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传统护路遇上数字革命
2025年,中国公路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伴随而来的是护路成本攀升与人力短缺的双重压力。在“交通强国”战略指引下,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正从“被动记录”转向“主动守护”,通过AI、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让每一条道路都拥有“智慧大脑”。
一、痛点直击:传统护路的三大挑战与科技破局
1. 人力巡检效率低?——24小时AI值守解放劳动力
- 山区边坡、桥梁隧道部署高清热成像摄像机,自动识别裂缝、沉降等隐患,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300%。
- 案例:川藏线某路段通过智能监测,滑坡预警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
2. 突发事故处置慢?——多维度联动构建应急闭环
- 视频事件检测(如逆行、抛洒物)触发路侧广播警示,同步推送至交警、养护单位,形成“发现-预警-处置”全链条。
- 夜间低照度摄像头配合激光补光,保障雨雾天气下车牌识别率>98%。
3. 养护成本居高不下?——数据驱动精准决策
- 路面病害AI量化分析(如坑槽面积、裂缝长度),自动生成养护优先级清单,资源分配效率提升40%。
二、技术赋能:智慧护路的四大创新场景
1. 基础设施健康监测
- 桥梁应力传感器与视频监控数据融合,构建“数字孪生桥梁”,实时评估结构安全状态。
- 沿海公路盐雾腐蚀监测系统,预测钢护栏寿命并提前更换。
2. 恶劣天气护航体系
- 团雾路段毫米波雷达联动视频,触发可变情报板限速提示;
- 积雪监测摄像头自动启动融雪剂喷洒设备,减少封路时长。
3. 路域经济安全赋能
- 服务区停车位智能引导减少拥堵,充电桩监控防偷电;
- 公路沿线光伏板盗窃AI识别,保障绿色能源资产。
4. 公众参与共治
- 群众手机APP上报道路异常,视频平台自动调取关联画面核实,形成“全民护路”生态。
三、未来展望:从“智慧护路”到“智慧交通生命体”
- 车路协同深化:监控数据与自动驾驶车辆共享,实现“上帝视角”路径规划;
- 碳足迹可视化:通过车流量分析优化绿波带,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 数字资产变现: 交通流量数据赋能物流企业规划,创造护路新商业模式。
四、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介绍
-
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通过GB/T28181-2011/2016/2022、国网B接口、RTSP、RTMP、ONVIF、GB/T35114、GA1400、海康大华SDK/API等方式,接入海康、大华、宇视等各个厂家的摄像机、录像机,接入直播手机,接入下级平台,提供web客户端进行视频预览、录像回放、配置管理和智慧运维。
-
提供标准RESTful格式的HTTP API,提供web播放器demo,满足二次开发需求。同时支持将音视频数据等转发成各种通用标准的流媒体协议,方便第三方客户端调用展示。
-
支持按照GB/T28181-2011/2016/2022、国网B接口、GB/T35114、GA1400等协议对接到上级平台,包括智联视频云平台和第三方平台。支持普通级联,多级级联,混合级联等多种级联方式。
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目前已经在电力、公安、交通、教育、医疗、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区二十多个地市部署,在上百个变电站和集控中心接入了十多个厂家的摄像机、无人机、录像机和平台,视频接入总数接近十万路,持续为电力行业贡献力量。在公安行业,已经参与过多个二十万路以上视频的项目,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