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目标
- 掌握电流、电位、电压、电动势的概念;
- 了解物理量的正负号与参考方向的关系;
- 掌握负载消耗电能和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
- 掌握不同状态下电压和电流及功率。
任务引入
通过中专的汽车电路基础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汽车电路的基本特征,低压、直流、单线、负极搭铁以及各用电器并联的特点,汽车电路区别于普通直流电路,汽车电路采用了单线制以及负极搭铁,用电器也是并联的, 单线制的好处是节省导线长度,电路简单,也让汽车后期维护的复杂程度有所降低;各用电器并联也就意味着某一个电器的损坏只会影响这一个电器单元,也更方便安装电路保护装置。
知识学习
一、电路的组成
闭合电路的作用是让从电源正极出发的电流经过导线和负载,最终回到电源的负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在这个过程中,电流会将电源提供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光能、声能或机械能等,以实现各种电气设备的功能。例如,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使灯泡发光;当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使电动机转动。闭合电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电流能够持续流动并完成这些能量转换的关键。
但总的来说,无论再复杂的电路,都是由电源、负载和中间环节这三个基础部分组成。电源提供电能,负载消耗电能并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中间环节则负责传输、分配和控制电能的流动。这三部分相互配合,构成了电路的基本框架,使得电流能够在电路中流动并实现各种电气功能。
1.电源
电源是一个可以将非电能转换为电能并向外输出电能的装置,同时电源也是电路中电流的产生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整个电路能量的源泉,而在现代燃油汽车上,存在两种电源,蓄电池以及硅整流发电机。蓄电池将储存的电能输出给其他设备,让其他设备将电能转换为如热能、机械能等,而发电机则是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供蓄电池充电。
2.负载
负载是连接在电路中消耗电能的电子元件或装置,它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机械能等,也是我们常说的用电器。在汽车上常见的负载包括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汽车大灯,将电能转换为动能的雨刷电机、玻璃升降器等。负载在电路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从能量转换的方面看,负载是电路存在的最终目的。电源为整个电路提供电能,如果没有消耗电能的负载,也没有任何意义。
3.中间环节
电路的中间环节是电路中连接各类元件的部分,对电路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负责传输电流和信号,还能够控制电流的通断、大小和方向,保护电路免受过载和短路等故障的损害。中间环节包括了连接各电器元件的导线、控制电路通断的开关、以及保护电路安全的保护装置。
二、 电路模型
1.电原理图
电原理图,即电气原理图,是一种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电路中各电气元件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的图,在电气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等方面应用广泛。电原理图由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连接导线、注释与标识这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电原理图,使其能够准确传达电路信息。
2.理想电路元件及电路模型
在由电阻器、电容器、电磁线圈、电池、晶体管等电路元件组成的实际电路中,在其工作时的电磁效应是非常复杂的,为了方便探讨电路中普遍的规律,我们会使用简化电路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时会将实际电路的电气元件进行电路模型化,在一定条件下,突出实际电气元件的电磁性质,将其看成理想电路。常见的理想电气元件标识如下图1-1。
三、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1.电流
在导体中,电流是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在金属导体等常见的导电介质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质子位于原子核内,质量较大,且被束缚在原子内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定向移动。所以,电流是由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出,经过了负载和中间环节后流回电源的正极,但电流的方向则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中间环节、负载后流回电源的负极。
在一些特殊的导电情况中,比如电解质溶液中,既有正离子(如质子等)的移动,也有负离子的移动,它们共同参与导电,但总体上电流方向还是按照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来规定。不过,在通常的金属导体导电场景中,主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为了定义电流的物理量,我们将电流用字母I来表示电流, 而电流的物理量单位为安培(简称安,用字母A表示),我们将真空中相距1米的两根无限长且圆截面可忽略的平行直导线内通过一恒定电流,当两导线每米长度之间产生的力等于2×10-7牛顿时,则规定导线中通过的电流为1安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仅通过一个物理单位方便地定义所有电流的大小,如超远距离传输的高压电网,我们就需要用到千安(KA),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我们更需要使用微安(mA),而手机上的传感器等零件的输出电流则需要使用更小的微安(μA)作为计量单位。
