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半年有余,断断续续读完了姚雪垠先生耗尽一生心血写就的十卷共三百三十万言巨著《李自成》,留下了两百多条笔记。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想来不得不罗缕片言以彰此刻的心情。至于题目便模仿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那个特殊时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吧,甲申延年,后人哀之,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小时候听说过明朝灭亡的故事,那时的关注点总在一些细枝末节且饶有趣味性处,例如崇祯的断臂公主、朱三太子、白莲教、多尔衮和孝庄的爱情故事、李自成驿站裁员,吴三桂为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从不曾深入的了解过这段历史。半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这本《李自成》,书中情节引人入胜,虽是小说但也颇有些深刻的道理,让人知道了历史真正的曲径通幽。对于李自成、崇祯、多尔衮这三个人以及背后的农民军、明朝、满清的三方势力如何此消彼长、有了深入的认知,这篇文章不想从大处着眼去分析明朝怎么亡国、满清怎么入关、小冰河期自然灾害等等,而是从具体的一些提纲处、更从人为之事上记录下我的所思所想。
何谓民心,民心何用
读罢此文,感受最深处即在此。民心此物,颇为虚幻,人皆曰:人心似水 民动如烟。民心这个词听起来很虚,但解释起来也很简单,两个字拆解而言就是百姓的心思,民心向背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心向着谁、背着谁。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一般王朝的开创者很明白,打天下时创业维艰,初期难免邀买人心;守天下时初定大业、百废待兴,也会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他们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刻的理解上一个王朝倾覆的原因。而王朝的末代统治者却不再重视民心,在几百年的国祚绵延中,他们逐渐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所倚恃的是与国休戚的皇亲国戚、为奴为婢的宦官内卫以及数不尽的地主阶级,对于百姓则百般愚弄,口惠而实不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尽失民心,断送了祖宗几百年的江山,落得个国破身死的下场,而其所深深倚恃的群体和阶级却毫不留情的转为新朝的从龙之臣,尚不如旧朝小民,他们还会为亡国者悲戚的掉几滴眼泪。
拿上边我所讲出的这个道理举例,李自成为什么在潼关南原战败后仅剩十八骑逃到商洛山中还能保持信心,后来出河南时,从者入流,短短时间收拢了几十万大军,因为他知道虽然现在力薄势微,但民心可用。姚老用了足足一卷描写了潼关南原这场战役。其用心当然不是为了讲述战争战略,而意在说明民心的力量。虽然李自成残兵败将躲到商洛大山中,粮食缺乏,军队又染上疫病,但即便到了此时,闯王军队打到的粮食还要赈济给百姓一半。当时困难的环境下这些救济如同生民再造,环境恶劣程度可参考明马懋才《备陈大饥疏》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能下那样大的决心宁愿让士兵半饱分粮出去足以证明其发自内心,也足以证明其认为自己可倚恃的是民心。虽然从商洛山中出走时力量还是很小,但闯王的名声已经打了出去,待到自成从商洛到郧阳山中后人马已经扩到几千,出河南时,打出了【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于是百姓从者入流,天下英杰来投,军队迅速扩充到几十万。
当然这其中,反向示范的崇祯皇帝也是帮了不少忙的,朱由检一定非常奇怪,为何贼越剿越多?其实黄道周的一封驳斥崇祯增加赋税的奏折说的很清楚了:
国家土田,确实兼并成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然历朝田赋积弊甚深,有财有势者上下其手,多方欺隐,逃避征赋,土田多而纳粮反少;贫家小户则不敢欺隐,无力逃避,不惟照实纳粮,且受势豪大户转嫁之苦,往往土田少而纳粮反多。况田赋之外,每遇差科[插图],贪官污吏放富欺贫。故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昔日中产之家,今多化为贫民,不恨贼而恨官府
而崇祯对于此的回复是:你所说的尽是书生之见,知经而不知权。你只看百姓目前负担很重,不知一旦流贼肃清,即可长享太平之乐。
