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存储器管理

程序进内存的一般过程:
编译compiler:编译程序: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个目标模块。
链接link:链接程序:将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及它们需要的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装入load: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构造PCB,形成进程,开始运行(使用物理地址)。

程序装入中的地址处理
逻辑地址 ==== 物理地址:

绝对装入方式:
编译程序生成的“目标代码”就是”装入模块” ,逻辑地址直接从某个地址R处增长,装入模块直接装入内存地址R处。
优点:装入过程简单。不需任何地址变换,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实际内存物理地址完全相同。
缺点:过于依赖硬件结构, 只适用早期针对硬件直接编程、单道环境下。
现在程序装入一般都要从逻辑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
重定位:把目标程序中的指令和数据的逻辑地址变成内存中的物理地址的地址变换过程。

逻辑地址 →重定位→ 物理地址:

静态可重定位装入方式:
地址映射在程序执行之前进行,重定位后物理地址不再改变。
可由专门设计的重定位装配程序完成(软):装入时根据所定位的内存地址去修改每个逻辑地址,添加相应偏移量,重定位为物理地址。
优点:不需硬件支持,可以装入有限的多道程序
缺点:软件装入一次完成,一个程序通常需要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程序装入内存后不能移动。也不易实现共享。
动态运行时(重定位)装入方式:
实际运行中往往会需要程序在内存中的各位置移动,即经常需要重定位到不同的物理地址上。这种运行时移动程序要求地址变换要快速,实现时一般依靠硬件地址变换机构——一个重定位寄存器。
程序装入内存时,可多次重定位到不同位置。且可以不立即把装入模块中的相对地址转换为绝对地址,而是把这种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
不同的程序链接方式
根据链接时间的不同,分成三种:

静态链接:装入运行前将多个目标模块及所需库函数链接成一个整体,以后不再拆开。

装入时动态链接:装入内存时,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
对比:
静态链接好的程序,修改部分模块后,需重新链接成可装入程序。动态方式则便于修改和更新。
便于实现共享,静态的N个程序都需要一个模块时,需要进行N次拷贝。

运行时动态链接:对某些目标模块的链接,在执行中需要该目标模块时,才对它进行链接。
优点:程序运行装入的内容少了,加快了装入过程,而且节省大量的内存空间。

内存的连续分配方式
单一连续分配:内存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两部分:
系统区:仅提供给OS使用,通常放在内存低址部分
用户区:除系统区以外的全部内存空间,提供给用户使用。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管理方式,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
优点:易于管理。
缺点: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内存。
固定分区分配: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每个应用进程占用一个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
优点: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适用于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划分几个分区便允许几个多道程序运行).
缺点:内碎片(一个分区内的剩余空间)造成浪费. 分区总数固定,限制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动态分区分配:分区的大小不固定:在装入程序时根据进程实际需要,动态分配内存空间,即——需要多少划分多少。
优点:并发进程数没有固定数的限制,不产生内碎片。
缺点:有外碎片(分区间无法利用的空间)当前内存分配有3个小碎片,分别为30K,64K,40K。若有一个120K的作业申请一块连续空间,无法满足。
内存空间管理之对换
当内存空间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时,引入“对换”:
把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或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调到外存上,以腾出足够的内存;把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和进程所需要的程序和数据,调入内存。
按对换单位分类:
整体对换(或进程对换):以整个进程为单位(连续分配)
页面对换或分段对换:以页或段为单位(离散分配)
 

存储管理的离散分配方式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离散分配内存:
作业按规定大小划分成小份;内存也按同样大小划分成小份
作业的任一小份可分散放入内存任意未使用的小份
分页的目的:更细粒度的处理空间,减少粗放管理的浪费或开销问题。
"页"的概念:内存划分成多个小单元,每个单元K大小,称(物理)块。作业也按K单位大小划分成片,称为页面。即—物理划分块的大小 = 逻辑划分的页的大小.
"页表"的概念:为了找到被离散分配到内存中的作业,记录每个作业各页映射到哪个物理块,形成的页面映射表,简称页表。
每个作业有自己的页表(记录在对应PCB内)
地址映射的过程:
1.若要执行某作业的一条指令,其相对地址是24B ,设10B一页,其物理地址到底是多少呢?
分析其所在的页和偏移得:2号页(页号从0开始) ,偏移4B处是该条指令
查页表找页面对应的块(2号页保存在6号物理块)
找物理块6,向下偏移4B,找到要执行的指令,取出执行。
2.设一分页系统,页面大小为8B(设8条指令),一个大小为 32B 的作业分配内存
若转化为二进制,任意取一用户程序指令,如第1011(B)个指令,如何知道放在内存的哪里?
页面大小8B意味着页内指令编址用了3位.
作业大小和页面大小决定了分多少页,即页号编址位数为2位.
即一条指令的组成应为:页号(2位)+页内偏移(3位);
1011可划分为: 01(页)|011(页内偏移);
则查找页表,找到1号页首地址,偏移011条指令即为第1011个指令在内存的位置.

关键的计算是:根据系统页面大小找到不同意义二进制位的分界线。
从地址中分析出页号后,地址映射只需要把页号改为对应物理块号,偏移不变,即可找到内存中实际位置。

进程发出逻辑地址的访问请求,经过地址变换,到内存中找到对应的实际物理地址单元并取出数据,所需花费的总时间,称为内存的有效访问时间EAT
设访问一次内存时间为t,则基本分页机制下EAT=2t.
CPU操作一条指令需访问内存两次:
访问内存中的页表(以计算指令所在的实际物理地址)=t;
访问指令内存地址=t;

两级、多级页表,反置页表——针对大页表占用内存问题
两级页表:将页表分页,为离散分配的页表建立一张页表,称为“外层页表”,其每个表项记录了页表页面所在的物理块号。(这里EAT显然为3t)
其地址组成从 页号+页内偏移 变为了: 外部页表号+页号+页内偏移 (总位数不变)
多级页表:64位操作系统下,两级仍然不足以解决页表过大问题时,可按同样道理继续分页下去形成多级页表。
反置页表:一张OS 反置页表 + 每进程一张外部页表;
反置页表:站在物理块的角度,记录占用它的已调入内存的进程标识和页号。系统内存中只需一张该表即可.
进程外部页表:每个进程一张,记录进程不在内存中的那些页面所在的外存物理位置.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程序通过分段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段定义一组逻辑信息。如代码段(主程序段main,子程序段X)、数据段D、栈段S等。
地址结构:段号 + 段内地址
段表:记录每段实际存放的物理地址
注意:段是连续存放在内存中的。段表中针对每个“段编号”记录:“内存首地址”和“段长”
分页和分段的主要区别
需求:分页是出于系统管理的需要,是一种信息的物理划分单位,分段是出于用户应用的需要,是一种逻辑单位,通常包含一组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一条指令或一个操作数可能会跨越两个页的分界处,而不会跨越两个段的分界处。
大小:页大小是系统固定的,而段大小则通常不固定。分段没有内碎片,但连续存放段产生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相对而言分页空间利用率高。
逻辑地址:
分页是一维的,各个模块在链接时必须组织成同一个地址空间;
分段是二维的,各个模块在链接时可以每个段组织成一个地址空间。
其他:通常段比页大,因而段表比页表短,可以缩短查找时间,提高访问速度。分段模式下,还可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

分段系统的突出优点:
①. 在分段系统中,实现共享十分容易,只需在每个进程的段表中为共享程序设置一个段表项。
②. 易于实现保护
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基本原理:
将用户程序分成若干段,并为每个段赋予一个段名。
把每个段分成若干页
地址结构包括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地址三部分
EAT=3t;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