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魔幻现实:45 天肝出 "神仙智驾",转头就被 "优化"
2025 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比亚迪新技术院的工程师们迎来了魔幻一刻:他们刚熬完 45 天连轴转,大年三十还在调算法,把 "天上神仙的眼睛" 智驾系统推上线,助力股价单日暴涨 8% 还没等来庆功宴,HR 就抱着裁员名单进门:部分部门直接砍掉 20% 编制,连 "春节无休奖" 都没捂热,先收到了离职通知书
"每天干 16 小时,颈椎病犯了贴膏药接着敲代码,就为了赶在竞品前上线。现在项目成了,我们成了 ' 冗余成本 '?" 一位参与研发的算法工程师在匿名社区晒出满屏的加班打卡记录,配图是工位上没来得及拆的年夜饭礼盒 —— 盒盖上 "开工大吉" 的红色贴纸,此刻像极了黑色幽默。
二、打工人血泪:项目成了,我却 "没用" 了?
这场 "卸磨杀驴" 式裁员,撕开了科技公司 "用完即弃" 的残酷真相:
1.工期压缩到反人类: 研发周期从行业常规的 6 个月压到 45 天,美其名曰 "迪子速度"工程师每天在 "凌晨代码" 和 "晨会汇报" 间无缝切换,有人在会议室打地铺,有人边挂吊瓶边联调
2.画饼式管理现形记:项目启动会喊着 "千亿市值靠大家",加班时称兄道弟发泡面,裁员时甩锅 "业务结构优化",补偿方案按最低标准执行,连 "N+1" 都要掰扯三天
3.魔幻对比扎心了:公司同期公告拟用 300 亿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被裁员工算了笔账:自己 45 天加班创造的产值,够买 2000 份银行理财,但到手的加班费还不够付理疗费
三、行业众生相:从 "兄弟齐心" 到 "卷完就扔"
迪子的操作,让互联网 / 科技圈的 "卸磨杀驴" 往事集体闪回:
1."项目成了,团队没了" 经典剧本:某大厂曾靠 200 人团队熬夜 3 个月做出爆款 APP,用户破亿后直接砍掉 150 人,理由是 "进入维护期不需要这么多人"、"利润暴增,裁员暴雷"
2.同步上演:某新能源车企 2024 年净利润涨 50%,转身裁掉 10% 研发岗,美其名曰 "聚焦核心技术"
3."反向操作" 清流案例:对比之下,某外企项目组成功后全员加薪 15%,甚至给加班超 100 小时的员工放 "带薪疗养假",被业内称为 "别人家的公司"
数据显示,2024 年科技公司项目制裁员占比达 37%,"用完即弃" 模式背后是赤裸裸的成本逻辑:短期高薪挖人赶项目,成功后立即优化人力成本,甚至比养固定团队更划算。但代价是 —— 工程师的技术热情,正在一次次 "卸磨杀驴" 中被浇灭。
四、评论区破防:这届打工人不再沉默
事件发酵后,评论区成了职场真相的 "吐槽大会":
1.扎心真相派:
"资本的字典里,只有 ' 功臣 ' 和' 耗材 ' 两种形态,项目上线之日,就是清点 ' 耗材 ' 之时"
"300 亿理财买得下手,N+1 算得比程序员写代码还精,好一个 ' 会过日子 ' 的迪子"
2.人间清醒派:
"别谈理想,人家把咱们当 ' 一次性代码 ' 呢,用完就 GC(垃圾回收)"
"建议下次加班前先签对赌协议:项目成了必须涨薪,不成我摆烂,谁也别想白嫖"
3.黑色幽默派:
"下次项目名该叫 ' 用完就扔的眼睛 ',更贴切"
"建议公司出个 ' 卸磨杀驴 ' 周边,裁员通知印成奖状样式,主打一个仪式感"
迪子的这次操作,算赢了短期成本账,却输了长期人心局。正如一位 10 年资深工程师的朋友圈: "我们不怕加班,怕的是被当枪使;不怕裁员,怕的是被当成用完就扔的抹布。如果企业把员工当 ' 耗材 ',那员工也会把工作当 ' 跳板 '—— 毕竟,谁会为一个随时准备卸磨杀驴的老板拼命呢?"
今日灵魂拷问:如果你是项目组一员,拼 45 天搞出爆款后被裁,会选择忍气吞声还是全网曝光?来评论区聊聊你的职场价值观~
领取Python编程学习资料
添加下方小编微信备注"资料"
如果这篇文章觉得对你有点作用,能否帮忙点个关注。顺便给个三连击:点赞、转发和在看。若可以再给我加个星标⭐️就更好了,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