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教室的管理與規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科技輔助教學的趨勢
 
    隨著資訊科技與通訊技術的進步,科技融入教學的情形逐漸普遍。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只依靠黑板與粉筆來進行單方面的講授,學生也只是單純的吸收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就成本考量而言是最廉價的,但是效果如何則有很兩極的看法。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而來,就發展趨勢而言,重視教學的「個別化」、「思考化」與「有效性」 [1]。教學活動由「教師為中心」轉變到「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能夠自主控制知識的追尋,老師成為從旁輔助者,而非主導者。同時,學校建築也應該走向「人性化」、「多樣化」、「科技化」、「資訊化」、「現代化」與「效率化」,也就是有愈來愈多的科技會成為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輔助工具 [2]
 
    電腦教室的存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電腦教室的規劃與各種設備的建置卻將會影響整個學生學習的效果。根據研究報告指出 [3],電腦教室最常見的問題包括下列五項:
 
  (1)螢光幕閃爍造成操作者頭痛與眼花撩亂。
( 2)不恰當的螢光幕角度,造成視覺上的疲勞。
( 3)固定式鍵盤或螢光幕造成操作者的疲勞、頸痛、背部酸痛。
( 4)固定式工作桌椅,造成操作者背部酸痛
( 5)採光或者照明不當,或不良的反襯,使得操作者不易辨識字幕。
 
有鑑於此,如何規劃一個能夠符合現實需要,又具備前瞻性的電腦教室,是一件相當有挑戰性的工作 [4]。以下先就電腦教室的座位常見配置方式作比較,再描述照明、空調、銀幕與投影設備、電力系統、線路與地板及人體工學等規劃之要點。
 
電腦教室規劃要點
 
(一)電腦配置   依照教室大小、班級人數、通道與桌椅數量等條件,電腦教室的配置方式一共有三種,列表於下。
 
配置方式
特性
優點
缺點
傳統教室排列
與一般上課的教室座位排列相同,學生均面向黑板(白版)或投影螢幕。老師在前面負責講授,部分學校採用此一排列方法。
1.學生對於環境的變遷較容易適應(跟上課一樣)。
2.學習比較自然,不會因為情境改變而影響情緒。
3.電腦螢幕並非面對窗戶,所以可避免反光。
1.輻射線照背
2.擋住視線
3.線路容易脫落
4.接線雜亂
電腦並排
電腦並排方式可以避免直接輻射背照的問題,同時對於同儕之間的討論與學習都有較大的幫助。
1.可避免輻射照背
2.同儕溝通較好
1.部分學生視線被擋住
2.一旦遮光不良,且電腦螢光幕面對窗戶,將會發生部分反光的問題。
環狀排列
將電腦沿教室擺設,可排列成單圈或數圈同心圓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規劃好內容後再上機。
1.提高教學效果
2.視線遼闊,整齊美觀
1.螢光幕反光的問題(遮光的問題)
同時把這三種排列方式的圖說列於下,供參考。
 
圖一   傳統電腦教室的座椅排列方式
 
圖二   電腦並排式的桌椅配置方式
 
圖三   環狀排列的電腦教室桌椅配置圖
(二)照明
 
根據學者 Lawrence的看法,電腦教室的採光標準裡,光度品質比照度更重要,為了要獲得最佳的光度品質,他提出五項建議[5]
( 1)使用拋物面型透鏡搭配分光鏡來設計照明器具,即可減少從頭上投下光源的刺眼強光。
( 2)若可能於學校建築規劃時,即設計一種日光可以由屋頂垂直透入的屋頂結構,可使光線直接擴散在螢光幕上,較為理想。
( 3)選用不耀眼,表面呈低反射性的建材,如:地板、牆壁、天花板、家具、存物櫃等。
( 4)螢光幕之視窗與操作者的距離應該限制在40660.公分(16-24吋)左右,而所用光源應在視界角30-40度以上,以減少反光。
( 5)電腦操作環境所需的光度宜在10-30呎燭光(約100-320勒克斯),以提高學習效率並減低眼睛的疲勞。
除此之外,電腦教室所需的光度大概在 50-70呎燭光[6],所以在配置照明設備時,必須兼顧光度與品質,以利師生教學效率。
(三)空調
為了隔絕噪音干擾與防止外界灰塵進入,大多數的電腦教室均會緊閉門窗,而電腦在使用中也會發出熱量,因此,大多數的電腦教室均仰賴空調設施來維持室內的溫度濕度與空氣新鮮 [7]。一般而言,冷氣機噸數的計算是以每七坪配置一冷氣噸為原則 [8],同時冷氣機的噪音亦不可忽視,目前大多數的標準是控制在35分貝以下。
 