昏聩至此,已全然不知民心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这是一点,另一点便是当时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当时的民间却是在望寇剿兵。明朝的军队由于缺粮少饷,所以军纪败坏,甚于土匪,杀良冒功不计其数,对于百姓极尽奸淫掳掠。兵剿寇,其实打不过寇,主要干的都是骚扰百姓的事儿,百姓不堪其扰。而寇反而军纪严正,经常放赈于民,所以民投寇,当然寇越来越多了。
再后来同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了李自成身上,从经营河南后期,他逐渐相信自己的成功是上应天谶,而非来自人民的拥戴,这种感觉加深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一下子堕入富贵窝里,逐渐与民相隔,天天想着登基的事儿。此时他已经不怎么缺少粮草军需了,却不愿意赈济百姓,纵兵入城,军队的纪律也逐渐败坏。可能是他后期太顺利了,加速了脱离群众的速度,只是这未免太快,竟然同时体验 了一个开国者和亡国者经历。有鉴于此,三百年后,教员谈及此事提出我们要认真的进京赶考,务必跳出历史循环的周期律。
崇祯的覆亡,李自成的盛衰都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是一句空话。在封建王朝,小民百姓、命如草芥,统治阶级毫不关心,而现代,我们却提倡:警惕脱离群众的风险!莫不是从无尽的历史轮回中所学到的?
何谓军心,军心何用
军心往小了说就是军队的士气,往大了说则是一个组织的士气。一个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于军队数量的寡众,而在于士气的高低,这一点我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深有体会,初期李自成的几千人马之所以可以在晋陕一代与几十万明朝军队周旋的奥秘就在于此。李自成虽然人马不多,甚至粮草匮乏,但是众人都抱着一个推翻明朝的信念在战斗,大家劲儿往一处使,虽万难亦能攻克。而明朝的几十万大军则更像是几十个军阀,各自为政,收不到朝廷的饷银,自然不受朝廷节制,都为了保存实力,面和心不和,虽有多路大军,但兵多军纪败坏,长官也放任不管怕引起哗变,大战时一旦稍有受挫便士气低落,争相逃跑,互相践踏,不战自溃。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组织,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围攻人数少条件差的教员都不成功,反而时常溃退呢?现在想想这道理也很容易,就像一条狼可以赶一大群羊一样,羊不惟不敢群起攻之,反倒听任驱赶,这不仅仅是狼比羊战斗力强的原因,主要还是羊群毫无斗志,无法团结一心的缘故。
军心如何维系呢?我认为要从军队的信念、领导者的决策和初心、军队的纪律综合来看。
首先是军队的信念,什么是信念,一个组织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一件大家认为对的事情,这便是信念。最高等的信念便是信仰,李自成早期领导的军队就是凭借这个武装自身的,如果一个组织有了信仰,那将无往不利,人人依附。这便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道理了。这种信念信心不容易失去,除非信仰变质,组织忘记初心;次一等的便是金钱和职位,如果做不到信仰,那就给组织中人一个希望,用升官发财作为激励,崇祯的明朝军队用的便是这个,但这种信念很容易失去,例如一旦粮饷不足就难以为继了。再末一等,如果连希望都给不了,那么就谈不上一个好的组织了,这个时候只能尽力保证不要弹压组织成员,以免激起哗变,导致组织难以为继。
其次是领导者的决策和初心,如果一个领导者屡屡决策失败,把组织带向深渊,那么军心势必不稳,崇祯的败亡就是如此,正是他刚愎自用,爱惜羽毛,导致被下属蒙蔽,言路闭塞,只爱听美言而不能听忠言。忠义之士四散,组织一次次失败,则军心一次次溃烂,就像失控的列车,到了后期就连他自己也能深切的看到这一点,但已无力回天。当然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领导者的英明与否与其私德虽有关系,但非关键点。如果他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那么即便他是酒色之徒也未尝不可,而倘若爱惜羽毛,因为过分看待自己的好名声而不能做正确的决策,瞻前顾后,反复无常,那么私德即使不错也没办法提振组织的士气。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领导者的初心变质了,口惠而实不至,那么之前所有有号召力的口号就都成了空话,此时再拿空话收买人心则容易反噬自身,李自成后期的败亡就是如此。
