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 28181 的 2016 版本与 2022 版本差异解析
一、引言
国标 28181 在视频监控联网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为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规范。2016 版本在当时满足了一定阶段的行业需求,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2022 版本应运而生。对这两个版本的区别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相关从业者更好地依据标准进行系统设计、产品研发与项目实施。
二、范围方面
(一)2016 版本
主要侧重于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重点关注视频监控基础的联网架构、设备接入与数据交互流程等方面,其适用范围集中在公共安全领域的视频监控系统构建与整合,以实现区域内视频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工作。
(二)2022 版本
在保持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范围。它明确将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等其他行业领域的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纳入其中,强调了多行业融合背景下的视频监控资源整合与共享,旨在构建更为广泛、通用的跨行业视频监控联网标准体系,以适应智慧城市等大型综合项目中多源视频数据汇聚与交互的需求。
三、术语和定义方面
(一)2016 版本
定义了如监控点、监控平台、前端设备等一系列基础术语,这些术语主要围绕传统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类型、系统架构组成部分等进行界定,为当时的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便于各方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与对接过程中达成共识。
(二)2022 版本
除了保留原有基础术语外,新增了如视频图像结构化数据、智能分析任务、事件订阅等与视频智能分析相关的术语。这反映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的深度应用,标准与时俱进地对新的技术元素和业务概念进行了规范定义。例如,视频图像结构化数据定义了从视频图像中提取出的目标特征、属性等结构化信息格式,为智能视频分析结果的传输与共享提供了标准依据,使不同系统间能够理解和处理彼此的智能分析数据。
四、系统架构方面
(一)2016 版本
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分层架构,包括前端设备层、接入与传输层、监控平台层等。前端设备负责视频采集与初步处理,接入与传输层保障数据的可靠传输,监控平台层实现视频资源的管理、存储与分发等核心功能。各层之间功能相对明确,主要以实现视频监控基本业务流程为目标,如实时预览、录像回放、云台控制等,架构设计重点在于保障不同厂商设备在简单联网场景下的兼容性。
(二)2022 版本
在原有分层架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与扩展。一方面,强化了云平台架构的支持,引入了云计算资源池概念,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视频数据处理与存储需求,提高系统的弹性扩展能力。例如,在大型城市的视频监控项目中,可根据实际业务量灵活调配云计算资源,避免资源闲置或不足。另一方面,增加了智能应用层架构,专门用于整合各类视频智能分析服务,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并将智能分析结果与其他系统层进行有机融合与交互,使整个系统架构更适应智能化视频监控业务发展趋势,实现从传统视频监控向智能视频监控与应用的转变。
五、功能要求方面
(一)视频采集与传输功能
- 2016 版本
规定了前端设备视频采集的基本参数要求,如分辨率、帧率、码率等,以及视频传输的协议与格式规范,主要以 H.264 视频编码格式为主,传输协议侧重于 RTSP、RTP 等传统流媒体传输协议,确保在当时网络环境和视频处理能力下视频数据的稳定传输与基本质量保障。 - 2022 版本
在视频采集参数上进一步细化与扩展,除了支持更高分辨率(如 4K 及以上)和帧率调整外,还增加了对视频图像质量增强技术(如宽动态范围、低照度增强等)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复杂场景下的高质量视频采集需求。在视频传输方面,除了兼容原有协议外,增加了对 SRT(安全可靠传输协议)等新兴传输协议的支持,提高了视频传输在复杂网络环境(如高丢包率、低带宽、高延迟网络)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对视频传输的加密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视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隐私性与完整性。
(二)视频存储功能
- 2016 版本
重点规范了视频存储的时长要求、存储格式(如 PS 流存储格式)以及存储设备的基本性能指标,主要以本地存储与集中式网络存储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的事后追溯与查询需求,存储管理功能相对较为简单,侧重于存储资源的分配与录像文件的基本管理。 - 2022 版本
