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飘红的日子里,总有些故事让人心痒痒。
这两天论坛里炸出一位老哥,靠着小米股票赚了七百来万,嚷嚷着要"躺平"。
这位自称赚了700万的网友大概不知道,他的"凡尔赛"发言炸出了多少人间真实。
有人翻出金山云股票的例子,说要是当年敢重仓这只"妖股",现在怕是能多赚四倍。但立马就有老股民冷笑:"剧烈震荡的股票谁敢长拿?今天涨出一年工资,明天就能跌回解放前。 "
这话可不假,炒股圈里流行着一句大实话——"拿得住才是真本事,浮盈再多都是纸上富贵。"
也有人调侃:“我模拟盘都赚了700亿了。”但模拟盘有什么意义?赚再多也只是数字,落不到口袋里。
有过来人说得更直白:"炒股这东西跟吸毒没区别,尝过一天赚一年工资的刺激,谁还甘心老实上班?"
结果往往是赚了700万想搏3000万,最后倒亏本金的大有人在。
就像那个开网店的网友说的,"别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股市里真正能全身而退的,从来都是极少数。
这年头700万够不够躺平?
算一笔最直接的账:如果按年化4%的保守理财收益,700万每年能带来28万被动收入,相当于月入2.3万。在二三线城市,这数字确实能覆盖不错的生活。
但现实中,通货膨胀这个隐形刺客,正以每年2%-3%的速度蚕食购买力。20年后,今天的700万实际价值可能只剩一半。
躺平的最大风险,往往不在钱本身。
杭州一位程序员的故事就是典型——他拿着500万拆迁款辞职,结果三年后账户只剩200万。不是挥霍无度,而是“闲着没事研究股票”让他踩中P2P、虚拟币和白酒股三连雷。
人一旦脱离职场节奏,对财富的掌控力反而可能下降。
更现实的是,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随时可能击穿财务自由的幻觉。
上海一对丁克夫妻的案例很说明问题:他们以为300万足够提前退休,结果一场甲状腺癌手术直接烧掉50万,后续靶向药每年还要20万。
翻看网友们的真实经历,会发现一个矛盾现象:喊着要躺平的人,往往比上班时更焦虑。
北京一位自由职业者的自述很真实:“以前996时想着辞职周游世界,真辞职了,反而每天盯着基金账户失眠”。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论坛里那位赚700万的老哥,最后补了一句“港股的钱怎么拿回来”——财富自由带来的空虚感,有时候比加班更折磨人。
当然,也有真正躺平成功的案例。成都一对夫妻用200万在郊区买了套带院子的房子,种菜养鸡,年支出控制在5万以内。但他们的成功秘诀恰恰在于“彻底断舍离”:不炒股、不买奢侈品、孩子读公立学校。
说到底,700万够不够躺平,就像问“一双鞋合不合脚”。有人能穿着拖鞋走遍天下,有人踩着万元定制皮鞋仍嫌硌脚。
但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真相: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是对生活失控感的抵御能力。
就像评论区那句高赞回复说的:“钱揣进口袋才是自己的,但在场子里扑腾的快乐,有时候比钱更让人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