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与进程

线程产生的原因

然而为使程序能并发执行,系统还必须进行以下的一系列操作:

(1)创建进程。系统在创建进程时,必须为之分配其所必需的、除处理机以外的所有资源。如内存空间、I/0设备以及建立相应的PCB。

(2)撤消进程系统在撤消进程时,又必须先对这些资源进行回收操作,然后再撤消PCB。

(3)进程切换在对进程进行切换时,由于要保留当前进程的CPU环境和设置新选中进程的CPU环境,为此需花费不少处理机时间。

简言之,由于进程是一个资源拥有者,因而在进程的创建、撤消和切换中,系统必须为之付出较大的时空开销。也正因为如此,在系统中所设置的进程数目不宜过多,进程切换的频率也不宜太高,但这也就限制了并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实体,是被系统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它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一个线程可以创建和撤消另一个线程;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 之间可以并发执行。由于线程之间的相互制约,致使线程在运行中也呈现出间断性。相应地,线程也同样有就绪、阻塞和执行三种基本状态,有的系统中线程还有终 止状态。

线程所私有的内容:

线程ID号、寄存器的值、栈内存、线程的调度策略、线程的私有数据、信号屏蔽字、errno 变量。

引入线程的好处

(1)易于调度

(2)提高并发性通过线程可方便有效地实现并发性。进程可创建多个线程来执行同一程序的不同部分

(3)开销少创建线程比创建进程要快,所需开销很少。

(4)利于充分发挥多处理器的功能。通过创建多线程进程(即一个进程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在一个处理器上运行,从而实现应用程序的并发性,使每个处理器都得到充分运行。

进程和线程的关系

(1)一个线程只能属于一个进程,而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线程,但至少有一个线程。线程是操作系统可识别的最小执行和调度单位。

(2)资源分配给进程,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共享该进程的所有资源。 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代码段(代码和常量),数据段(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扩展段(堆存储)。但是每个线程拥有自己的栈段,栈段又叫运行时段,用来存放所有局部变量和临时变量。

(3)处理机分给线程,即真正在处理机上运行的是线程。

(4)线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协作同步。不同进程的线程间要利用消息通信的办法实现同步。

进程与线程的抉择问题

(1)需要频繁创建销毁的优先使用线程;因为对进程来说创建和销毁一个进程代价是很大的。

(2)线程的切换速度快,所以在需要大量计算,切换频繁时用线程,还有耗时的操作使用线程可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

(3)因为对CPU系统的效率使用上线程更占优,所以可能要发展到多机分布的用进程,多核分布用线程;

(4)并行操作时使用线程,如C/S架构的服务器端并发线程响应用户的请求;

(5)需要更稳定安全时,适合选择进程;需要速度时,选择线程更好。

进程与线程的区别

(1)概念上:进程——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线程——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

进程是程序执行时的一个实例。从内核的观点看,进程的目的就是担当分配系统资源(CPU时间、内存等)的基本单位。

线程是进程的一个执行流,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由几个线程组成,线程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线程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同一进程内的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一个进程崩溃后,在保护模式下不会对其它进程产生影响,而线程只是一个进程中的不同执行路径。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但线程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一个线程死掉就等于整个进程死掉,所以多进程的程序要比多线程的程序健壮,但在进程切换时,耗费资源较大,效率要差一些。但对于一些要求同时进行并且又要共享某些变量的并发操作,只能用线程,不能用进程。

(2)共同点

无论是进程还是线程,对于程序员而言,都是用来实现多任务并发的技术手段。二者都可以独立调度,因此在多任务环境下,功能上并无差异。并且二者都具有各自的实体,是系统独立管理的对象个体。所以在系统层面,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二者的控制。而且二者所具有的状态都非常相似。而且,在多任务程序中,子进程(子线程)的调度一般与父进程(父线程)平等竞争。

(3)实现方式的差异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

只线程是更小的可以调度的单位,也就是说,只要达到线程的水平就可以被调度了,进程自然可以被调度。它强调的是分配资源时的对象必须是进程,不会给一个线程单独分配系统管理的资源。若要运行一个任务,想要获得资源,最起码得有进程,其他子任务可以以线程身份运行,资源共享就行了。