他们之间的换算比例是1千安=1000安,1A=1000毫安,1毫安=1000微安,即各相邻单位的进率是1000。
在物理电学研究的早期,因为实验的条件限制,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电流中存在的电子,便假设电荷的载体是带正电的粒子,即使在后面的研究中发现了电子的存在,但电荷移动方向的定义已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所以,我们现在依然规定电流的正方向是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但这与电流的定义电子的移动产生了电流并不相斥。
然而对于复杂的实际电路中,要分析某一条分支电路的电流方向时,往往难以判断,这时就可以假定电流的参考方向,即电流参考方向是为了方便计算和分析电路中电流的走向,然后根据假定的电流方向计算出电流的正负性来确定电流的真实方向。
如果计算结果为正性,说明真实电流方向与假定电流方向一致;相反,如果结果为负性,则真实电流方向与假定电流方向相反。
2.电压
上面说到了电流是由电子从电源负极移动到电源正极时所产生的,那电压就是推动电子移动的“力”,当然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在化学中,一些电解质溶液中,电压不仅推动电子移动产生电流,还同时推动着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上面我们也有所提及。
为了更加形象地介绍电压,我们可以将电路比喻为水管,电流就是水流,电源也就是水泵,电压就是水管中水的压力。在水管中,水泵的工作推动了水的流动,水泵是用什么让水在水管中流到的呢,其实就是水压,水泵工作时,给水管中静止的水施加压力,水便在压力的作用下开始流动,产生了水流。在电路中也是一样的情况,电源施加压力给电子,迫使电子运动便产生了电流,这里电源施加的压力便是要介绍的电压。
更加专业的解释是:电路中,电压是驱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根本动力,通过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将电源能量转化为如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能量,为电路元件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支撑;其数值大小决定着电路的工作状态,与额定电压匹配时用电器能发挥最佳性能,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甚至损坏设备;同时,基于分压原理和并联电路电压特性,电压能维持电路的稳定性与协调性,确保各元件协调工作、互不干扰。
为了定义电压的物理量,同电流一样,我们将字母U代表电压,它的物理量单位为伏特,简称伏,同样使用字母V表示,在载有1A恒定电流导线的两点间消耗1W(这个单位马上就有)的功率,这两点间的电位差就是1V。电压单位的定义不太好理解,但不是本节任务该详细了解的,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了解完电压的定义,在现实中,从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电子设备中,便能深刻体会到电压的影响力。以手机为例,它内部的电池提供着特定的电压,一般为 3.7V 到 4.2V 左右。这看似不高的电压,却驱动着手机里的芯片、屏幕、摄像头等众多精密元件协同工作。芯片在合适的电压下进行高速的运算,处理着我们的各种指令;屏幕在电压的作用下发光显示图像和文字;摄像头中的传感器依靠电压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从而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倘若电压不稳定,过高可能会损坏电子元件,过低则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启动或运行卡顿。再将视野拓展到家庭用电领域,我们家中的电压通常稳定在 220V。这个标准电压为各种电器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像电饭煲,利用 220V 的电压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把生米煮成熟饭;空调依靠 220V 的电压带动压缩机和风扇工作,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同样的里例子,在水管中,水流的产生是由水泵施加压力,本质上来说,还是由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同样道理,电压的正方向是由高电位指向低电位,既表示电位降落的方向。我们通常将正电压表示为正值,负电压表示为负值。正方向的选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电路中的电压分布。
参考方向是为了方便分析和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而设定的一个假设方向。在电路分析中,我们通常将电流的参考方向设定为从正极流向负极。同样,电压的参考方向也是从高电势点指向低电势点。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方向只是一个假设,实际的电流和电压方向可能与参考方向相反。
在实际电路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电路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正方向和参考方向。例如,在串联电路中,我们可以将电流的参考方向设定为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并联电路中,我们可以将电压的正方向设定为从电源的正极指向负载的正极。通过设定正方向和参考方向,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电路分析和计算。
3.电位
电位,也叫电势,指的是在电场中某一点相对于无穷远处或大地的参考点的电势能的度量。在解释定义前,想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参考点。在电路分析时,经常需要比较两点之间电位的高低和某点的电位大小,这是就需要设定一个点作为零电位点,这个点就是参考点;参考点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它必须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保持一致。参考点的电位被定义为零,这样其他点的电位就可以相对于这个参考点来测量。
