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六域模型”通过将纷繁复杂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关联要素进行系统化梳理,以系统级业务功能划分为主要原则,设定了物联网用户域(定义用户和需求)、目标对象域(明确“物”及关联属性)、感知控制域(设定所需感知和控制的方案,即“物”的关联方式)、服务提供域(将原始或半成品数据加工成对应的用户服务)、运维管控域(在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和精确的运行)、资源交换域(实现单个物联网应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信息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建立物联网闭环商业模式)六大域。
域和域之间再按照业务逻辑建立网络化连接,从而形成单个物联网行业生态体系。单个物联网行业生态体系再通过各自的资源交换域形成跨行业跨领域之间的协同体系。
物联网行业生态体系建设“六步走”将重构关键环节,实质性提升“物”的运行效率,创造新的价值,不断为行业赋能,真正形成物联网行业的协同生态体系。
第一步,确定用户主体和用户需求,即在用户域中挖掘用户主体与行业中其他因素之间的问题和改善需求。其中,多个用户主体间的关联性以及需求边界是确定物联网行业生态的入口,如果特别复杂的,可以采用需求迭代的模式,逐步推进。
第二步,在目标对象域根据物联网用户需求所关联的目标对象,确定所要连接的“物体”。物联网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几乎可以把任何“物体”转化为该物体的“信息源”,从而为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产品和服务的全新价值奠定基础,是物联网商业价值创新的源头。
第三步,根据目标对象所确定的物体属性和信息源获取要求,从而在感知控制域确定采用哪一类技术连接手段实现与目标对象的连接。从目前技术现状而言,主要包括以传感器为代表的客观感应式,以RFID和二维码/条码为代表的主观标签信息读写,以M2M模块为代表的嵌入式网络通信模块数据操作。
第四步,在服务提供域将大量来自于设备端的数据,根据用户需求,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形成提供给用户域中不同用户主体的各类服务和接口,实现对“物”和“信息源”的共享。
第五步,在运维管控域中,从系统技术性运维到行业法律、规则等层面去监管和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和精确运行。尤其是对于所连接的“物”所触及到的行业管理要求,既要尽量遵循,又需要制定新的规则来保障业务开展。
第六步,在资源共享域中,一方面打通垂直行业和外部系统与资源的共享及协同,另一方面辅助其他五个域建立内部的商业闭环,尤其是在物流、支付、征信等方面,从而较好地处理垂直封闭系统和外部系统的协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