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随笔一

文章讲述了如何通过添加进度条改善用户在等待过程中的体验,尽管这可能导致程序运行速度减慢,但通过增强用户的期待感和时间管理,达到了更好的产品效果和用户满意度。作者借此故事探讨了在技术发展中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现在在项目工作的前期,也就是文档阶段,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例如突然断电或者电脑死机(永远的痛,不说了,各位应该都有深体会,写论文之类文档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随时保存!!!)导致文档白做,像我每次对内容更改完后都会习惯性Ctrl+s,虽然是个好习惯,但是对于大型文档来说可能会有一点浪费时间,文档的保存过程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文档是卡死不动得,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来不及做些其他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我就会盯着进度条看,希望他能走快一点。正好到了今天轮到我讲午会,我就突然想起来了以前在书上还是在一个论坛上看到过的有关进度条的一个故事(写完之后,看了一下用语应该是在书上看的)。

作为程序猿,我们平时工作也经常会有相关的需求来制作一个进度条,来显示任务完成的进度,但实际上程序运行实现的时候,对于机器来说并不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指导它的运行工作,所以在各个软件内的进度条还是为了给我们这些使用者来看的。

在早年,计算机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时候,西方有一个做文件解压程序的公司,他们推出了一款新的文件解压程序,来交付给他们的客户进行使用,他们推出这款新产品相比于同行的最大优势就是解压文件的速度更快。

他们做过一个实验,在解压同样大小的文件时,他们的程序只需要其他解压程序的一半的时间,很明显,技术提升很大,但是他们的客户还是会和他抱怨等待的时间太漫长了,因为他需要呆呆地对着一个黑色屏幕整整5分钟(早年芯片制程工艺问题,确实有很久的等待时间)。

公司的老板和他的朋友抱怨了这件事,后来他的一个朋友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在等待的过程中,设置一个进度条来显示当前解压任务的进度。

在客户用完新版产品后,给出的反应和之前截然相反,觉得相较于之前的解压时间确实快了许多。

当然这只是客户的感觉而已,对于程序来说发生了什么呢;在技术层面上来说,无论是解压方式还是处理方式,都没有任何的提升;仅仅只是在客户体验度上进行了优化(也就是现在手机上经常会遇到的性能优化,提示升级,可能啥都没改,单纯的给你加了两个页面而已),那他等待的时间真的有一次缩短了吗?并没有,实际上在添加进度条后,进度条的显示会拖慢整个解压程序的运行,比之前的解压时间会慢上接近一分钟,但他的客户依然更喜欢新的程序。

老板也不了解其中发生了什么,于是他又一次找到了这位朋友想要寻求答案,他得到的理由是,虽然他不懂整个程序的运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但是他知道人更讨厌不确定的事,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程序会告诉人们整个程序还需要运行多久,时间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慢,所以一般人们都会在旁边等待完成,但这样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给出进度条后,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机器工作的进度,以此来大致预计一下还需要在这件事上还要花费多久,所以感觉等待的时间过得更快了,从而可以让自己能更好的安排时间。

在这之后,很多程序都运用了相同的手段,通过添加进度条,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整件事情,从结果来说,对于软件公司,他们推出了新产品,而且从客户反馈的效果来看,新产品很成功;对于客户来说,他们得到了解压速度更快的新产品;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多做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显示步骤,虽然程序效率变慢了一点点,但是获得了更好的产品效果,达成了一个大多数人都满意的结果。

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可能时因为他在早年给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就是在适当付出代价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当然故事的真假也不太方便考证了,但是我觉得与其从真假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如关注一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我觉得确实很有趣。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会有不同结果,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分析一下。

PS:突然想起了我们总经理在年会上说的话,他说他经常和日本客户开会,但是对方总是没时间,对方说的理由是下属经常会开会,而且都会把他加在会议内,他劝对方的说法是,“就算有会可你是老板,你可以不去啊”,刚才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他会这么说?有没有更好的说法?或者不说这句话呢?因为从情景来看有点像教导对方的样子,可能会引起对方心里的抗拒。但是我转念一想,这算不算是同一位置上的人在想法上进行相互影响呢?如果对方认可了这种观点,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这一方面达成共识,在后面和对方进行商务会议的时候占据一定优势,所以他们更习惯对其他人进行影响,让别人认同自己;而让人更容易被影响的主要方法,是对个人意志进行削弱,也就是通过商务宴请(喝酒)和人情往来。

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管理层和销售部门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工作,好像就说得通了。

OK,再换一个角度,如果说“教导”本质是一种对对方的给予,他为什么会“教导”对方呢?因为就算他不说这句话也不会有更多的利益损失,后来想了下,也并不是,因为资源所有者的总数是相对固定的,范围很小,对于业务来说,更不可能轻易更换合作对象,所以就产生了“教导”这个动作,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不可替代性(或者说更高的替换成本)。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言尽于此,看大家的悟性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