简而言之进程的个体间是完全独立的,而线程间是彼此依存的多进程环境中,任何一个进程的终止,不会影响到其他进程。而多线程环境中,父线程终止,全部子线程被迫终止(没有了资源)。而任何一个子线程终止一般不会影响其他线程,除非子线程执行了exit()系统调用。任何一个子线程执行exit(),全部线程同时灭亡。

其实,也没有人写出只有线程而没有进程的程序。多线程程序中至少有一个主线程,而这个主线程其实就是有main函数的进程。它是整个程序的进程,所有线程都是它的子线程。我们通常把具有多线程的主进程称之为主线程。

从系统实现角度讲,进程的实现是调用fork系统调用。

线程的实现是调用clone系统调用或者pthread_create()。

其中,fork()是将父进程的全部资源复制给了子进程。而线程的clone只是复制了一小部分必要的资源。在调用clone时可以通过参数控制要复制的对象。可以说,fork实现的是clone的加强完整版。当然,后来操作系统还进一步优化fork实现——写时复制技术。在子进程需要复制资源(比如子进程执行写入动作更改父进程内存空间)时才复制,否则创建子进程时先不复制。

实际中,编写多进程程序时采用fork创建子进程实体。而创建线程时并不采用clone系统调用,而是采用线程库函数。常用线程库有Linux-Native线程库和POSIX线程库。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POSIX线程库。因此读者在多线程程序中看到的是pthread_create而非clone。

我们知道,库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层面上的功能集合,因而它的功能都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由此可知,线程库的内部很可能实现了clone的调用。不管是进程还是线程的实体,都是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实体。

最后,我们说一下vfork() 。这也是一个系统调用,用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它创建的进程并不复制父进程的资源空间,而是共享,也就说实际上vfork实现的是一个接近线程的实体只是以进程方式来管理它并且,vfork()的子进程与父进程的运行时间是确定的:子进程“结束”后父进程才运行。请读者注意“结束”二字。并非子进程完成退出之意,而是子进程返回时。一般采用vfork()的子进程,都会紧接着执行execv启动一个全新的进程,该进程的进程空间与父进程完全独立不相干,所以不需要复制父进程资源空间。此时,execv返回时父进程就认为子进程“结束”了,自己开始运行。实际上子进程继续在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运行着。

(4)实体间(进程间,线程间,进线程间)通信方式的不同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有这样几种:

共享内存  消息队列  信号量  管道 信号  文件 套接字

线程间的通信方式上述进程间的方式都可沿用,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几种:

互斥量 自旋锁 条件变量 读写锁 线程信号  全局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线程间通信用的信号不能采用进程间的信号,因为信号是基于进程为单位的,而线程是共属于同一进程空间的。故而要采用线程信号。

综上,进程间通信手段有8种。线程间通信手段有13种。

而且,进程间采用的通信方式要么需要切换内核上下文,要么要与外设访问(有名管道,文件)。所以速度会比较慢。而线程采用自己特有的通信方式的话,基本都在自己的进程空间内完成,不存在切换,所以通信速度会较快。也就是说,进程间与线程间分别采用的通信方式,除了种类的区别外,还有速度上的区别。

另外,进程与线程之间穿插通信的方式,除信号以外其他进程间通信方式都可采用。
线程有内核态线程与用户级线程,

(5)控制方式的异同(进程ID是int类型,线程ID是long类型)

进程与线程的身份标示ID管理方式不一样,进程的ID为pid_t类型,实际为一个int型的变量(也就是说是有限的)。

在全系统中,进程ID是唯一标识,对于进程的管理都是通过PID来实现的。每创建一个进程,内核去中就会创建一个结构体来存储该进程的全部信息。

每一个存储进程信息的节点也都保存着自己的PID。需要管理该进程时就通过这个ID来实现(比如发送信号)。当子进程结束要回收时(子进程调用exit()退出或代码执行完),需要通过wait()系统调用来进行,未回收的消亡进程会成为僵尸进程,其进程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会虚占PID资源,因此回收是有必要的。

线程的ID是一个long型变量它的范围大得多,管理方式也不一样。线程ID一般在本进程空间内作用就可以了,当然系统在管理线程时也需要记录其信息。其方式是,在内核创建一个内核态线程与之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用户创建的线程都有一个内核态线程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内核态线程可以对应着多个用户级线程。

