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
9.1 什么是效率
一个既定的产品,应该交由成本最低的厂商生产,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有效率)
一个既定的产品,应该交由出价最高的消费者消费,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有效率)
给社会带来的总的好处是由消费者的评价来说明的,等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减去付出的代价(生产成本)。
9.2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时候,一方面他要支付价格,这是一个成本;另外一方面这个商品也会给他带来好处带来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一个主观心理上的感受)
三个人的消费者剩余不同,约翰50元,保罗30元,乔治20元。
消费者剩余的特点:
- 用来衡量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福利。
- 是主观心理感受。
- 需求曲线可以用来表示消费者剩余。
- 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
生产者剩余 = 实际收到的价格 - 生产的机会成本
关于生产者剩余的事实:
- 用来衡量生产者从商品生产中所获得的福利。
- 是客观存在。
- 可用供给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来计算生产者剩余。
- 价格越高或成本越低,生产者剩余越大。
- 类似于利润。
生产者剩余与利润的区别:
生产者剩余 = 价格 - 机会成本
利润 = 价格 - 全部的成本
在短期:机会成本 < 全部的成本。(全部成本中包含一些沉没成本)
生产者剩余 > 利润。
在长期:机会成本 = 全部的成本。
生产者剩余 = 利润。
9.3 竞争市场的效率
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做到让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在一起的总剩余最大,就是有效率的。
总剩余测量的是,整个社会从这个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获得的价值是什么,整个社会为了获得这个价值生产这个商品支付的成本又是什么。
效率实现的条件:
- 出价最高的人获得商品进行消费。
- 以最低的成本生产。
- 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用途中去。
当竞争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总剩余)最大。
当产量在均衡点E处增加时,新增产量的新增成本超过了该产量带给社会的价值,得不偿失。
当产量在均衡点E处减少时,总剩余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