最后则是军队的纪律,如果一个军队纪律败坏,或者说一个组织纪律不行,奸佞之徒横行不被惩罚,那正义之人必然寒心,组织很快便会溃烂,人人皆为私利则军心迅速瓦解。所以我们往往说真正要担心的是组织的内部溃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同样是李自成,后期与满清的战斗中虽然手下有好几万人,人数上与满清相当。但李自成心里却还不如商洛山中时有底,这就是因为他知道军心已经不可用了。军心不单是军队,也是说组织的,组织的战斗力如何,就看组织的向心力,这也便是军队的军心吧。总之如果一个组织信念崩塌、忘记初心、领导者昏聩无能,组织纪律松散,那么迟早会走向覆灭,此时外部势力只需轻轻一推,高楼大厦顷刻瓦解。
何谓逆商,何谓顺商
什么是逆商,可以理解为人身处逆境时候表现出来的智商与行为,什么是顺商,可以理解为人身处顺境时候表现出来的智商与行为。那么用这两个标准如何评价李自成、崇祯呢?李自成有强大的逆商和弱小的可怜的顺商,崇祯有一定的逆商和不怎么样的顺商。
之所以说崇祯有一定的逆商和不怎么样的顺商是因为崇祯自己毕竟也经历过铲除阉党的斗争,早期也算有所作为,但也正是这短暂的作为培养了他走向了刚愎自用,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的道路。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最后居然还能说出诸臣误我的昏话。
李自成有强大的逆商,我觉得早期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很有教员的气质,在如此苦难的境地里,刚刚经历大败,粮饷又难以为继,而且还经历了郝摇旗拉走队伍的事件,内心对于自己决策失误导致组织受到重创一定备受压力。在这样的境地里,还能坚定的相信自己会推翻明朝,还能沉着冷静,坚持练兵,严整军纪。从小处着眼认真准备,为之后的崛起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想起了教员在延安的那段岁月,也是如此坚定和抱着必胜的信念。
同样李自成也有弱小的可怜的顺商,毕竟流贼出身,当宋献策献上了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言后竟然深信不疑,其实这谶言对于号召百姓跟随是有很大帮助的,神话核心人物对于塑造组织向心力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连领导者自己都信了这鬼话就有点可笑了。进入河南时农民足迅速庞大起来,组织鱼龙混杂,他不听李岩的话经略中原,反而三攻开封,略金银而走。再之后定都西安,孤军长驱直入北京,竟然认为只要攻下北京,天下可传檄而定,最后落得个被满清兵四处追赶,整个天下竟然无立锥之地,死于九宫山。吴三桂和满清对于李自成的倾覆其实只是个催化剂的作用,即使满清没有入关,自成也会因为可怜的顺商而自取灭亡。那么如何总结李自成失败的顺商呢?
- 难听直言,在逆境时,直言相见是农民军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直言相商,目的是让组织更强大,而到了起义后期,李自成招揽了一帮故明从龙之臣,这些投机分子对他积尽阿谀。他再也没办法听的进去直言,孤独的坐在武英殿,一如崇祯旧时模样。此时就是他想听真话也难了,自己如坐鼓中。正是因为不听李岩的建立根据地的忠言,才导致后来无立锥之地。
- 乍然富贵、无所适从。进入紫禁城,一下子就像进入了温柔乡,不思下一步进军策略,反而纳妃、让刘宗敏大肆搜刮拷掠北京百姓,拥有了无尽的富贵,小农思想乍然转不过弯来。
- 盲目自信。盲目自信,认为天下传檄而定,完全忘了起义初期大家定的策略:把事情想的困难些,解决时有好处,永远不要心存幻想,而要脚踏实地。面对山海关外的满清军队变的越来越和崇祯一样心存幻想,老想着逃避,有了鸵鸟思维了。
- 失去了冷静和正确做决定的能力。在与满清军队作战时,李自成完全不能像在商洛山中时那样思考了,面对满清的追捕他只知一味逃亡,不知道收拾军队一站,导致最后退无可退。
正是因为这可怜的顺商,导致李自成迅速的失败,当然客观的说这其实也是因为李自成打入北京过于顺利,自己被投机分子团团围住,小农思想难以抵御糖衣炮弹,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和建设导致的。
李自成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教训,逆商很重要,逆境中可以极大锻炼一个人的能力,磨炼一个人的心智,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顺商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片歌功颂德中保持冷静,在神话自己的阿谀中保持克制。那么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带领组织走向最终的成功。所以做一个伟人难啊,时刻都不能松懈!时刻都不能放松警惕!