现在我们接着说回电位的定义,通俗来说,就像一个小球在高处,在物理力学上来说,这个小球具有势能,如果将小球从高处推下来,他就会因为自身重力的原因而获得一个向下的动能,到底部时,就会停下来。这里小球所在的高处就像是电路中高电位的地方,而底部就是电路中的低电位点。电位就像是这个球在山坡上的高度所代表的能量。球在山坡上越高,它拥有的势能就越大。在电路中,电位越高的点,它相对于参考点(比如地面)的电势能就越大。电势能也不是凭空消失的,它会在做功时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像驱动电机转动或点亮小灯泡。电位的单位和电压一样,也是伏特,但电位和电压有所不同,它表示单位电荷在电场中从参考点移动到该点时所做的功。电位是一个标量量,它不依赖于电荷的移动路径,只与两点之间的电场差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电位的单位并不是绝对值,因为在参考点的定义中已经说明,参考点的选取是任意的,且这时参考点就是零点,所以电路中任意一点的电位大小都是基于参考点为零时所测量的,如果这时参考点发生改变那这点的电位也会有所改变。应用在汽车电路上的一个例子,前面说到汽车采用了单线制和负极搭铁,那搭铁点的电位就为0 V,因为搭铁点直接与蓄电池负极相连,所有的电位的测量都基于负极桩头。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把电压和电位弄混淆,总结来说,电位是相对于参考点的一个点的电势能,而电压是两个点之间的电势能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考虑电位和电压来分析和理解电路的行为。
4.电动势
电动势是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值,但它只存在于电源内部,是描述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能力,更加正式的定义为: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 负极 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所做的功与 电荷量的比值,而这个用字母E表示,其单位为伏特。在电源没有电流通过时,电源内部也没有电子在移动,电源的内阻并不会导致产生压降,也就是说此时并没有能量上的损失,此时电源的电动势可以直接反映出电压的大小;在电源有电流通过时,电源内电子的移动会受到内阻的影响,会产生压降,此时电源两端的电压会略低于电动势。在有电流通过电源时,会有一个公式 E b a = W q E_{ba}=\frac{W}{q } Eba=qW,用于计算电源的电动势,其中,W表示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电源负极b移送到电源正极a所做的功,q表示被移送的电荷量。
电动势同电流一样,都有正方向,它的正方向是从低电位指向高电位,在汽车电路上,蓄电池的电动势为12V,电动势的正方向是电源的负极指向电源的正极。
总结一下:
- 电动势是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如化学力、磁力等)将正电荷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与电荷量的比值。数学表达式为:EMF = W / Q,其中W表示非静电力所做的功,Q表示电荷量。
- 电动势是一个标量量,表示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能力。电动势越大,电源的供电能力越强。
- 电动势与电源的开路电压有关。在理想情况下,电源的开路电压等于其电动势。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内阻的存在,电源的开路电压会略低于电动势。
- 电动势与电源的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电源(如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具有不同的电动势。
- 电动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理量,与电源的工作状态(如充放电、负载变化等)关系不大。但在实际应用中,电动势可能会受到温度、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电能与电功率
在直流电路中,电能是指指使用电以各种形式做功(即产生能量)的能力,它是能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能量可以让各种电气设备和装置正常运行,完成特定的工作或任务。在利用电能时,其实就是将电能消耗掉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也可以用千瓦时(kWh)来表示。
举个例子,现在设定电路中电源电压为U,电路中通过负载的电流大小为I,则在时间T内,电流所做的功的大小为:
W = U I t W = UIt W=UIt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电路中再加一个电阻,并设阻值为R,电阻在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为:
W = U I t = I 2 R t = U 2 R t W = UIt =I^2Rt = \frac{U^2}{R}t W=UIt=I2Rt=RU2t
除了电能,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物理量,那就是电功率: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通俗来讲,如果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大,就表示它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或者说它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速度快。仍然是举例子,但电功率的计算条件 大致有三种,已知电功和时间、已知电压和电流、已知电阻和电流,我们一一举例说明。
-
已知电功和时间
问:现在小明家的电热水壶在 5 分钟内消耗的电能是 660000 焦耳,求该电热水壶的电功率是多少?
