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产品体验就是写自己的感受
经常有同学自己认为或者曾经听别人说:“产品体验报告嘛,其实就是把你在体验产品中的感受写出出来就可以了。”
NO!!!
其实这个是产品体验报告的第一大误区。
因为如果你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样本去谈感受,至少在统计学上,你的体验和感受都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产品体验报告实际上不是回答「我感觉怎么样」,而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我应该怎么看待这样的感觉」。
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你所需要体验的「产品」。这样你的体验报告才会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在对于产品的改进有帮助。
而要回答好上面的问题,那你就不得不横向研究你的「产品对手」,纵向研究你的「垂直产品」(如果产品涉及支付,那你就需要研究支付宝是如何给人安全感),这样才能让你的感受有普遍和实际的价值。
这才是为什么要做竞品分析,为什么要做行业调查,绝对不是为了让你报告看起来更长。。
而且,如果你希望体验产品的时候,更多去谈及用户的感受,实际对你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你需要有足够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以及足够多的产品体验经历,才足够有分量的理由去支撑你的「感受」。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地地告诉别人。但就像「开车不过是油门刹车」一样,结果可能总是简单,但是过程绝不是。
误区二、产品会根据你的修改意见修改
很多同学的体验报告其实更多的是「吐槽」和「建议」。
请大家在心里默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会让你的乘客帮你开车吗?
2、你会让你的乘客帮你开车吗?
3、你会让你的乘客帮你开车吗?
不会的。
因为相对于产品经理,所有人实际都处于产品的信息低谷。我们不知道这个产品的产品定义,不知道目标人群,不知道现阶段的产品目标,没有产品各项数据……
我们所提出的建议和吐槽对于「正经」的产品经理来说,只是勉强一笑,就像小学生去谈世贸。
所以请不要对自己的见解有一种莫名的自信,尝试去班门弄斧,这对于你的报告并没有加分。
-
如果你想提出一些见解的时候,请务必不要把自己当做普通用户做用户反馈。
而是应该将自己提出这项建议的前提、预设、预期、对标产品等等一系列,能支撑你做出的这个建议的信息罗列清楚,讲清楚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样即便你的建议并没有帮助产品,但是至少证明了你的逻辑和产品分析能力。
这不管对于产品学习还是求职面试,都更为重要。
误区三、过分关注表面的用户体验
大家总是很容易发现在表现层和框架层上的用户体验问题,并且在报告过度纠结于小的细节。
但这就有点像抓着芝麻,丢了西瓜。
表面的用户体验确实很重要,但对于产品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下,产品的需求和迭代都是存在优先级的。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容易明白很多产品为什么有些明明可以改进的地方,迟迟没有改进。
例如金融类产品(如收益高、风控好的理财产品洋葱先生,此处为硬广,HIA)
你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安全」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以「洋葱先生」为例,作为一个 P2P 产品,产品后台数据的安全、用户操作的安全保护、银行对接系统等等等,这些产品需求的优先级远比「支付页面好像不是很好看」高得的多得多多多。
这就像是冰山理论,我们能看见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山,但产品经理要面对的是整个庞大的冰山。
所以如果你能站得稍微更高一点,有一些宏观,或者从行业出发的一些见解,必然会让产品经理对你有新的看法。
误区四、产品体验报告存在最佳模板
不存在的。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所谓的产品体验报告可能更多是一份「作业」(如果你是正儿八经的产品经理还过来查产品体验报告怎么写....)
也就是这是一份让你证明自己一些能力的作品,那么你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产品体验证明自己」
别人的产品体验框架可能能给你一个思路,但是并不见得适合你。
HR 给你 3 天时间写一份产品报告,如果你根据一些产品体验报告的模板写,可能写个 3 天 3 夜也达不到这个模板本身的要求。
你将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庞大叙事的框架中,实际上得不偿失,也证明了你,并没有产品思维。
至少你可能没有理清楚,HR 实际的需求,产品体验报告的优先级,以及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认识。
谋定而后动,切记一头扎进模板和表现形式,拖累自己。
还是要从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出发,有选择性地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最后:
会来知乎查阅这个问题的,应该多半是面试者、学生。
其实不用太紧张,能愿意为此查阅资料,你们已经足够用心了。
你要做的,只是比他们再专业一点点,再专业一点点。
利益相关:真的不是因为写了份产品报告被产经喷出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