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惯性系等价,指的是在两个不同的惯性系中,物理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但是,惯性系的等价不仅仅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个条件。如果不同的惯性系具有相同形式的物理定律,就必须具有相同的物理环境,或者说,影响物理定律的环境因素必须与参考系一起运动,这是惯性系等价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参考系,惯性系,光波,以太
1. 引言
惯性系等价是指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没有一个惯性系比另一个更优越。这一原理最早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并通过著名的飞船思想实验进行了说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指出: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物理定律都具有相同的形式。例如,在一个匀速行驶的汽车内部,牛顿第二定律F= ma仍然成立,只是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些物理量在不同惯性系中的数值可能会通过坐标变换发生关联,但定律的形式不变。但是,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吗?它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2. 惯性参考系的定义
2.1. 经典理论中的定义
按照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是能与参考系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保持惯性,这个参考系就称为惯性系。
怎么判断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呢?标准的回答是:若这个物体在惯性系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它就不受外力。不受力和惯性系相互定义,也就是循环定义,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按照经典物理的描述,相对于绝对时空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者是静止的观察者就是惯性观察者,可是现在爱因斯坦否定了绝对空间的概念,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空间。那你如何判断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
只要有两个物体,那么这两个物体之间就一定存在着引力,就不符合“不受任何外力”这个前提条件。如果只有一个孤立的物体,如何判断其处于静止或者是正在保持着匀速直线运动呢?在我们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惯性系,所有的运动没有一个是理想中的匀速直线运动,你能想出一个真正的惯性参考系的例子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大学物理中,惯性系的定义被表述为:惯性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为惯性系。
2.2. 相对论中的定义
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强调所有惯性系都是相对的,且物理定律在所有这些惯性系中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一个绝对静止或绝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物理学中惯性系的绝对性定义,并使得惯性系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
但狭义相对论中惯性系定义出现的具体困难,首先,由于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使得惯性系的绝对性受到了质疑。其次,狭义相对论强调所有惯性系都是相对的且等价的,这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惯性系。此外,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等效应也进一步增加了惯性系定义的复杂性。这些效应表明,在不同惯性系中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使得惯性系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2.3. 本文中的定义
由于经典理论和相对论中对惯性系的定义都不清晰,而且在大自然中也不存在理想的惯性系,因此,本文就定义地球表面是基本惯性系(我们谈论的惯性系,实际上大多时候是指地表参考系),任何在地球表面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都称为惯性系,这样定义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探讨惯性系是否等价。
3. 影响惯性系的因素
3.1. 空气
在地球表面,由于空气无处不在,很多实验必须考虑空气的因素,惯性系也不例外。
在地面静止的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声速v,在封闭的运动车厢里,声波的速度也是v,因为在封闭的车厢里,车厢会拖动空气,空气和车厢保持相对静止,这两个惯性系可以认为是等价的。但如果车厢不是封闭的,它就不能拖动空气,车和空气之间就有相对速度,如果在车上测量声速,声速将有所变化。对于声速这个物理量,这两个惯性系就不是等价的。
但是,参考系对空气的完全拖曳并不是必要条件,对于不同的物理量,拖曳的条件也会完全不同,例如,对于电磁场,就不需要满足对空气的拖曳,在不拖曳空气的条件下,毕—萨定律和库仑定律都成立,因为空气对电磁场没有影响。
3.2. 以太