写在最后,以飨诸位
读完此书必有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道理才可谓不妄读经典。毕竟我们都不是李自成、崇祯这样的历史大人物,但只要是人,就有些共通之处,都能从他们的兴衰上体悟些道理。
- 人虽难听直言,但务必要听直言。因为直言于你的人没有任何好处,只对你有好处。务必不要热衷于好话和虚名,给你好话和虚名的人必有求于你,这样只对他们自己有好处。从利益角度而言,二者高下立见。所以千万不要刚愎自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自成就是兴于听直言,毁于听美言。
- 多反省、少后悔,避免反复无常。做决策的时候多反省自己的错误,少做没有意义的后悔,这样次数多了容易反复无常,刻薄寡恩。崇祯就是这样,导致无人可用,其话不堪为人信,说白了就是没有固定的处事原则,导致别人无所适从。
- 把事情想困哪些,这样解决时更容易,不要盲目自信、心存幻想,保持冷静。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把问题想苦难了,必然想的多,想的细,想的周全,这样解决时当然会容易。反之盲目自信如李自成,以为满清不会入关,打下北京天下可传檄而定。这样处事势必行在空中,不能脚踏实地。
- 有逆商更要有顺商。有逆商自不必说,顺商则有必要谈谈,有时候我们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实力,很多时候来自运气与偶然,就如李自成,正是因为他运气好(天灾和满清已经把明朝折腾的不行了),才这么顺利打下北京,这却被认为是他自己的实力,导致他越来越认不清真实的自己了。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了十年,我们挣了些钱以为完全是自己的实力,这就大错特错,固然有自己的能力,但也有行业在发展期存在大量红利的原因。这个时候即使形式一片大好我们也不能不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尽量让自己的实力匹配这样的待遇,压缩运气的成分。同理,现在互联网进入了稳定期,大肆裁员,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保持逆商,保持学习与锻炼,在自己内心的商洛山中练兵,等待下一个机会。
- 勿忘初心,失去初心非常危险。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像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如果忘记初心,那么组织的发展就失去了出发的理由,口号很容易沦为空话,反叫后来人以此为嘲弄的由头。勿忘初心不应为口号,而要落到实处。否则组织内部就不能维持稳定。李自成就是如此,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是推翻暴明,转而与统治者为伍,早早的开始享受,背叛了队伍的人,早晚被队伍抛弃。
- 手握实际的业务和核心技术。崇祯杀了无数的督师、罢黜了无数的首辅,但拿左良玉没有办法、拿毛人龙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督师、首辅虽然官位显赫,但是他们手无一兵一卒,崇祯杀起来很随意,而左良玉和毛人龙都是小小的总兵,但正因为他们手握兵权,崇祯需要依仗他们与农民军作战,所以拿他们没有办法。我们工作也一样,千万不要丢掉自己吃饭和看家的本领而去图一些虚名。这些虚名在组织迅速发展,组织稳定时期用来宣传,一旦组织收缩,形势不妙时候,最先被拉去杀头的就是那些没有实权的高官显贵。
- 步步为营,认真经营根据地。脚踏实地,学到一些就积累一些。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后即使后来式微也可有退守立身的地方。
写出这样这些生活的道理,以飨诸位。倘若有些帮助也不失这篇文章的作用了。万望诸公以史为鉴,明得失,知兴替。
行文至此,已洋洋洒洒六千余言,可谓酣畅淋漓,倘若能为姚老先生的恢弘巨制注脚一二,岂不人生大幸。2022年6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