现在我们知道了电热水壶在五分钟所做的功的总和W=660000j,现在要用的公式为:
P = W t P = \frac{W}{t} P=tW
代入已知条件后前,先将5分钟换为300秒,后得 P = 660000 J 300 s = 2200 W P=\frac{660000J}{300s}=2200W P=300s660000J=2200W。
-
已知电压和电流
问:现在有一盏灯工作在标准220V家用电路上,工作时通过电灯的电流为0.2A,求灯的工作功率。
这个问题已知了工作电压U=220V,工作电流为0.2A,这时可以直接有公式P=UI直接计算电功率,也就是𝑃=220𝑉×0.2𝐴=44𝑊。
-
已知电阻和电流
问:一个电阻为50Ω的电烙铁,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0.4𝐴,求电烙铁的电功率。
已知电阻 R R R 和电流 I I I,可利用公式 P = I 2 R P = I^{2}R P=I2R 计算电功率,即将 R = 50 Ω R = 50\Omega R=50Ω, I = 0.4 A I = 0.4A I=0.4A 代入公式 P = I 2 R P = I^{2}R P=I2R,可得 P = ( 0.4 A ) 2 × 50 Ω = 0.16 A 2 × 50 Ω = 8 W P=(0.4A)^{2}\times50\Omega = 0.16A^{2}\times50\Omega = 8W P=(0.4A)2×50Ω=0.16A2×50Ω=8W。
四、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1.负载状态
电路处于负载状态时,电源与负载之间形成闭合回路,电源向负载提供电能,负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并进行工作。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由电池、电阻和导线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电路导通,电阻就是负载,它会消耗电池提供的电能,将其转化为热能,此时电路就处于负载状态。
在负载状态下,电路有这些特点:电源端电压比电源电动势小,因为电源有内阻,电流越大,内阻电压降越大,端电压就越低;负载两端电压在忽略线路电阻时等于电源端电压,要符合负载正常工作要求。电路电流遵循欧姆定律,由电源电压和负载电阻决定,负载功率越大电流越大。电源发出的功率一部分耗在内阻上,一部分给负载,电路遵循功率平衡。负载有不同电阻值,影响电流和功率,多个负载时,连接方式不同总电阻计算方法不同,总电阻变化会让电流和电压重新分配。
2.短路状态
短路是指电路中的一种异常状态,它发生在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从电源的一极流向另一极,形成闭合回路。这种现象通常在直流电路中表现为导线将电源的正负两极直接相连。由于导线的电阻非常小,根据欧姆定律,当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时,电流会因为电阻的降低而急剧增加。这种电流的激增可能导致导线过热,增加了引发火灾的风险,并且过大的电流还可能对电源、导线以及后续的用电设备造成损害。
短路是电力系统中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为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对于短路的原因、类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识别和预防短路的发生,还能在短路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和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短路是一个关乎电路安全和稳定性的重要概念。为了确保电路的安全运行,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来妥善处理短路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熔断器、过载保护装置和电路断路器等保护元件,以及在电路设计中考虑到短路保护的需要,确保在发生短路时能够及时切断电流,保护电路和设备不受损害。
短路是电路出现故障时才会出现的状态,指的是电流没有用流经用电器而直接回到电源构成回路的情况。在直流电路中,短路通常表现为导线直接连接了电源的正负极,这时,会因为导线电阻非常低,根据欧姆定律,电压不变时,电流急剧上升,导致导线发生过热,有发生火灾的风险。当然过大的电流也会损坏电源、导线以及后面的用电设备。
3.空载状态
空载状态,在电子电路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状态。它指的是,在电路中,电源与负载之间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换句话说,就是电源和负载之间并没有连接。在这种状态下,电路内没有电流通过负载,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状态也被称作开路状态或者断路状态。这种状态的发生可以根据其原因被划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开路通常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例如在设计或操作电路时,我们可能故意关闭电路中的开关,以此切断电源与负载之间的电流通道。而被动开路则是由于电路故障所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对电路进行细致的检查和故障排查。
