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EG-1 Audio Layer II编码原理及编码器调试
模拟音频信号数字化后通常具有极高的码率,例如对于取样频率为44.1 kHz的双声道CD数字音频而言,采用16 bit量化,无压缩码率可达1.41 Mbps,非常不利于存储和传输。因此,为了节省存储空间、提高传输效率,必须要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
一. 数字音频信号压缩的可能性
无压缩的数字音频信号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冗余信息:
一是声音信号中本身存在的冗余:信号幅度分布是非均匀的(小幅度的样值比大幅度样值出现的概率高),且样本之间存在相关性(时域冗余);
二是根据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不对与听觉无关的部分编码(具体内容见后)。
二. 人类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
1. 等响度曲线

图中每条曲线代表的(人耳感受的)响度相同,最下方一条曲线代表最小可听阈,其下方区域的声音人耳无法察觉,因此可以不编码。
2. 频域掩蔽效应
一个高强度纯音会使得该频率附近的最小可听阈曲线提升,掩蔽掉在其下的(原本能听到的)声音。这个纯音称为掩蔽声,掩蔽声存在时,音调音刚刚能被听到时的阈值称为掩蔽阈值。

因此在编码时,可以去除掩蔽阈值以下的信号分量,并忽略可能会被掩蔽的量化噪声。
掩蔽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 不对称,高频一端的斜率绝对值更小;
- 低频音易对高频音产生掩蔽;
- 掩蔽声强度越高、频率越高,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宽。
3. 临界频带(Critical Band)
临界频带具有两种等价的定义:
-
定义一:当某个纯音被以它为中心频率、且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噪声所掩蔽时,如果该纯音刚好被听到时的功率等于这一频带内的噪声功率,这个带宽为临界频带宽度;
-
定义二:如果增大掩蔽信号覆盖的频率范围,超过到某个值后掩蔽效应不再随着带宽的增大而增强,这个临界的带宽就称为临界频带。
其单位为Bark,代表一个临界频带的宽度。
通常认为,在20 Hz—16 kHz的范围内有25个临界频带(500 Hz以下每个临界频带的带宽大约是100 Hz,500 Hz以上的临界频带带宽逐渐增加)。
4. 人类听觉系统
人类听觉系统可以大致等效为在0 Hz—20 kHz范围内的25个重叠的带通滤波器组。
-
人耳在噪声中听某一纯音信号时,只启用中心频率与信号频率相同的那个听觉滤波器,且只有纯音信号和在通带范围内的部分信号可通过该滤波器。只有通过该滤波器的噪声才对掩蔽起作用;
-
聆听复音时启动多个听觉滤波器。听觉能够计算各滤波器输出端的信噪比。当信噪比达到或者超过听阈因子时,即可听到该频率成分。
人耳听觉系统
5. 时域掩蔽效应
由于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存在超前掩蔽(5—20 ms)和滞后掩蔽(50—200 ms),因此在编码时,可将时间上相继的一些样值归并成块,并计算每块内最大样值的比例因子。
三. MPEG-1音频压缩编码
MPEG-1中采用了感知音频编码,Layer II的编码器框图如下。

下面以Layer II为基准,简要说明编码器的组成和编码过程。
1. 多相滤波器
数字音频信号通过一个多相滤波器组,变换成32个等宽频带子带,使得信号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确保在短暂冲击信号的情况下,编码的声音信号具有足够高的质量。
但需要说明的是,高时域分辨率和高频域分辨率是不可兼得的,我们需要做出权衡。
滤波器组的输出是临界频带经过量化的系数样值。若一个子带覆盖多个临界频带,则选择具有最小NMR的临界频带来计算分配给子带的比特数。
2. 心理声学模型
心理声学模型决定了各个子带中允许的最大量化噪声,小于它的量化噪声都会被掩蔽。若子带内的信号功率小于掩蔽阈值,则不进行编码;否则,确定要编码的系数所需的比特数,使量化引起的噪声低于掩蔽效应;
-
使用FFT将音频样值变换到频域。这里Layer II采用1024点FFT(Layer I中采用512点),提高了频率分辨率,可以得到更准确的频谱特性;
-
将得到的频率组成临界频带;
-
由于乐音和非乐音(噪声)信号的掩蔽能力不同,因此在临界频带的谱值中,将两种信号分离:可将局部峰值视为乐音,然后将本临界频带内的剩余频谱组成一个代表噪声频率(无调成份);
乐音和非乐音(噪声)的掩蔽能力不同 -
计算每个子带的全局掩蔽阈值(以频率为自变量);
全局掩蔽阈值的计算公式 -
计算每个子带的SMR(每8 ms计算一个);
3. 量化编码
(1) 比特分配
比特分配:对每个子带计算**掩噪比MNR (dB) = 信噪比SNR - 信掩比SMR,然后找出其中具有最低MNR的子带,并给该子带多分配一些比特,然后重新计算MNR,继续分配,重复该步骤,直至没有比特可以分配。这样可以使得在满足比特率和掩蔽要求的前提下,使MNR最小**;

