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帧

本文介绍了RTS/CTS机制的基本工作原理。该机制中,发送站点通过发送RTS帧来申请介质使用权,并由接收站点以CTS帧进行确认,以此避免冲突并确保数据包的成功传输。

RTS/CTS机制的工作原理是,发送站点在向接收站点发送数据包之前,即在DIFS之后不是立即发送数据,而是代之以发送一个请求发送RTS(Ready To Send)帧,以申请对介质的占用,当接收站点收到RTS信号后,立即在一个短帧隙SIFS之后回应一个准许发送CTS(Clear To send)帧
但是我找到了以下相反的说法: 在802.11n协议中,设备依靠发送RTS/CTS来宣告传输的意向,通过此机制让附近的WLAN设备感知到信道正在使用中,从而避免冲突。而在802.11ac中,由于可以使用更大的频宽,即可用的信道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如何发现辅信道上存在的隐藏节点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802.11ac协议定义了增强的RTS/CTS机制,用来检测任何一个辅信道是否被不同的数据传输所占用,即RTS和CTS支持“动态频宽”模式。在此模式下,假如部分频带已被占用则只在主用信道上回应CTS,发送RTS的客户端(STA)则可以回落到一个较低的频宽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接收端发现一些信道特别忙,那么将会告知发送者不要用这些信道,发送端动态地回落到低一级的频宽模式上,这将对降低隐藏节点的影响有所帮助。无论怎样,最终的传输频宽总是包括主用信道在内。   802.11ac协议规定,使用RTS评估带宽的时候,需要改变传送报文的地址域中的TA域的个人/组位,将此位从0变为1。如图4-9所示:一个802.11ac的设备占用80MHz的带宽,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确认这个80MHz的带宽是可用的,于是在其工作的主信道161上发送RTS,同时在其他三个20MHz子信道149、153和157发送此RTS的复制(如果是160MHz的带宽,RTS将有7个复制版本)。接收方会根据自己信道的实际情况来回应CTS,这样设备就会知道信道的使用情况,从而决定数据传输应该使用的实际带宽,即80MHz-40MHz-20MHz-退避。图示中第一个设备会使用80MHz带宽,而第二个则会降低带宽到40MHz来传输数据。
09-19
评论 2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龙在江湖aa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