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红书宣布取消大小周
2025 年 4 月,小红书正式宣布取消实施多年的 “大小周” 制度,规定自五一节后全员实行双休。这本是响应国家 “完善工时制度” 号召、接轨主流职场福利的举措,却在内部掀起波澜。一位匿名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取消大小周后,月薪直接少了 15%,相当于每年损失近 3 万元。” 据了解,小红书此前的大小周模式中,周末加班按 1.5 倍工资计算,部分员工通过固定加班将月薪提升 10%-20%,尤其以单身员工、租房族和背负房贷的年轻群体为主力,他们对薪资变化敏感度极高。
消息一出,评论区迅速分裂。支持派认为:“双休是打工人应有的权利,欧美国家百年前就通过罢工争取到的权益,不应被‘自愿加班’变相剥夺。” 有员工晒出此前的考勤记录:“大小周时每月平均工作时长超 180 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 166.6 小时,颈椎和情绪都快撑不住了。” 而反对派则直言:“不加班拿什么付房租?公司不强制加班,但绩效考核没变,工作量不减反增,双休反而更焦虑。”
二、“加班鄙视链” 与生存悖论
争议背后,折射出互联网行业割裂的职场生态。当小红书员工为 15% 的薪资波动纠结时,评论区的 “跨公司吐槽” 意外形成行业对比:
字节跳动员工淡定发言:“我们双休四年了,加班文化早就从‘强制’转为‘自愿’,项目紧张时凌晨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但没人要求你必须来。”
拼多多员工暗讽:“想加班?来我们这儿,‘硬核奋斗’模式全年无休,当然,体检报告也会更‘丰富’。”
快手 “前辈” 现身说法:“当初取消大小周时我也闹过,现在周末陪孩子去公园,才发现生活不止有 KPI。”
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互联网大厂平均加班时长较 2020 年下降 23%,但 “隐性加班” 普遍存在 —— 某项目组负责人透露:“虽然不要求周六坐班,但工作群 24 小时响,周末远程改方案成常态,双休反而成了‘线上值班’。” 这种情况下,依赖加班工资的基层员工陷入两难:拒绝加班担心绩效不达标,接受则牺牲生活质量,“自愿” 二字背后藏着无形的生存压力。
三、当 “牛马论” 激化代际矛盾
评论区一句 “牛马的本性暴露了” 引发激烈讨论。支持双休的员工认为,将反对者称为 “沉迷加班的牛马”,本质是对 “奋斗主义” 的祛魅。一位工作 10 年的后端工程师直言:“00 后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们拒绝用健康换房租,这不是躺平,是理性选择。” 而反对者则反驳:“没有背景的年轻人,不趁年轻多攒钱,难道等着 35 岁被裁员喝西北风?”
这种代际冲突在 “兼职建议” 中尤为明显。当有人提议 “周末去兼职赚外快” 时,00 后员工回怼:“为什么企业不提高时薪,反而让员工打两份工?这是把用工成本转移到个人身上。” 数据显示,2025 年职场新人对 “工作生活平衡” 的重视度首次超过 “薪资水平”,越来越多年轻人拒绝 “用时间换钱” 的旧模式,转而追求 “单位时间价值最大化”。
四、从 “一刀切” 到 “弹性选择”
小红书的争议并非孤例。2024 年以来,阿里、腾讯等企业先后调整考勤制度,推出 “弹性周末”“远程办公日” 等模式,核心逻辑是 “尊重差异化需求”。某人力资源专家分析:“企业应区分‘生存型员工’和‘发展型员工’—— 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需要加班攒钱,有家庭的员工更需要双休,但关键是取消‘隐性强制’,让选择真正透明化。”
值得注意的是,小红书在公告中补充:“鼓励项目组根据进度灵活安排加班,自愿加班按 2 倍工资计算。” 这被视为一种妥协:既响应政策,又为有需求的员工保留通道。但实操中,“自愿” 如何界定、绩效是否与加班脱钩,仍是未解之谜。
领取Python编程学习资料
添加下方小编微信备注"资料"
如果这篇文章觉得对你有点作用,能否帮忙点个关注。顺便给个三连击:点赞、转发和在看。若可以再给我加个星标⭐️就更好了,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