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为SS/SN 阴为SP

引子:
     对于联系人的用法,北美正涌动着一种暗流,构建北美特色的新虚拟社会网络。一旦时机成熟,它会像blog一样跳出来成为主流。
     有人称,木子美使得2003年成为了“中国Blog元年”,那么也许2004年会是“SN/SS元年”。
     什么是SN/SS呢?Social Network,社会网络。Social Software(SS),社会性软件。
     你也许会摇摇头,这个概念和藏污纳垢的“同城约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仅仅像以前的社会关系串联软件一样,仅仅局限于虚拟网络的联接,或者仅仅是一个IM/通讯工具,那么我们可以忘记SN/SS了。
     如果在2002 年Blog启蒙运动之初,你认为Blog就是BBS的变身,即使到了现在,你还认为Blog无非是改头换面的个人主页而已,那么你也可以彻底摒弃Blog了。

下面我会说明SS的思想:
SS基本原理:

一个思想要想为用户所接受,必须“Simple is Best”,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
同样,描述SS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这两个:
(1)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2)150法则(Rule Of 150)


听说过他们吗?这两个概念其实也是由来已久的老理论了。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用最简单的话描述人际脉络中,要结识认识任何一位朋友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有通过六个朋友的话就能达到描述就是“目的”。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
你与布什之间相隔几个人?换一个问法,你通过几个人可以认识布什?如果说是六个人,你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来自一项社会调查的结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过的一次连锁信试验(链接到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实验的结果就是今天在社会关系研究中常说的“六度分隔”。你也许不认识布什,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会体会到自己在找工作时候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讲述了两个SS的基本原理后,你是否明白SS是什么吗?估计不会。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你会看到,由SixDegrees引出的“弱链接”词语,将充斥本文余下部分。
很多加入一些流行的“社会网络服务”(SNS,SS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是一种)的人们都在问,在这些网络中,是否我“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先不剥开这里“认识”层次,单是从联接数量来说,不可避免要碰到SS的第二个理论:150法则

150法则(Rule Of 150)

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150是一个统计出来的人际关系网络数目极限”。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参考链接:《Community<=150》( http://www.oreillynet.com/pub/wlg/2767)
最简单的脚注就是MSN Messenger的帮助中也指明了这一法则的应用,它写道“最多可将 150 位联系人添加到您的名单中”。
最早看到150法则是在“The Tipping Point”: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从自古至今的军队建制等管理中也时常出现150数字的影子,Robin Dunbar 认为这和人脑的进化程度有关。而Dunbar 提出的一个模型方程中,考虑了动物本身的大脑新皮质相对脑的比率,可以得到某种动物所拥有的活动群体的最大值。如果输入智人(现代人,Homo Sapiens)的比率,这个数值为147.8,大约为150。Malcom Glaweld在The Tipping Point中把150法则形象定义为: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会上,你不会感到尴尬的人数最大值。




你会接着问:
(1)那么QQ、MSN Messenger算不算SS呢?
(2)SS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有什么动力驱使我去建立这个SN呢?
(3)SN和Blog有什么关系吗?
为了吸引你的好奇心,我先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SN和SP运营有什么关系吗”。
后面我将回答这几个问题。

IM和SS有什么关系吗

一般来说,用户的IM网络是一个成熟的、附加了信誉信用的(除了那些布朗式随机运动聊天的年少用户们)的
虚拟网络。但是问题是大多数用户可能只用到了一层关系,就是简单地和自己的联系人实时通讯。
但是如果把SN/SS的概念加进来,那这个IM就变成了以短信上下行费用赢利,背后真正运营的是一个虚拟社会
网络。
这个网络超越了QQ等简单IM的强链接(strong ties),而属于弱链接的范畴。像美国的Friendster.com,
已经拥有数百万用户,每周还在以20%的用户数增长(仅供参考的数字,没有实证),它的运行模式是这样: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第一步是注册,这一点和QQ、ICQ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注册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像QQ、ICQ那样立刻去搜索交友的对象,因为Friendster并不允许你对
于数据库进行直接的搜索。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关系网络,也就是把同样是Friendster注册会员的人加入你的关系网络,这时候你就可以访问你加入关系网络的那个成员的关系网络中的所有成员了。
这样说也许不太好理解,那么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是用户A,你在你的关系网络中加入了另一个用户B,而B的关系网络中则有C、D、E三个人,那么你就可以访问C、D、E三个人的资料;不仅仅如此,如果C的关系
网络中还有F、G、H、I四个用户的话,你通过也可以通过A-B-C的连接其关系网络中F、G、H、I四个用户的的
资料。因为你可以搜索到的对象都是你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按照俗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说,
他们多少会和你有相似的地方——相似程度肯定比普通的陌生人高,这样的话,的确会大大有利于强关系朋友的
建立的。