在空载状态下,根据欧姆定律,“U=IR”,其中U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由于没有电流I通过负载,即I为零,根据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推断出电路中的电压U理论上也应当为零。这意味着在整个电路中,除去电源本身的电动势,电压级瞬时降为零。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仍然是存在的,它等于电源的电动势E,这是因为开路状态下电源与负载之间没有形成电流的闭合回路,所以负载两端并不存在电压降。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于电路状态的理解以及相应的故障诊断和分析。
五、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在各类电气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额定值是极为关键的概念,它作为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标准参数,对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额定值是电气设备设计和制造时所依据的关键指标,规定了设备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佳运行参数。
在众多额定值中,额定电压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指电气设备在长时间运行时,能保证其安全稳定工作的最佳电压数值。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其额定电压差异较大。常见的家用电气设备,如电视、冰箱、空调等,额定电压通常为 220V,这是因为我国居民用电的标准电压就是 220V。而工业生产中的大型电气设备,额定电压可能高达数千伏甚至更高。当电气设备在额定电压下运行时,其内部的绝缘材料、电子元件等都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保证设备的性能稳定。若设备运行电压高于额定电压,设备内部的绝缘层会承受过高的电场强度,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甚至可能导致绝缘层被击穿,引发短路等严重故障,使设备损坏;反之,若运行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设备可能无法正常启动或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像灯泡会发光暗淡,电动机输出功率减小,无法带动相应负载。
额定电流同样不容忽视,它是电气设备在额定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这个数值是综合考虑设备的材料特性、散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以导线为例,导线的电阻会使电流通过时产生热量,若电流过大,产生的热量过多,超出导线的散热能力,就会使导线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绝缘层熔化,引发火灾隐患。对于电子元件来说,过大的电流也会使其内部的电子迁移加剧,造成元件损坏。相反,当电流低于额定电流时,虽然设备能够运行,但设备的工作效率没有达到最佳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一台电动机在轻载运行时,电流小于额定电流,此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未充分发挥,电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额定功率也是衡量电气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它指的是电气设备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共同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所消耗或输出的功率。其计算公式为额定功率 P = 额定电压 U × 额定电流 I。额定功率反映了电气设备做功的能力大小。不同功率的电气设备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功率的电热水壶,1500W 的电热水壶相比 1000W 的,加热相同量的水,前者所需时间更短,因为其功率更大,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更多,转化的热能也就更多。在选择电气设备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考虑额定功率。如果选择的设备额定功率过大,会造成能源浪费;若额定功率过小,则无法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例如,家庭照明选择灯具时,若选择功率过大的灯具,会消耗过多电能,增加用电成本;若选择功率过小的灯具,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照明亮度。
除了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外,一些特殊的电气设备还有各自特定的额定值。比如电动机,除了上述常见额定值外,还有额定转速,它指的是电动机在额定工作条件下的转动速度。电动机的转速对其工作效率和设备运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转速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寿命。再如变压器,有额定容量这一重要额定值,它用于表示变压器能够传输的最大功率,直接决定了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带负载能力,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