对于线程而言,若要主动终止需要调用pthread_exit(),主线程需要调用pthread_join()来回收。像线发送线程信号也是通过线程ID实现的。

(6)资源管理方式的异同

进程本身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因而它的资源都是独立的,如果有多进程间的共享资源,就要用到进程间的通信方式了,比如共享内存。共享数据就放在共享内存去,大家都可以访问,为保证数据写入的安全,加上信号量一同使用。一般而言,共享内存都是和信号量一起使用。消息队列则不同,由于消息的收发是原子操作,因而自动实现了互斥,单独使用就是安全的。

线程间要使用共享资源不需要用共享内存,直接使用全局变量即可,或者malloc()动态申请内存。显得方便直接。而且互斥使用的是同一进程空间内的互斥量,所以效率上也有优势。

实际中,为了使程序内资源充分规整,也都采用共享内存来存储核心数据。不管进程还是线程,都采用这种方式。原因之一就是,共享内存是脱离进程的资源,如果进程发生意外终止的话,共享内存可以独立存在不会被回收(是否回收由用户编程实现)。进程的空间在进程崩溃的那一刻也被系统回收了。虽然有coredump机制,但也只能是有限的弥补。共享内存在进程down之后还完整保存,这样可以拿来分析程序的故障原因。同时,运行的宝贵数据没有丢失,程序重启之后还能继续处理之前未完成的任务,这也是采用共享内存的又一大好处。

(7)个体间辈分关系的迥异

进程的备份关系森严,在父进程没有结束前,所有的子进程都尊从父子关系,也就是说A创建了B,则A与B是父子关系,B又创建了C,则B与C也是父子关系,A与C构成爷孙关系,也就是说C是A的孙子进程。在系统上使用pstree命令打印进程树,可以清晰看到备份关系。

多线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严格,不管是父线程还是子线程创建了新的线程,都是共享父线程的资源,所以,都可以说是父线程的子线程,也就是只存在一个父线程,其余线程都是父线程的子线程。

(8)进程池与线程池的技术实现差别

我们都知道,进程和线程的创建时需要时间的,并且系统所能承受的进程和线程数也是有上限的,这样一来,如果业务在运行中需要动态创建子进程或线程时,系统无法承受不能立即创建的话,必然影响业务。综上,聪明的程序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池。

在程序启动时,就预先创建一些子进程或线程,这样在需要用时直接使唤。这就是老人口中的“多生孩子多种树”。程序才开始运行,没有那么多的服务请求,必然大量的进程或线程空闲,这时候一般让他们“冬眠”,这样不耗资源,要不然一大堆孩子的口食也是个负担啊。对于进程和线程而言,方式是不一样的。另外,当你有了任务,要分配给那些孩子的时候,手段也不一样。下面就分别来解说。

进程池

首先创建了一批进程,就得管理,也就是你得分开保存进程ID,可以用数组,也可用链表。建议用数组,这样可以实现常数内找到某个线程,而且既然做了进程池,就预先估计好了生产多少进程合适,一般也不会再动态延展。就算要动态延展,也能预估范围,提前做一个足够大的数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快速响应。本来错进程池的目的也是为了效率。

接下来就要让闲置进程冬眠了,可以让他们pause()挂起,也可用信号量挂起,还可以用IPC阻塞,方法很多,分析各自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就是了。

然后是分配任务了,当你有任务的时候就要让他干活了。唤醒了进程,让它从哪儿开始干呢?肯定得用到进程间通信了,比如信号唤醒它,然后让它在预先指定的地方去读取任务,可以用函数指针来实现,要让它干什么,就在约定的地方设置代码段指针。这也只是告诉了它怎么干,还没说干什么(数据条件),再通过共享内存把要处理的数据设置好,这也子进程就知道怎么做了。干完之后再来一次进程间通信然后自己继续冬眠,父进程就知道孩子干完了,收割成果。

最后结束时回收子进程,向各进程发送信号唤醒,改变激活状态让其主动结束,然后逐个wait()就可以了。

线程池

线程池的思想与上述类似,只是它更为轻量级,所以调度起来不用等待额外的资源。

要让线程阻塞,用条件变量就是了,需要干活的时候父线程改变条件,子线程就被激活。

线程间通信方式就不用赘述了,不用繁琐的通信就能达成,比起进程间效率要高一些。

线程干完之后自己再改变条件,这样父线程也就知道该收割成果了。

整个程序结束时,逐个改变条件并改变激活状态让子线程结束,最后逐个回收即可。

线程池的总体设计思想:

