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在新公司参加了一系列业务培训,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时时有些新发现及它带来的一些新奇体验。虽然行业不同,但是里面有些模块却是具有相通性的,让我对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渐丰满中。
通常人们一提起商品中心,都离不开电商这个场景。一说到电商,大家脑海第一反应就是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耳熟能详的,毕竟它们更贴近自己日常生活嘛,但是还有一类场景,虽然也有电商的特质,但是流程却更为苛刻,它就是「政府采购场景」。
通用商品
接下来我们在谈差异化之前,我们需要先看看商品的演变:
「通用商品」 -> 「电商场景下的商品」 -> 「政府采购场景下的商品」
先来看看,一个通用的商品管理会涉及哪些方面呢?
「商品 = 类目 + 品牌 + 基本信息 + 属性信息 + 销售信息 + 库存 + 仓库 + 运费 + 标签等」
「类目」:主要是对商品进行归类,比如手机属于3C,空调就属于家用电器,便于用户更快的发现和搜索到此目标物;一个好的类目归类能节省用户很大的搜索成本。
「品牌」:商品的身份证,一个商品的品质优劣,首先品牌就能识别出来,加上用户会有自己的品牌偏好,这个会是一个妥妥的金字招牌
「基本信息」:主要是指商品的名称、主图、详情图、说明等一些描述性文案
「属性信息」:主要是完善商品的规格,比如颜色,材质,上市时间,目标人群等,在基础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补充
「销售信息」:这里就是电商人常说的sku信息,具有销售性质的元素都集中在这里展现,比如苹果电脑里面的CPU、内存、存储、颜色等。不同规格组合成不同价位,供用户选择
「库存」:大白话说就是囤货量,你有多少货出售,超出了这个值就叫超卖了,如果产能跟不上且未设置预售告知用户,会引起客诉的;且有些商品的库存因为涉及安全,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按照批次来回收的,比如食品类目下的奶粉等;还有一些品类批次对价格的影响较小,如服饰类,基本可打包售卖;
「仓库」:就是仓储,货存放的地方,这个地方会存在一定的管理成本支出
「运费」:将货卖给他人的时候,存在人力运输成本,需要收取一部分费用来平摊成本
「标签」:好比一面白墙里面的黑点,用于突出差异性及一些权利的说明,也可用来做分类;常见的如「售后标签」:7天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等,还有比如「百亿补贴」这类是为了和常规商品区分出来,便于用户决策
电商场景下的商品
认识了通用商品后,现在再来认识下「电商场景下的商品」,它通常有2类存在:
-
平台自营的,自采自销自管控;
-
商家供货的,平台提供系统服务及流量加持,然后平台根据和商家合作模式的不同,采用 正加[1] 或者 倒扣[2] 的模式来增加平台利润
另外,为了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会有相关部门监督,诞生合规需求,比如文本/图片是否涉黄涉暴涉政;是否违反广告法等;另一方面因为平台有一部分内容是基于供应商展业开拓出来的,这里为了简化供应商的操作成本,会诞生一系列的便捷功能,比如设置免审数据,比如商品复制功能,这样可以提高供应商商品上架的效率。
基于此,电商场景下的商品雏型基本就出来了,它是属于「集中式管理」的一种方式。
「电商场景下的商品 = 商品 + 利润信息 + 合规 + 便捷功能」
政府采购场景下的商品
在谈政府采购场景下的商品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政府采购的基础知识。规范太多,这里提几点:
-
政策导向性很强
-
审核流程重
-
安全性要求高
-
几个关键角色:「财政(监督人)、采购代理机构(中间人)、供应商(卖方)、采购单位(买方)、专家(评判人)」
角色 | 电商 | 政府采购 |
---|---|---|
供应商 (卖家) | 有门槛,需要缴纳保证金 | 基本无门槛 |
采购单位(买家) | B2B、B2C、B2B2C | 政府部门等 |
专家(评判人) | 无 | 需要具备政府采购知识及资质 |
财政(监督人) | 无 | 保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
代理机构(中间人) | 无 | 属于拿别人钱帮别人办事的角色 |
且一般情况下不同省份的数据是不允许互通的,因为各地有各地的监管政策,这样一家供应商在不同地区去营业,就需要每一个省份去走一遍流程;部分地区允许互通的情况下,即一家供应商可以在多地区活动这类的,还需要协助他们
延伸知识
一切皆可售卖的都可称之为商品,即使技术也不例外,皆可沿用上面的逻辑,只不过不同的行业领域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的不同,导致产品的形态不同,底层知识可迁移使用。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正加:是指商家出供货价+仓储+运费成本,平台再此基础上叠加利润,计算出的最终价格提供给消费者。
[2] 什么是倒扣:是指商家直接给出最终售价,然后通过平台完成交易,平台通过交易抽佣的方式来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