所有在地球表面的光速实验都证明,地球表面的以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但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可以否定以太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以太是空间的同义词。相对论否定了以太,这意味着否定了空间具有物理性质。对于光速不变原理引起的争论和悖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否定了以太的存在。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
“否认以太的存在,最后总是意味着承认空虚空间绝对没有任何物理性质,这种见解不符合力学的基本事实。依照广义相对论,空间已经被赋予物理性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种以太。依照广义相对论,一个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这样一种空间里,不但光不能传播,而且量杆和时钟也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就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时间间隔。”
本文认为:以太的分布比空气更广,与空气一样,很多的实验也必须考虑以太的因素,特别是有关光波的实验。
3.3. 引力场
由于引力场的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而对惯性系的运动一般是平行于地面的,因此,很多的惯性系研究都忽略引力的影响,但是,引力场对惯性系的影响并不能完全排除。
封闭的运动大船,可以完全拖动船内的空气和所有看得见的物体,但船不能拖动船内引力场。航天飞机可以把地球表面的空气带到月球上,但不能把地球表面的引力场带到月球上,因此,惯性系的伽利略速度变换不适合引力场。例如,从赤道匀速飞到南极的飞机,虽然速度是匀速,看起来像个惯性系,但飞机内的引力场一直在细微的变化,飞机内空间的物理性质,一直在变化,在这种变化的引力场的空间中,物理规律表现可能不同。
4. 讨论
4.1. 同时的相对性
这是一个相对论中的思想实验,但没有人真正地实验过,描述如下:
以列车吊灯实验为例,一辆向左行驶的列车的一个长方体车厢中,其天花板中央吊着一盏关闭的吊灯,吊灯下面站着实验员A;该节车厢外在站台上有一个实验员B与实验员A站在同一直线上;若实验员A、B同时测量吊灯打开后光线(两条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车厢两侧平面,平行于车厢其余四面)照射到车厢左右两边的时间,那么两个实验员测得的结果会不同。
由于是关于光波的实验,必须考虑观察者与以太间的关系,最关键的是列车能否拖曳以太,如果列车能拖曳以太,那么实验员A所处的惯性系系就是与地面等价,否则就不是。
这个思想实验,实际上是相对论的一个陷阱:光必须依靠以太介质传播,没有以太的波动就没有光。如果列车能完全拖曳以太,两个参考系实际上是无法实验的,因为地面上的观察者看不到光,与空气封闭系统的声音是一样的。如果列车不能拖曳以太,实验员A和B的实验结果与空气中敞篷车上的声音实验结果是一样的。
总之,同时的相对性是想象出来的,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速度叠加原理计算出光波或声波到达每个参考点的准确时间。
4.2. 中日双向时间传递实验
地球表面是一个惯性系,很多实验也都证明了地球表面可以看成惯性系,但是,为什么中日双向时间传递实验证明光速可变呢?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证明:地球表面的光速是各向同性的,说明了地球表面的以太是相对静止的(如果这个实验在大气层外很可能测量到以太的运动),但是,中日双向时间传递的实验是通过同步卫星进行的,或者说,这个实验的光波路径已经超过了以太相对静止的范围,证明了地球大气层外的以太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
中日双向时间传递的实验还证明另外一个事实:跟随地球旋转的以太只限于大气层内(它是大气长期拖曳的结果),但跟随地球运动(与地心同步)的以太的范围很大,远超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因为在任何时候,我们所测量到的时间差是一个常数(87 ns),说明我们无法探测到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或者说,引力可以完全拖曳以太(在引力有效范围内)。
4.3. 原子钟飞行实验
1971年,两位科学家Hafele和Keating利用8台铯原子钟,其中四台放在地面上,另外四台放到飞机里。随后让飞机在赤道附近环球飞行,一次往西一次往东,每次耗费的时间大约是三天,结果发现飞机上的原子钟和地面原子钟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原子钟只是一种计时工具,它的快慢并不代表时间流失速度的变化,只能说明外部条件可以影响原子钟的准确度。如果原子钟是绝对准确的,就不会定义1秒为:当铯-133原子位于海平面处于非扰动基态时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对应的辐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也说明了铯原子所辐射的频率与外部条件有关:一个是高度,另一个是扰动或运动,因为引力和以太是无法屏蔽的。从其他的实验也可以证实:原子钟的快慢与引力的强度成反比(引力越强钟越慢),与以太中的速度成反比(速度越快钟越慢)。
原子钟的飞行实验表明:原子钟的快慢还与它在引力场的运动速度有关,因为引力总是指向地心,对于原子钟来说,静止在地面也相当于在引力场中运动,这就是相对论中解释原子钟的飞行实验时只能以地心为参考系的原因,也说明了惯性系并不是等价的,因为引力场对原子钟的快慢有影响,但它并不随地球转动。
5. 结论
惯性系等价的必要条件是:影响物理定律的环境因素必须与参考系一起运动。
在地球的表面,我们常见的惯性系必须是密闭的空间,或者说,观察者相对空气必须是静止,如果观察者相对空气是运动的,对于很多的物理量来说,这个惯性系就不是等价的,关键是空气是否对这个物理量具有影响。
我们研究光波时,如果不考虑以太的运动,就相当于研究声波时不考虑空气的运动一样。由于现代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完全拖曳以太,对于光波来说,除地球表面外不存在其他的等价惯性系,因此,光速不变也只有在地球表面的参考系中成立,或者说,有关光波的惯性系没有等价的,因为影响光波的环境因素——以太,我们还无法使它与参考系一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