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孔子占一个,曾国藩占半个,王阳明独占一个。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王阳明的头衔特别多,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四圣。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
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备受推崇。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承认自己的军事思想来源于王阳明,他随身带着一块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的木牌。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都在践行王阳明心学,创立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蒋介石去日本求学时,在日记中写到:“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关注内心,不被外面的信息迷惑。现在的短视频、游戏、广告、新闻满天飞,吸走人们的注意力。前途迷茫、心灵空虚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只有回归内心,才能重获宁静与强大。
一、少年得志
王阳明从出生开始,光芒四射。
传说王阳明母亲怀胎十四月,他的母亲梦见家里出现了一道彩虹,一位穿着红衣的神仙从彩虹中走出来,走进王阳明母亲的肚子,然后王阳明诞生。
王阳明5岁还不会说话,改名“王守仁”后,立即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10岁时,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全家从浙江搬到北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好的基因遗传太重要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王阳明12岁立志要做圣人。无心求功名,把父亲气坏了。有一天出去游览,王阳明回来写了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王阳明15岁时,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七天七夜。没有领悟竹子的道理,还大病一场。后来,王阳明开始研究辞章之学。
王阳明17岁结婚。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王阳明在结婚当天,偷偷跑出去,路过“铁柱宫”道观,跟老道士聊天,第二天清晨才回家,忘了洞房这回事,新娘在新婚之夜独守空房。
王阳明28岁考中进士,入朝做官。
当时官场混乱,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宦官刘瑾陷害,被打了四十大棍,谪贬至贵州龙场。在途中,王阳明被刘瑾追杀,施计造成投河自尽的假象才躲过一劫。
二、心即理
龙场,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古名龙场驿。
几经周折,王阳明来到地处偏僻、毒虫横行、瘴气笼罩的龙场。王阳明到达龙场后,三个中原人路经龙场,到别处上任。是一个父亲,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王阳明还没来得及去看望他们,就听说他们启程离开了。大概一天或者是三天内,这三个人相继去世。
王阳明在经历了长期的内心困惑和思考后,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悟道方法。他在一个石棺中冥思,试图通过与死亡的零距离接触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37岁在龙场顿悟,绝地反击,创建“阳明心学”。从此一路开挂,走上人生巅峰。
王阳明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后来,“阳明心学”不仅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还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等,对思想界影响极大。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他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顺任自然,不被外界所扰。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心就是天理。心外无物,物以心生。
一个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是内心的反应。
世间一切都在你的内心,无论你想得到什么,都无需外求。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有勇于接受批评的勇气,以及改正错误的动力。
三、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事上磨炼”,工作就是修行。
王阳明38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在庐陵县做县令时,审讯一位盗贼,盗贼无所畏惧。王阳明说:“今天不审了,不过,天太热,你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盗贼说:“脱就脱!”过一会,王阳明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小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没什么。”又过了一会,王阳明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盗贼慌了,摆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王阳明46岁到江西赣州剿匪。王阳明揪出官府的间谍,让他们向土匪传播虚假消息。王阳明用一年多时间清除匪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人生欲成大事,需破心中三贼。分别是焦虑、欲望、犹豫。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王阳明只用43天,平定宁王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48岁的王阳明深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王阳明发布假消息,朝廷已经集结16万大军,最终紧急集结8万大军。王阳明伪造给李士实、刘养正的机密文件,落入宁王手里。宁王犹豫了十几天,没有出兵。宁王回过神,发现被王阳明忽悠了,立刻攻打金陵。王阳明偷袭宁王的老巢,轻松拿下南昌。宁王正在攻打安庆,听说南昌被端,立刻要返回救南昌。双方在鄱阳湖决战,宁王用铁索将所有的船连在一起,王阳明用火攻,大破叛军,活捉宁王。
四、致良知
王阳明50岁回到家乡绍兴,广招门徒,传道讲学。从全国各地来绍兴求学的人很多,名动天下。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不会消失,只会被私欲蒙蔽。每个人都有良知,与善恶无关。把不好的东西去掉,人就变得善良。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众多的圣人就像过眼云烟一样,只有良知才是我们的导师。
“己所不欲”是良知,“勿施于人”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致良知”必须“事上磨炼”。
“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良知,只要通过不断修身、去私欲,就可以发扬心中的良知,从而成为一个圣贤。
致良知,是找回我们的尊严,实事求是。
致良知,需要通过不断的内心反思和实践来实现。
嘉靖七年,王阳明57岁,平定两广的藤峡盗乱,回家途中,在船上病重去世。在人生最后时刻,弟子问他:“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从小立志成为圣人,最终成为圣人。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