这个朋友的朋友的概念缩写就是 FOAF,Friend of a Friend。
决定你能否找到朋友的,不是整个数据库的总记录数,而是你个人关系网中成员的数量,以及这些成员关系网的
数量。即使SN的用户数量很少,也不会妨碍你和你小圈子里面的朋友认识圈子中的其他朋友,而且这些朋友成
为你好朋友的概率也并不会降低。

所以有人提出来:

“类似QQ、MSN、ICQ这些即使通讯网络都很有潜质切入这个市场——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现成
用户关系网络,只需要加上传统交友网站所需要的诸如交友资料、交友搜索的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一个非
常成熟的第二代交友网络了。”

IM具有这种潜质,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QQ,MSN Messenger、ICQ、Yahoo! Messenger的成熟关系网,
甚至可以直接要求获取用户Outlook中的联系人。

本文的中篇将说明一般是如何搭建这个社会网络的,以及几个成长中的运营者的模样。

(1)加入用户自己的成熟的IM/Outlook联系人列表: 默认只是为了SP运营的短信互聊。

(2)用户自己申请加入SN: 填写以下资料细分
* 从事行业
* 教育程度
* 所在地
* 自我介绍
* 兴趣爱好(可以在IT技术中细分很多种,便利于寻找相关技术专家)。

(3)搜索好友:

我们既然已经获取了用户的成熟的联系人圈,那么当用户点击某一个联系人时,这个联系人必定拥有以下三个
可供搜索的条件:

* 好友昵称
* 好友邮件地址
* 好友移动手机号码。

那么用户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条件在数据库中搜索好友是否已经注册。

为了防止演变成新的Spam mail网络,对方必须批准加入之后(类似于MSN Messenger的批准加为好友功能),才可以从6°联接搜索到的好友。这样也只是实现了6度意义上的第一度。

(4)邀请好友:

好友不在,那么用户可以右键点击这个联系人,通过我们的系统发送一封邀请信邮件给他/她(小心别被人利用
做成了垃圾邮件):
邮件的发件人/主题/内容的格式我们已经事先定义好了。
邀请你的朋友来加入6°之后,他们注册时填入你的Email后自动就会加为你的朋友了

(5)察看好友的朋友,以及好友的朋友的朋友:
我们必须要显示隐含的社会关系,借用一张微软研制中的Wallop的图片就可以清楚地展示这个概念了。我们有
了6°数据库,当然可以计算出FOAF的社会网络图了。

我们一定要限制这个度数是四度。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国外的SS都这样做,不会到6度的。
Wallop是什么: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Social Computing Group at Microsoft Research, exploring how people share media and build convers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networks

UU通已经开发出了显示FOAF关系的客户端软件.  也引出了我们的第五步.
(6)用户的6°个人主页:
我们猜想,当用户用6°联接了一堆好友之后,她的6°个人主页会是这个样子(又是照抄Wallop):

右边的那一栏是这样,放大给你看看:


就是显示了以下内容:

*        用户的Title(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别小看它);
*        Blog主页或者个人主页;
*       自我介绍;
*       曾经从事过的项目;
*       关注的话题;
*       联系方式;
*       (最重要的)用户贡献出来的6°好友名单(从而提供了FOAF的生物链)。

到了这里,你也许明白了不少。
还有一环很重要,个人信用,或者是一种像现实生活中的“口碑”的虚拟信用,表现形式就是:用户自身不可编辑的、来自于6°好友的评论,以及我们系统给出的信誉值。

这是为什么呢?
FOAF建立在朋友的朋友是一个相对可靠的介绍来源基础上,那么一定要建立一个虚拟的信用体系,否则这个SN就会变成了“同城约会”或者“垃圾信息发布者”的乐园。

