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前言
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 信息网络 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信息化;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战略资源 互联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电子政务 智慧城市 信息安全;信息化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基于智能、网络和大数据的新经济业态正在形成 “融合”是这个(全新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深度融合、人和机器的融合、信息资源和材料资源的融合 方方面面从局部智能走向全面智能
信息化正以更快的速度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是一场比工业化更加深刻和更加广泛的社会变革,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这场变革需要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因为信息化主体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和技术工程
1.1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信息 客观事物 社会的基础资源。
1948年香农在对通信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创立了信息理论,普遍以其的《通信的数据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此后随着人们研究的增加,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信息论。
现代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研究系统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自后续章节“1.1.1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重了三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信息论为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为信息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1.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定义: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自认是指确定的内容)——由香农提出。此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
定量:确定了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bit)。1比特的信息量,是能在变异度为2的最简单情况下,消除非此即彼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这里的“变异度”是指事务的变化状态空间为2,例如,大和小、高和低、快和慢等。
自认其表示【异度为n——即该信息可能有n个状态】信息要想消除不确定性所需的加权值。
香农将热力学中的熵(表示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引入信息论,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与熵正好相反,所以表现为负熵),其计算公式如下图所示:(下式是n个状态下各熵之和)
式中 H(x)代表用以消除系统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以比特为单位的负熵,xi 代表n个状态中的第i个状态(i∈[1,n],比如第n个状态有对、错两个状态),P(xi) 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的概率,H(x)是以bit为单位的负熵——代表用以消除系统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
信息的特征
-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反映的对象则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因此信息可分为
- 主观信息(例如,决策、指令、计划等,自认其指的是已经生成在纸上、而非仍在脑海中酝酿)
- 客观信息(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