(2) 计算比例因子
- 对各个子带每36个样点(Layer I为12个样点)进行一次比例因子的计算,先确定12个连续样值中的最大值,查Layer II、Layer I比例因子表中比这它大的最小值作为量化比例因子;
- 每12个样值计算出一个比例因子,Layer II中将每个子带分为3组,每组各有12个取样值,因此36个样值具有3个比例因子;
- 比例因子可以使得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子带的声压级;
- 一般比例因子从低频子带到高频子带连续下降;
(3) 子带样值量化
将子带样值除以比例因子(结果为XXX),根据所分配的比特数查表得AAA、BBB,量化结果为AX+BAX+BAX+B。
(4) 颗粒形成
对量化级别在3、5、9级时,采用“颗粒” 优化。例如:
- 采用颗粒量化:3个样本 @ 3个量化水平 = 27种可能的值 → 5 bit
- 不采用颗粒量化:1个样本 @ 3个量化水平 = 2bit → 3个样本6 bit
- 经过大量实验,使用颗粒量化可将压缩比从4:1增加到6:1乃至8:1
4. 帧比特流形成
- 其中每个子带中前后相邻的连续36个样值(3组12个样值)共用在这个子带比特分配值,36个样值中的同一组样值共用该组的比例因子;
- 同一时刻的32个子带样值放在一起;
- Layer II每帧包含1152个PCM样值(为Layer I的三倍);
- 若取样频率为48 kHz,一帧相当于1152 / 48k = 24 ms的声音样值,因此Layer II的精确度为24 ms(为Layer I的三倍,因而更精确)。

四. MPEG-1 Audio Layer II编码器调试
1. 编码流程
下面是编码器main()
函数部分的代码,可以结合上面的编码步骤,并结合注释进行理解。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ypedef double SBS[2][3][SCALE_BLOCK][SBLIMIT];
SBS* sb_sample;
typedef double JSBS[3][SCALE_BLOCK][SBLIMIT];
JSBS* j_sample;
typedef double IN[2][HAN_SIZE];
IN* win_que;
typedef unsigned int SUB[2][3][SCALE_BLOCK][SBLIMIT];
SUB* subband;
frame_info frame; // 包含头信息、比特分配表、声道数、子带数等内容
frame_header header; // 包含采样频率等信息
char original_file_name[MAX_NAME_SIZE]; // 输入文件名
char encoded_file_name[MAX_NAME_SIZE]; // 输出文件名
short** win_buf;
static short buffer[2][1152];
static unsigned int bit_alloc[2][SBLIMIT]; // 存放双声道各个子带的比特分配表
static unsigned int scfsi[2][SBLIMIT];
static unsigned int scalar[2][3][SBLIMIT]; // 存放双声道3组12个样值的各个子带的比例因子
static unsigned int j_scale[3][SBLIMIT];
static double smr[2][SBLIMIT], lgmin[2][SBLIMIT], max_sc[2][SBLIMIT];
// FLOAT snr32[32];
short sam[2][1344]; /* was [1056]; */
int model;
int nch; // 声道数
int error_protection;
static unsigned int crc;
int sb, ch;
int adb; // 比特预算 (i.e., number of bits available)
unsigned long frameBits, sentBits = 0;
unsigned long num_samples;
int lg_frame;
int i;
/* Used to keep the SNR values for the fast/quick psy models */
static FLOAT smrdef[2][32];
static int psycount = 0;
extern int minimum;
time_t start_time, end_time;
int total_time;
sb_sample = (SBS*)mem_alloc(sizeof(SBS), "sb_sample");
j_sample = (JSBS*)mem_alloc(sizeof(JSBS), "j_sample");
win_que = (IN*)mem_alloc(sizeof(IN), "Win_que");
subband = (SUB*)mem_alloc(sizeof(SUB), "subband");
win_buf = (short**)mem_alloc(sizeof(short*) * 2, "win_buf");
/* clear buffers */
memset((char*)buffer, 0, sizeof(buffer));
memset((char*)bit_alloc, 0, sizeof(bit_alloc));
memset((char*)scalar, 0, sizeof(scalar));
memset((char*)j_scale, 0, sizeof(j_scale));
memset((char*)scfsi, 0, sizeof(scfsi));
memset((char*)smr, 0, sizeof(smr));
memset((char*)lgmin, 0, sizeof(lgmin));
memset((char*)max_sc, 0, sizeof(max_sc));
//memset ((char *) snr32, 0, sizeof (snr32));
mem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