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像我们连接数据库一样,需要不断地创建连接,销毁连接,如果都是人为地一个个创建和销毁的话会很费劲,所以就诞生了数据库连接池,线程池的产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线程池预先创建了若干数量的线程,并且不能由用户直接对线程的创建进行控制,在这个前提下重复使用固定或较为固定数目的线程来完成任务的执行。
一.线程池的实现原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线程池是怎么实现的。先来看下面这个图:
这是线程池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下面几步:
1)线程池判断核心线程池里的线程是否都在执行任务。如果不是,则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核心线程池里的线程都在执行任务,则进入下个流程。
2)线程池判断工作队列是否已经满。如果工作队列没有满,则将新提交的任务存储在这个工作队列里。如果工作队列满了,则进入下个流程。
3)线程池判断线程池的线程是否都处于工作状态。如果没有,则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已经满了,则交给饱和策略来处理这个任务
了解了线程池的工作流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线程池的实现类ThreadPoolExecutor中的execute方法吧,先看下面这个图:
主要的四大组件:
corePool:核心线程池的大小。
·maximumPool:最大线程池的大小。
·BlockingQueue:用来暂时保存任务的工作队列。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当ThreadPoolExecutor已经关闭或ThreadPoolExecutor已经饱和时(达到了最大线程池大小且工作队列已满),execute()方法将要调用的Handler。
ThreadPoolExecutor执行execute方法分下面4种情况。
1)如果当前运行的线程少于corePoolSize(核心线程池大小),则创建新线程来执行任务(注意,执行这一步骤需要获取全局锁)。
2)如果运行的线程等于或多于corePoolSize,则将任务加入BlockingQueue(阻塞队列)。
3)如果无法将任务加入BlockingQueue(队列已满),则创建新的线程来处理任务(注意,执行这一步骤需要获取全局锁)。
4)如果创建新线程将使当前运行的线程超出maximumPoolSize,任务将被拒绝,并调用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rejectedExecution()方法。
PS:全局锁可以理解为就是跟Class类相关的锁,比如:Person.Class或者静态方法,而不是类实例对象。
我们可以发现,ThreadPoolExecutor采取上述步骤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为了在执行execute()方法时,尽可能地避免获取全局锁(那将会是一个严重的可伸缩瓶颈)。在ThreadPoolExecutor完成预热之后(当前运行的线程数大于等于corePoolSize),几乎所有的execute()方法调用都是执行步骤2,而步骤2不需要获取全局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execute的源码(基于jdk1.7):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
if (command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如果线程数小于基本线程数,则创建线程并执行当前任务
if (poolSize >= corePoolSize || !addIfUnderCorePoolSize(command)) {
// 如线程数大于等于基本线程数或线程创建失败,则将当前任务放到工作队列中。
if (runState == RUNNING && workQueue.offer(command)) {
if (runState != RUNNING || poolS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