(四)銀幕與投影設備
電腦教室會加裝液晶電子式投影機與白色螢幕供教學使用。一般來說,投影螢幕的大小依照學生觀看距離而定,其依照標準如下:
 
最遠觀看距離(呎)
投影螢幕大小
16
50X50(吋)
20
60X60(吋)
24
70X70(吋)
28
84X84(吋)
32
8X8(呎)
36
9X9(呎)
40
10X10(呎)
44
11X11(呎)
48
12X12(呎)
 
(五)電力系統
大部分的電腦教室都需要電力系統的支援,尤其是電腦教室至少都有數十部電腦與其他教學設施裝置於同一個教室內。根據 Day & Spoor的研究指出,五部電腦與一部雷射印表機大約需要20安培的電力[9]
    電力供應系統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電源穩定器&不斷電系統(UPS)。前者主要在穩定市電電源之瞬變;後者在確保電力中斷時,可由UPS立刻繼續供電,以免電腦因電力中斷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外,電腦教室的電源總開關必須符合安全標準,讓師生能夠安全的使用。
(六)線路與地板
線路配置的問題基本上影響到電腦教室的兩個層面:整齊與否&安全。前者主要是指因為線路雜亂導致外觀不佳。後者則是針對學生在電腦教室上課的過程中也會因為線路脫落而造成不必要的困擾。目前的電腦教室多半採用「明管」施工,選擇學生較少走動的部分進行線路安裝建置,另外也可以選擇地板高架或者隱藏式佈線,使全部佈線變成地板下面餽接,學生無被線路絆倒之虞。但是在未來的維護上將會比較困難,同時花費也較多 [10]
 
(七)人體工學( ergonomic)
所謂人體工學是指在追求人與機械或生活環境的合理化關係,以符合人體的使用特性。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局( NIOSH)的建議,電腦教室的規劃中,桌椅、人與機器的配置應注意四大原則
 
( 1)座椅:必須可以任意調整高度,腰部必須有靠背。椅子的架子必須有五個腳輪,以增加其穩定性。
( 2)腿的活動空間:膝蓋與電腦桌之間必須有可以提供腿部活動的空間
( 3)腳凳:對於短時間使用電腦者而言,腳凳是必備的設備
( 4)鍵盤:鍵盤的高度必須可以調整,大約設定在離地高約74-79公分之間作為理想。
 
 
電子聊天室簡介
 
網際網路的興起帶給人們生活上許多便利,從電子郵件到網路資源的擷取。另外有一項功能一直經常被人使用但是卻被遭人遺忘,就是聊天室。一談到聊天室,大家對他的印象可說是「褒貶參半」,主要還是最近這一兩年,網際網路上詐財騙色者層出不窮,使得社會大眾把整個茅頭指向聊天室。儘管如此,聊天室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也曾經風光過,只是當時的使用者多半限於學術單位的研究人員,他們多半透過聊天室來討論學術問題或研究成果,所以聊天的品質也較容易受到控制。但是,今天的聊天室卻流於八卦消息等資訊的傳遞,已非當年的情況。以下分別探討聊天室在遠距教學中的角色及其至種類
 
