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圈被一个叫Deepseek的模型刷屏了。这个横空出世的“黑马”,以其强大的性能和开源策略,迅速俘获了大批开发者和企业的青睐。一时间,各大AI平台纷纷“下场”,争相接入Deepseek,生怕在这场AI竞赛中掉队。
然而,在一片“真香”的欢呼声中,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百度,这个以搜索起家、拥有自家大模型的“老大哥”,也加入了接入Deepseek的行列。
这不禁让人疑惑:百度这是唱的哪一出?
要知道,百度可是国内首个实现大模型商用的公司,其文心一言自推出以来,一直标榜着“国内领先”的地位,每月使用费用也不菲。 如今,Deepseek异军突起,百度非但没有正面迎战,反而“放下身段”,接入竞争对手的模型,这波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有网友调侃道:这就好比两个卖烧饼的,你自己有烧饼铺,还把别人的烧饼拿过来卖,是几个意思?
更有甚者,翻出百度此前“国内地位不可撼动”的豪言壮语,直呼“啪啪打脸”。
当时的费用也不低。
现在又要全部免费
那么,百度此举究竟意欲何为?是迫于无奈的战略调整,还是另有深意的布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Deepseek爆火的原因说起。
Deepseek的成功,离不开其两大“杀手锏”:
-
强大的性能: 在多项基准测试中,Deepseek都展现出了与GPT-3.5、甚至GPT-4比肩的实力,尤其在代码生成、数学推理等方面表现突出。
-
开源策略: Deepseek选择开源,意味着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免费使用、修改和分发,这极大地降低了AI应用的门槛,也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
反观百度文心一言,虽然起步较早,但在性能和生态建设方面,与Deepseek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百度接入Deepseek,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借力打力”的策略:
-
弥补自身不足: 通过接入Deepseek,百度可以快速提升自身平台的AI能力,弥补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
吸引用户流量: Deepseek的爆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百度接入Deepseek,可以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其云平台,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
布局未来生态: 开源是大势所趋,百度接入Deepseek,或许也是在为未来构建更加开放的AI生态做准备。
当然,百度此举也并非没有风险。
-
品牌形象受损: 作为国内AI领域的“领头羊”,百度接入竞争对手的模型,难免会让人对其自身技术实力产生质疑。
-
用户忠诚度下降: 部分用户可能会因为百度接入Deepseek,而转向其他更加专注于自研技术的平台。
总而言之,百度接入Deepseek,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步棋。
这场由Deepseek引发的AI变局,最终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AI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拥抱变化,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