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线制作触控电极的技术,很早就有过应用,在当今导电柔性材料较为新颖的方式就有纳米银线、导电高分子、石墨烯等方案,而纳米银线材料导电率最接近金属线的电导率,但银线固有的反射效果在交叠时,会增加光线透过时的雾度,导致显示效果模糊。
纳米银线膜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实际导电原理
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格相比透明的氧化铟锡方块电阻更低,在同样大尺寸的面板上,单行通道的电阻率更低,RC 延迟更短大,采样率可以得到保障。但LCD时代触控多制作在柔性有机膜材上,采用后续外贴的方式完成触控功能。当金属构成的网状电极块时,常会形成较大密度的走线,而当走线密度与像素排列密度接近时,覆盖在屏幕上,如下图:
触控走线对像素的遮挡
又由于不透明的触控走线与下方像素相重叠,且二者空间上存在频率差,而又很两层膜在接近后,就很容易形成周期性的干涉叠加形成的现象即摩尔纹,在屏幕点亮时就会呈现出周期性的黑影,如下图所示。尽管像素和触控走线的尺寸是微米级别,但宏观上依然肉眼可辨。
摩尔纹出现过程
因此在外挂触控结构使用金属网的方案,往往需要考虑根据上下两层的图像密度来削弱摩尔纹现象。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降低触控金属线的走线密度,从而削减导线对子像素的遮挡,来弱化摩尔纹的程度;一种是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重新组合二者的空间频率,例如倍数化二者的频率,以达到二者的在非显示部分实现完全重合,但如果触控层在显示器件之外是独立的制程工艺,则会因后期的不可避免的贴合工艺偏差而导致方案的失效;另一种则通过设置非规则图形实现上下两侧的图形交叠,稀释了干涉叠加的部分,从而弱化了人眼感受。但无论金属网还是纳米银设计,实际上都是在额外的膜材上进行制作,在最后的贴合阶段都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部分触控走线覆盖像素的问题,尽管走线可以很细,但实际上一方面较细的走线提高了触控单元的电阻,另一方面部分对像素的遮挡走线还是会降低显示器件的透过率,影响了最终的发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