電子聊天室在遠距教學中的角色 [11]
高等教育目前正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而面臨改變。一方面傳統教室依舊存在,另一方面,使用網路的數位學習正悄悄的興起,透過網際網路的互動來與同一門課的老師及學生做線上的互動。這種特性使得聊天室成為全年無休的教室。換言之,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遠距教學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各種以網頁為基礎的應用程式紛紛出現,讓電子聊天室更加盛行。換言之,高等教育隨著電子聊天室的盛行而發揮更大的傳播影響力。今日網際大學( CYBER UNIVERSITY)的快速崛起,聊天室功不可沒。在非同步的學習網路中,除了提供課程講義讓學生可以在線上閱讀或者下載外,多人互動的聊天室也相當受到歡迎。與視迅會議,聊天室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普及,目前台灣ADSL用戶日益增加的情形下,線上聊天室也隨著發達。如果能將它的益處發揮,相信對於學術的傳播與溝通都會有相當大的幫助。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電子聊天室的優缺點電子聊天室的優缺點分別如下[12]
(一)優點
(1)     同步化溝通:電子聊天室可以讓相距甚遠的多人在同一個地方進行討論,就好比許多人在同一個會議室裡面開會一樣。這樣不僅可以節省交通上的成本,也可以省調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
(2)     降低發言上的限制:一般的會議通常會有不少人因為怯場而不敢發言的現象,這點在電子聊天室就可以明顯改善。一般而言,聊天室中有所謂匿名與具名的形式,如果在匿名的狀況下,發言者會因為去個人化的心理作用而提高其發言勇氣。這點是一般會議無法比擬的。
(3)     保持會議記錄的完整性:在一般的會議當中,由於某些限制,使得會議記錄要製作到非常完整往往會有些遺漏。但是在電子聊天室當中,每個人的發言都會被系統完整的紀錄下來,如此對會議記錄的保留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4)     可以降低少數人把持會議的情況:在一般的會議當中,常常會發生少數人掌握或者把持會議的情形。這樣不僅會降低與會者的發言勇氣,更重要的是,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客觀性也會被扭曲。有鑑於此,電子會議可以改善這個缺失。因為電子會議的舉行往往發生於不同的空間與時間(跨時區),在無法親臨現場的情況下,就算有人想掌控整個會議的進行,其效果勢必大打折扣。
 
儘管有上述四個優點,電子聊天室也有幾個缺點:
(二)缺點
(1)     必須具備相關設備: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連線設備到相關的軟體等設備,缺乏任何一個都無法使用電子聊天室。至於這些設備或許因為某些原因使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輕易取得。這樣自然造成只有在某些場合(例如:學校、公司等)可以使用電子聊天室。
(2)     系統風險大且需具備完備的管理功能:如果遇到網路壅塞,則聊天室的功能將大受影響。同時,一旦有人前來「鬧場」,聊天室的管理功能必須具備「踢人」以防止此一情形發生。
(3)     討論時間往往不夠:在電子聊天室的進行過程當中,由於提問與回答雙方都是透過打字來表達,卻也往往因為打字速度太慢與表達方式的不足使得雙方在問答上顯的有些吃力。會議往往有時間上的限制,這也是電子會議比不上傳統會議的地方。
(4)     匿名性的問題:前面有提到匿名性有去個人化的心理作用,這對於與會者而言是一個相當難以拿捏的標準。控制的好可以提高與會者的勇氣使得他們勇於發言,一旦場面失控又缺乏管理功能,後果將不堪設想。
 
電子聊天室的種類及其特性 [13]
 
      上面我們探討了電子聊天室在遠距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分析了它的優缺點,接下來我們要從聊天室的簡史中來討論其種類及每一種聊天室的特性。
一般而言,聊天室可以分成三大類型: UNIX-LIKE、JAVA APPLET與SERVER PAGE。以下分別說明之。
 
( A)UNIX-LIKE:早期的聊天室都是以這種方式出現,主要是當時的聊天室都在UNIX底下執行。如果依照使用情形來分,可以有兩種功能:
(1)     TALK:像BBS裡面一對一的聊天功能,而且聊天雙方必須都在這個站  
台上登錄才能夠彼此傳遞訊息。
(2)     IRC(Internet Relay Chat):又稱網路聊天系統,這是一種提供網       
路使用者在同一個廣場上彼此聊天的軟體。聊天的對象可以是許多人一起,或者幾個要好的朋友另外「闢室密談」,甚至可以針對特定主題來找尋聊天對象。這種聊天室的功能雖然相當強大,但由於早期的聊天室多半是屬於 UNIX介面,安裝與維護都需要這方面的高手,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屬於研究室或者實驗室裡面的工具。
 