更高一级的理论是这样: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毛向辉先生将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分为核心四层,就是
*        Identity(身份)
*        Portfolio(档案)
*        Commnication(交流)
*        Social Network(应用社会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性软件中,这四者的体现和侧重的程度不一样。Identity是个人的身份标识,这很容易理解,就
是要有个人的账号;而Portfolio则是电子档案的意思,是对个人体身份可信度的记录或描述。从某种意义说Identity是网络上数字符号的个体代表,而Portfolio则是实际存在的个体见证,像BLOG具有类似Portfolio
的功能。Communication标识和实现了在社会性软件中人际之间可能有的互动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
则是从总体上展现了以个体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体现、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应用结构。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毛向辉先生还说道:
     SS中的基础是个人,所以要有明确的社会存在和身份识别。所以可以看到目前所有的SS中都有了越来越
复杂的身份认证。这还不够。除了带有更多信息的ID(包括Email, bio, ....),人们建立信任还需要更多信息。
包括社会对你的认可、声誉,还有你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在Identity基础上,还要有Portfolio,才能反映更“真实”的社会人。所以Blog或者它的变种会成为第二个层面的重要选择。在此之上还有通信,communication。通讯的传统的技术已经很多,例如IM,Email。这个层面是信息交换的保证。在通信的基
础上,会自然形成Social Network。社会关系的反映在过去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在软件中,但是FOAF和现在各
个SS中都有了完整的网络架构,而且通过六度原则可以知道任何人之间也不过有六个间隔。

(7)评价你的朋友:略。
(8)我们主动Push朋友的朋友给用户:
我们了解了用户的感兴趣的话题,会主动猜测到他希望交流的朋友,从而在每日新注册的四度之内的朋友中挑选
合适的,发送提示到他的客户端软件上。
好了,暂时写这么多。要想做一个SN,我猜想需要更多的应用,才能够吸引用户并粘住他/她。
对于这三个问题:
*       那么QQ、MSN Messenger算不算SS呢?
*       SS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有什么动力驱使我去建立这个SN呢?
*       SN和Blog有什么关系吗?
第一个,其实我已经回答了,算是,只能是第一代的简单通讯的社会软件。
第二个,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你可以参考《PCmag对几个社会性网络站的评测》。
第三个,正是有了Blog,慢慢形成了一个个固定话题的Blog圈子之后,SN才浮出水面,旧事重提的。
小结:借花献佛了: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毛向辉先生说道:

你如果想开发SS,可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让你的SS能够尽快形成“网络”。那么切入点在哪里呢?如何让人
们愿意使用你的SS呢?你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作为切入点,如果你以第四个层面(Social Network(应用社会关系))为重点。那么就要想法设法快速吸引人们进入这个网络。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需求,“
交友”听上去不好,但是也是一种吸引的方法。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没有微软的实力,不要试图把每个层面
都做起来。尽可能找到最好的切人点,让人们愿意加入或使用你的软件。保留他们的“记忆”,帮助他们扩展网络,“锁定”他们的动机。

参考资源:
    http://www.heiyou.com/Main.aspx   嘿友
  http://www.yoyonet.cn/index.jsp     友友
  http://www.uume.com/octopus/dispath.jsp,UU通
  http://www.ryze.com/go/xiuli
  http://www.meetup.com/
  http://www.linkedin.com/home
  http://www.6du.net/
  http://www.friendster.com/home.jsp Wallop,微软的研究项目
      http://www.cnblog.org/wiki/ 社会软件在线研讨论
      http://www.qpengyou.com/,朋友圈
Disclaimers:
本文档所包含的信息代表了在发布之日,zhengyun对所讨论问题的当前看法。本文档不应理解为zhengyun
一方的承诺,zhengyun不保证所给信息在发布之日以后的准确性。
     本文档仅供参考。本文档引用了若干位blogger学者在网上的言语,表示感谢,致谢和参考资源在本文下篇。
     本文档按照创造共用方式授权.
     你可以免费:
     拷贝、分发、呈现和表演当前作品
     制作派生作品
     但是必须基于以下条款:

署名。你必须明确标明作者的名字。.

非商业用途。 你不可将当前作品用于商业目的。
保持一致。 如果你基于当前作品更改、变换或构造新作品,你应当按照与当前协议完全相同的协议分发最终
作品。

致谢: (排名不分先后)

郑云深(http://blogs.51.net/

毛向辉(http://www.isaacmao.com/

Topku(http://www.topku.com/)

引用资料的其他学者因为不知道姓名,谨表感谢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