线程池能减少创建线程的个数,减少线程池本身开销,用预创建技术,应用程序启动之后,将立刻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N1,放入空闲队列中,都处于阻塞状态,不消耗CPU,占用较小的内存空间。当任务来的时候,缓冲池会选一个空闲线程,把任务传入此线程中运行,当N1个线程都在处理任务后,缓冲池会自动创建一定数量的新线程,用于处理更多的任务,在任务执行完毕后也不会退出线程,而是在池中等待下一次的任务,当系统比较空闲时,大部分线程都一直处于暂停状态,线程池自动销毁一部分线程,回收系统资源。

主程序入队,把任务添加到一个队列中,池子中多个线程共同对这个队列试图执行出队操作,这里要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出队成功,抢夺这个任务,其他线程继续共同试图下一个任务,所以在实现线程池之前,我们需要一个队列,这里生产者就是主程序,生产任务(增加任务),消费者就是工作线程,消费任务(执行,减少一个任务)这里涉及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个队列的问题,所以用互斥锁来保护队列,同时也需条件变量来处理主线程通知任务到达,线程抢占问题。

 

程序计数器PC

程序计数器是用于存放下一条指令所在单元的地址的地方。

当执行一条指令时,首先需要根据PC中存放的指令地址,将指令由内存取到指令寄存器中,此过程称为“取指令”。与此同时,PC中的地址或自动加1或由转移指针给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此后经过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完成第一条指令的执行,而后根据PC取出第二条指令的地址,如此循环,执行每一条指令。

程序计数器是计算机处理器中的寄存器,它包含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地址(位置)。当每个指令被获取,程序计数器的存储地址加一。在每个指令被获取之后,程序计数器指向顺序中的下一个指令。当计算机重启或复位时,程序计数器通常恢复到 0。

冯 ·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程序预存储,计算机自动执行”!处理器要执行的程序(指令序列)都是以二进制代码序列方式预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处理器将这些代码逐条地取到处理器中再译码、执行,以完成整个程序的执行。为了保证程序能够连续地执行下去,CPU必须具有某些手段来确定下一条取指指令的地址。程序计数器(PC )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所以通常又称之为‘指令计数器’。

在程序开始执行前,将程序指令序列的起始地址,即程序的第一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单元地址送入PC,CPU按照 PC的指示从内存读取第一条指令(取指)。当执行指令时,CPU自动地修改PC的内容,即每执行一条指令PC增加一个量,这个量等于指令所含的字节数(指令字节数),使 PC总是指向下一条将要取指的指令地址。由于大多数指令都是按顺序来执行的,所以修改PC 的过程通常只是简单的对PC 加“指令字节数”。
  当程序转移时,转移指令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改变PC的值,此PC值就是转去的目 标地址。处理器总是按照PC 指向取指、译码、执行,以此实现了程序转移。
  ARM 处理器中使用R15 作为PC,它总是指向取指单元,并且ARM 处理器中只有一个PC 寄存器,被各模式共用。R15 有32 位宽度(下述标记为R15[31:0],表示R15 的‘第31位’到‘第0位'),ARM 处理器可以直接寻址4GB的地址空间(2^32 = 4G )。

        为了保证程序(在操作系统中理解为进程)能够连续地执行下去,处理器必须具有某些手段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而程序计数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所以通常又称为指令计数器。在程序开始执行前,必须将它的起始地址,即程序的第一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单元地址送入程序计数器,因此程序计数器的内容即是从内存提取的一条指令的地址。当执行指令时,处理器将自动修改PC的内容,即每执行一条指令PC增加一个量,这个量等于指令所含的字节数,以便使其保持的总是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由于大多数指令都是按顺序来执行的,所以修改的过程通常只是简单的对PC加1。

但是,当遇到转移指令如JMP(跳转、外语全称:JUMP)指令时,后继指令的地址(即PC的内容)必须从指令寄存器中的地址字段取得。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条从内存取出的指令将由转移指令来规定,而不像通常一样按顺序来取得。因此程序计数器的结构应当是具有寄存信息和计数两种功能的结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