( B)JAVA APPLET:這是第一個在網頁上採用物件導向來設計聊天室的方式。由於JAVA本身具有物件導向的性質,所以使用它來設計聊天室可以說完全符合網路應用程式的特性。JAVA APPLET可以設計出與UNIX-LIKE類似功能的聊天室,但是執行速度一直是它的重大缺點。
 
 ( C)ERVER PAGES:動態網頁設計是近年來網路應用程式發展的趨勢。利用    SERVER端的程式來達到網頁互動的效果。如果是採用這種方式    來發展聊天室,則必須配合資料庫來達到資料寫入的檔案系      統。這種型態的網路聊天室過去大多採用 CGI(Common Gateway     Interface)程式來開發,但是由於CGI需要很大的資源,所以     目前大多採用下面這三種 SERVER PAGE作為開發工具:ASP、     PHP、JSP。
   
(1)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微軟公司所發展出的一個技術,採用類似VBSCRIPT的語法作為編寫的標準。ASP必須搭配視窗作業系統所提供的網路服務管理(IIS)才能夠運作。但是IIS本身常因為漏洞百出而導致穩定性受到質疑。另外,由於只能在視窗下執行,因此ASP並不具備跨平台的特性。
(2)     PHP(Personal Home Page)是一種開放式、免費的網頁內嵌式語言。與ASP相比,效能較好,但是必須從新學習。它具有跨平台的特性,能夠在LINUX與FREEBSD下執行。因此學習的入門門檻會比較高。雖然目前有廠商在開發讓PHP的網頁在視窗底下執行,但是這將會使得PHP並不是完全採用元件軟體來執行它的語言。
(3)     JSP(Java Server Pages)是由昇陽公司所制訂的語言。使用JSP可以使用JAVA互動式的網頁架構,包括網路的API、存取資料庫、分散式元件等應用程式。除此之外,JSP可以與JAVA完整的結合,其發展工具也相當完備,在穩定性的考量下,JSP逐漸受到網路應用程式開發者的青睞。
 
 
 
 
 
視迅會議發展簡介
 
視迅會議可以說是網際網路興起之後的應用之一。它興起於二十世紀九零年代。過去多半是企業、學校或者政府單位等用來解決不同地區(跨國)召開會議的一種方式。簡言之,視迅會議系統就是利用自己與對方使用相同的通訊標準協定,並採用壓縮與解壓縮的技術將數據資料、影像畫面及聲音進行雙向傳輸,在透過數據線路( ISDN、ATM、PSTN、T1專線或衛星等)傳輸媒介傳送。基本上,技術的限制使得頻寬一直是它最大的挑戰。換言之,愈高的頻寬相對就有愈高的價格,如此自然影響可以消費的族群。除此之外,過去視迅會議的設備體積相當龐大,操作與使用上也不方便,所以總體價格成本自然相當昂貴,根本談不上推廣與普及。然而今天的情況已經逐漸改觀,網際網路的普及與通訊費用的降低,再加上相關通訊標準的成熟使得視迅會議變得愈來愈能夠讓社會大眾所接受。頻寬的限制逐漸過去,目前所遇到的挑戰是如何運用最低的頻寬需求來達成客戶所需要的多媒體通訊方式,例如:文件的分享與傳輸;如何設計出客戶所需求的不同種類的應用範疇,例如:遠距醫療、遠距維修;如何從點對點(Point to Point)的通訊拓展到多點(Multi-Point)的視迅應用,例如:遠距教學。以下分別介紹視迅會議的軟硬體設施及通訊標準。
 
視迅會議的硬體設備
 
    視迅會議是以CODEC(編碼與解碼器)的設備為核心,搭配攝影機、麥克風作為擷取影像與聲音輸入的介面,透過網路將影音傳遞至接收者,對方也透過CODEC的機器處理後再把影音由電視機與揚聲器輸出。如此處理後我們就可以在電視上與對方即時對話。視迅會議的通訊方式如圖一。
 
視迅會議的相關標準
 
    與其他的通訊設備具有相同的特性,視迅會議必須有其適當的通訊標準作為溝通雙方的管道。視迅會議的標準是由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所訂定,制訂的目的是要讓不同廠牌的視迅會議系統研發與製造商有一定的標準及依據。因此,與視迅會議相關的通訊標準包括下列數項:
 
