向老师要一块”这个重复的动作作为循环体,循环的结束条件为所有小孩手中的糖块数一样多。在循环体中,还需要判断糖块数的奇偶性,奇偶性不同完成的操作也不相同,显然这需要使用一个选择结构来实现。

算法设计

在问题分析中,我们已经确定了该问题使用循环结构来解决。那么如何存放每个小孩初始时所拥有的糖果数呢?这里考虑使用数组来存放老师开始给每个小孩分配的糖果数,因为有10个小孩,故定义一个长度为10的整型数组即可。在循环过程中,糖果每经过一次重新分配,就打印输出一次,直到最后一次打印时,10个小孩所拥有的糖果数都相同,此时结束循环。

确定程序框架

  1. 定义整型数组存放初始条件
# sweet[0]=10表示第一个小孩的糖果数为10,以此类推
sweet = [10, 2, 8, 22, 16, 4, 10, 6, 14, 20]

将老师开始给每个小孩分配的糖果数存放到sweet数组中。

  1. 循环结构实现框架
while (10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不相同):                         # 若不满足要求则继续循环
# 将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平分为两份
    for i in range(0, 10):
        if sweet[i] % 2 == 0:                               # 若为偶数则直接分出一半
            sweet[i] = sweet[i] // 2
            t[i] = sweet[i]
        else:                                             # 若为奇数则加1后再分出一半
            sweet[i] = (sweet[i] + 1) // 2
            t[i] = sweet[i]

    # 将分出的一半糖果给右边的孩子
    for n in range(0, 9):
        sweet[n + 1] = sweet[n + 1] + t[n]
    sweet[0] += t[9]
    j += 1
    printResult(sweet, j)     #输出当前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

上面的代码在while循环结构中又包含了两个for循环。while循环的循环条件为“10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不相同”,第一个for循环用来将当前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分成一半,同时将分配结果保存在数组t中。在分配时注意区分奇偶数糖果分配方式的不同。第二个for循环用来将每个孩子手中已分好的一半的糖果给右边的孩子,由于第一个for循环中已经将每个孩子手中一半的糖果数保存在t数组中了,因此可直接利用t数组中的值修改sweet数组中的对应元素值。又由于“10个小孩围成一圈分糖果”,因此,sweet[9]右边的元素为sweet[0]。

程序流程图

  1. 定义judge()函数

judge()函数用来判断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是否相同。judge()函数的参数为整型数组,它可以判断该数组中各个元素的值是否相同,如果数组中所有元素的值都相同,则judge()函数返回值为0,否则judge()函数返回值为1。

judge()函数代码如下:

# 判断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是否相同
def judge(candy):
    for i in range(0,10):
        if candy[0] != candy[i]:
            return 1                                # 不相同返回1
    return 0                                        #相同返回0

完整的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编写程序如下:

# 函数:判断列表中各成员是否相等
# candy:保存糖果数量的列表
def judge(candy):
    for i in range(0, 10):
        if candy[0] != candy[i]:
            return 1  # 不相同返回1
    return 0  # 相同返回0
 
 
# 输出列表中每个元素的值
# s: 要打印的列表
# j: 需要打印的次数计数器
def print_result(s, j):
    print("%4d" % j, end=" ")
    for k in range(10):    # 打印列表
        print("%4d" % s[k], end=" ")
    print()     # 换行
 
# 分糖的函数
# sweet: 保存糖果数量的列表
# j: 计数器,记录分糖的次数
def giveSweets(sweet, j):
    t = [0] * 10      # 临时表,保存每次分出去的一半糖
    while (judge(sweet)):  # 若不满足要求则继续循环
        # 将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平分为两份,放到t列表中
        for i in range(0, 10):
            if sweet[i] % 2 == 0:  # 若为偶数则直接分出一半
                sweet[i] = sweet[i] // 2
                t[i] = sweet[i]
            else:  # 若为奇数则加1后再分出一半
                sweet[i] = (sweet[i] + 1) // 2
                t[i] = sweet[i]
 
        # 将分出的一半糖果t[n] 给右边的孩子 sweet[n + 1]
        for n in range(0, 9):
            sweet[n + 1] = sweet[n + 1] + t[n]
        sweet[0] += t[9]     # 第10个分出去的一个t[9],给第一个孩子:sweet[0]
        j += 1      # 计数器加1
        print_result(sweet, j)    # 打印本次分糖后的结果
 
 
# 定义列表sweet,存储老师给每个孩子分配的糖果数
# sweet[0]=10表示第一个小孩的糖果数为10,以此类推
sweet = [10, 2, 8, 22, 16, 4, 10, 6, 14, 20]
print("次数 各人糖果数")
j = 0      # 计数器,保存分糖的次数
# 输出每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
print("%4d" % j, end=" ")
for i in range(len(sweet)):
    print("%4d" % sweet[i], end=" ")
print()
# 开始分糖
giveSweets(sweet, j)  # 调用分糖果函数  

运行结果

vcode下运行程序,结果如下图所示。从输出结果可知,经过17次分糖过程后,10个孩子手中的糖果数相等,都为18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didiplus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