在存储时长要求上更加灵活,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场景需求进行定制化设置。存储格式上除了原有格式外,增加了对更高效存储格式(如 H.265 编码存储)的支持,有效降低了存储成本与空间占用。同时,引入了分布式存储架构与云存储技术,提高了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与数据冗余备份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海量视频数据存储挑战。在存储管理功能方面,增加了智能存储策略,例如根据视频数据的热度(如近期频繁访问的视频)进行分层存储与缓存管理,提高视频数据检索与回放的效率。
(三)智能视频分析功能
- 2016 版本
对智能视频分析功能涉及较少,仅提及了一些简单的移动侦测等基础功能要求,且未对智能分析结果的处理与交互进行详细规范,主要因为当时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尚未大规模普及应用,标准更多聚焦于传统视频监控业务功能的实现。 - 2022 版本
将智能视频分析功能提升到重要地位,详细规定了多种智能分析功能要求,如人脸识别精度、行为分析类型(如入侵检测、徘徊检测、聚集检测等)及其性能指标。同时,规范了智能分析任务的创建、调度、执行与结果反馈流程,使智能分析结果能够与其他系统功能(如报警联动、视频检索等)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当人脸识别系统识别出特定目标后,可自动触发报警并将相关视频片段推送给指定监控终端,实现智能视频监控的主动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与应用价值。
六、安全要求方面
(一)2016 版本
主要强调了设备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与数据传输加密等基本安全措施。例如,通过设备注册与认证机制防止非法设备接入监控网络,采用用户名密码等简单方式进行访问控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 SSL/TLS 等加密协议保障视频数据传输安全,在当时的安全威胁环境下能够满足一定程度的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需求,但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其安全防护能力逐渐显得不足。
(二)2022 版本
在原有安全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强化与扩展。首先,引入了更严格的设备可信认证机制,如基于数字证书的设备身份认证,确保设备身份的真实性与不可伪造性。其次,在访问控制方面,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与多因素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细化了用户权限管理,提高了访问控制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在数据安全方面,除了传输加密外,增加了对视频数据存储加密的要求,采用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加密管理策略,从数据产生、存储、传输到销毁全过程保障数据安全。此外,还新增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安全审计功能要求,能够实时监测监控网络中的安全威胁,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事件,同时对所有安全相关操作进行详细审计记录,便于事后追溯与安全策略优化,构建了更为完善、多层次的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
七、结语
国标 28181 的 2016 版本到 2022 版本的更新,反映了视频监控行业在技术发展、应用场景拓展以及安全需求提升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2022 版本在范围上更加广泛包容,术语定义紧跟技术潮流,系统架构更趋智能化与云化,功能要求全面升级且注重智能应用与高效存储,安全要求也更为严格与完善。相关企业和从业者在进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与产品研发时,应深入研究并依据 2022 版本标准,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先进、智能、安全的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中的指导作用,推动整个视频监控行业朝着更高质量、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八、智联视频国标平台介绍
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实现了对国标28181的2022版本的支持。它通过GB/T28181-2011/2016/2022、国网B接口、RTSP、RTMP、ONVIF、GB/T35114、GA1400、海康大华SDK/API等方式,接入海康、大华、宇视等各个厂家的摄像机、录像机,接入直播手机,接入下级平台,提供web客户端进行视频预览、录像回放、配置管理和智慧运维。提供标准RESTful格式的HTTP API,提供web播放器demo,满足二次开发需求。同时支持将音视频数据等转发成各种通用标准的流媒体协议,方便第三方客户端调用展示。支持按照GB/T28181-2011/2016/2022、国网B接口、GB/T35114、GA1400等协议对接到上级平台,包括智联视频云平台和第三方平台。支持普通级联,多级级联,混合级联等多种级联方式。
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目前已经在公安、电力、交通、教育、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图智联提供完整的技术方案、软件产品和标准检测支持,欢迎大家有技术讨论和商务合作的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