H.320:ISDN整體數位服務網路、LEASED LINE固接式專線電路與衛星通訊等
H.321:ATM非同步傳輸模式網路
H.323:LAN區域網路、Internet網際網路、ADSL非同步數位用戶迴路、Cable Modem雙向有線電視網路等。
H.324:POST類比式電話網路
 
目前由於電信事業已經開放為民間經營,所以在多家競爭當中,網路通訊品質與穩定性均大幅改善。對視迅會議而言,最常使用也最便利的通訊介面是 ISDN,因為就價格而言,它比固接式線路來的便宜;就裝機便利性而言,它跟室內電話一樣普及,所以過去大多數的企業機關團體多半使用ISDN作為視迅會議的通訊標準。
至於衛星通訊與 ATM網路的特性與ISDN不同。衛星通訊在不可抗力的天災情況下與偏遠地區的同步傳訊中具有相當的優勢。例如之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中,消防署在東勢與埔里架設了衛星即時通訊系統以便進行多點視迅會議,深入災區瞭解災情。至於ATM網路則提供視迅會議高品質的通訊環境(QOS , Quality of Service),但因為整體設備太過昂貴,目前只有政府研究機構與軍事單位在使用。
 
選擇視迅會議的關鍵性因素
 
    企業或政府單位是否會採用視迅會議做為解決跨區域的通訊工具,一般而言有下列幾個考量因素:
(一)成本考量:目前市面上的視迅會議系統產品當中,價格大概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這其中牽涉到需求的問題。一般而言,設備愈好,價格自然就愈高。但是並非每一個企業的需求都是相同的。因此,在購買視迅會議系統前,必須仔細斟酌自己的需求與預算。
 
(二)通訊環境的限制:並不是每一個地區或者國家都有相當發達的通訊設施,所以在建置視迅會議時往往會因為要聯絡的地方缺乏通訊基礎建設而作罷。
(三)對於新技術的觀望心態:與其他電腦科技相同的地方,視迅會議的技術也是一直推陳出新,所以有些企業會針對最適合自己的技術去作考量。不過近一兩年來, ISDN的價格一直滑落,同時線路傳輸品質也比以前更好。所以不少廠商把主力放在這裡。
(四)視迅品質的好壞:或許有人會對視迅的品質認定在「電視」這個等級,等到看到了之後才大失所望。基本上,要達到電視這個等級的品質,費率比現在還要在貴個幾倍。
(五)售後服務的好壞:由於視迅會議的設備操作相當專業,所以在維修與售後服務上變的格外重要。就像購買電腦設備一樣,好的服務才有好的銷路。
 
 
隨著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風潮的盛行,儘管我們才剛邁入二十一世紀,卻可以明顯感受到經濟體系的改變。過去的企業一直遵守亞當。史密斯的學說,對於傳統經濟學中所主張的四大資源 —土地、資本、勞動力及設備,一直視為決定勝敗的條件。但是,在今天的經濟體系裡,創造財富與經濟發展不再只是光靠廣闊的土地與豐沛的天然資源,取而代之的是,以腦力勞動者所組成的一批人,也就是能夠掌握知識與利用資訊來創新的人。
 
二十世紀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觀察,前半部全球主要為爭奪資源而戰,後半部則是為提高生產力而賽。 1970年代各家廠商致力於提高產品的質與量,1980年代則是從機構重組以達到減低生產成本的目的。1990年代以後則是在開發創新產品上競爭高下。當然,創新來自於資訊與知識。能夠有效提供創新的來源自然成為實現知識經濟的動力。
從以前到現在,沒有一家企業敢忽視「人力資源」這項成本。因為知識的創新來源來自人們的頭腦,其他的各項條件都是輔助性的地位。所以,對於人才的培養與訓練也就成為各家企業相當重視的一環。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得人們在工作場合中必須隨時充電以保持工作任務的要求。過去在學校所接受的知識已逐漸不符合職場的需要而被淘汰。有鑑於此,終身學習的理念就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企業對於人力資源的培訓亦抱持著相同的看法,除了對在職員工提供各項訓練以達到目前工作的需求外,對於求才面試也逐步重視「學習能力」的強弱,以符合日後在學習新事物新技能時的指標。有此可見,終身教育與學習的理念正因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而大行其道。目前對於不少在職工作者而言,開放教育是他們進修的重要管道之一。在台灣,推動開放教育主要的代表單位就是「空中大學」。
 
空中大學過去使用廣播與電視提供給社會大眾進修知識的另一個管道。我們可以說他是「無圍牆的校園」。如今,由於資訊科技日新月異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化,社會大眾更可以透過 Internet來直接存取開放教育下的資源。基本上,開放教育的目的可以用下列六個項目來作說明:
 
(一)開放機會   開放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讓社會大眾不會因為經濟、社會地位的因素而造成失去學習的機會。這樣的設計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讓那些曾經因為家庭經濟拮据、考試表現失常、人生目標未明朗、個人心智晚熟等原因者再有機會接受教育,發揮其潛力,提升自身能力,並且貢獻社會。
 
(二)開放專業   現今社會資訊爆炸,知識生命週期短暫,沒有人能夠精準的預料到他所從事的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專業知識更是更新迅速,過去那種「一技在身,一勞永逸」的想法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不斷進修不斷進步的理念。另外,科際整合亦是現今社會的趨勢。以電子商務為例,它結合了電腦科際、工商管理、美術設計、心理學、法律等概念。因此,開放教育的第二個理念是開放專業,讓社會大眾在一個適當的環境下進修與學習,以達到培育其他專長的目的。
 
(三)開放服務對象   過去的工作者多半自學校畢業之後就跟學習說再見了。但是今日的工作者必須時時刻刻保持積極的態度來達成工作上的要求。其中,學習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我們觀察一個人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大約有十六年(國小至大學),但是從大學畢業之後開始工作到退休,大概都有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換言之,這三十年的時間將是一塊極具開發潛力的市場,它代表著人們在不斷的工作與學習中提昇自己的能力,讓所學更專業。因此,無論他們的最高學歷是學士、碩士或者博士,終身教育都是落實各種在職人士不斷進步的動力。
 
(四)開放課程    在職人士的學習方式與莘莘學子不大一樣。他們具備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熟悉自己的領域,明白自己的工作需求,同時也承受著不同的工作壓力與家庭負擔。他們經常需要「符合工作要求的學習」,即是能夠有效應用到工作項目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從課程設計的觀點看來,數位學習不僅要提供在職人士學習的機會,更要提供給他們符合工作需求的知能。
 
(五)開放師資     對於終身學習課程的設計不但需要有知識、多觸角、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適當的師資。在職人士大多目標明確,具備某種程度的工作經驗與責任壓力,他們急需能夠應用到工作場合的專門知識。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除了要有理論的基礎外,實務經驗的結合亦不可或缺。因此,結合各方師資才能夠做好數位學習的課程設計。
 
(六)開放教育模式   在職人士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限制。由於工作的關係,很多在職人士即使想要進修,在過去也是缺乏管道。現在則拜資訊科際與網際網路之賜,讓許多職場上的人士可以藉由數位學習平台的建置來達到線上教學的目的。突破了空間與時間上的藩籬讓這些想「現學現賣」的職場能手們找到了一個可以徹底充電且又不妨礙工作的利器。因此,站在數位學習的角度,在職人士當盡量利用他們工作之餘的時間,協調家庭、社會交際與學習上的需要,來建立多個學習的管道。以達到因應自己的時間及需求,配合適當的學習進度,或分階段在不同時間與環境都能夠充分利用學習的機會。
 
科技對於教師與教學的影響
 
      在網際網路日益普及的今日,數位學習與終身教育這兩個原本毫不相關的面向逐漸走在一起。過去由於交通與通訊的便利性不足,使得人們對於隔空教育的期望只能侷限於廣播與電視。但是現在情況已經逐漸在改變了,由於數位學習平台的建置日益成熟,學習者已經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擷取更多他們想要的資訊,建構屬於自己的學習網路。當然,在教學的角色定位中,過去一直把重心放在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學習上,如今,教師面對資訊科技的衝擊,不僅要能夠接納資訊科技,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善用資訊科技這項利器,以達成有效輔助教學的功用。
 
      根據學者ROGER在1995年指出 [14],現今教育機構在面對資訊科技的衝擊時,裡面的成員的態度基本上可以分成幾種類型:創新者、早期採用者、緩慢跟隨者、革新代言者與意見領袖者等五種類型。至於另外一位學者Baldwin在1998年則將其簡化成早期採用與緩慢跟隨兩種使用態度 [15]。早期採用者對於資訊科技多半採取強烈的關注、躍躍欲試的態度,希望能夠早點嘗鮮,一睹為快。這種人在一般團對裡面大約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緩慢跟隨者則較為偏重問題層面或者過程,而非科技,他們偏好漸進式改變,大多需要具體的科技支援,並能證明科技對於工作效能有顯著提升才願意接受改變。這樣的人在團體中大概佔了百分之八十五。可以說大多數者屬於這類。因此,教育當局若想要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內容,就必須正視這個現象:主流教師對於資訊科技的看法。從他們的角度去說服他們使用資訊科技的好處,並且能夠具體證明資訊科技對於教學有實質面的意義。以下就分教學與研究兩個層次來分析科技所帶來的衝擊。
 
科技對於教學的衝擊
 
      科技融入教學的情形在1997年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根據南加大的研究人員GREEN,K.C所做的研究指出,1995年只有百分之五的大專院校教師願意採用資訊科技來輔助教學,但是到了1997年,就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教師願意使用科技來提昇教學與學習 [16],尤其在使用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資源的擷取、光碟儲存教材及其他科技本位的教材應用方面,使用的情況已較95年來的普及。但是GREEN也發現,大部分的大專院校教師對於科技應用在教學屬於「低階」的層次,這顯示即使科技已經日益進步,科技融入教學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換言之,目前大多數的教師在使用科技主要是「輔助教學,而非重新定義教學過程」 [17]。因此,為了要能夠提昇科技融入教學的層次,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成為新的探討對象。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在課程設計、教授、主持討論與評量鑑別學生程度等工作均以教師為主角,科技反而成為「輔助性」的角色。當然,我們不能夠忽略人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但是如果能夠透過科技設備的輔助讓整個活動能夠更具效果、更有效率,教學的成果自然會比一般的講授來得更豐富。就好像在課程設計的階段,可以結合授課教師與專家學者共同來設計教學的內容,並且透過多媒體軟體工具的使用讓教材生動化、活潑化,等製作完成之後可以售予學校。如此,教師的角色定位就會從「講台上的萬事通」變成「一旁的學習指引者」。
        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對於教學而言有雙重意義:首先,提昇科技融入教學的層次。目前大多數的教師使用基本的資訊科技能力多半不成問題,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資訊擷取等應該可以很快駕輕就熟。因此,接下來就要逐漸提昇使用科技的層次,例如:多媒體融入教學。其次,教學的定位本來是以師生對等互動為基礎的前提下在進行,可是過去多半是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只是單方向的接受,很難有所互動(提問、討論等)。如今教師角色重新定位,就是要提高師生互動的層面,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來參與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討論與回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會逐漸被挖掘出來。這樣對於他們日後在自我學習上將有很大的幫助。畢竟終身學習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口號,適用對象也不陷於研究人員,在數位學習的時代,學習「如何學習」與「高自我學習力」都是必備的能力。
 
科技對於研究的影響
    就如同科技對於教學的影響一樣,科技對於研究的影響也徹底改變了研究人員的研究模式。網際網路提供了資源分享的功能,早就形成了研究過程的一部份。過去研究人員與教師必須花費許多時間找尋檔案、分析研究文獻、上圖書館找尋書目,如今都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化提供了相當便利的服務。這些資料的取得現在只要幾秒鐘就可以完成。簡言之,科技讓研究人員與教師在研究成果的提出上更具效率,同時也提供更好的溝通與合作方式。這些都對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小結
    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普及,教師在面對其衝擊下必須針對教學過程做出必要的修正。使用基本的資訊科技,如: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資源擷取等功能已經是基本能力。如何讓科技更融入教學,進而提昇教學的層次,這都是現代教師必須學習的課題。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