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的所有的数据都是存在了内存中的,虽然现在内存越来越便宜,但是跟平时电脑上装的硬盘相比,硬盘的价格就是个渣渣。内存还是非常宝贵的,就拿我的一台腾讯云的服务器来说,目前是1核2G的,但是要想升级到4G,就得需要多掏1000大洋。这些钱感觉我都可以买个1T的硬盘了。。。这就是差距。so,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Redis内存就变得非常的重要了。首先我们应该知道Redis的内存主要消耗在什么地方,其次是如何管理内存,最后才是怎么做Redis的内存优化。这样才能用更少的内存,存储更多的数据,降低成本。
1、内存消耗 |
如何查看Redis中内存的消耗情况哪?可以通过 info
命令,查看Redis内存消耗的相关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内存。执行命令之后有这么几个重要的指标:
属性名 | 属性说明 |
---|---|
used_memory | Redis分配器分配的内存总量,指Redis存储的所有数据所占的内存 |
used_memory_human | 以可读的形式返回user_memory |
used_memory_rss | Redis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总量 |
used_memory_peak | used_memory 使用的峰值 |
used_memory_peak_human | 可读格式返回used_memory_peak |
used_memory_lua | Lua引擎消耗的内存大小 |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 used_memory_rss /used_memory 比值,内存碎片率 |
mem_allocator | Redis所使用的内存分配器,默认jemalloc |
used_memory:1038744104
used_memory_human:990.62M
used_memory_rss:5811122176
used_memory_peak:4563077088
used_memory_peak_human:4.25G
used_memory_lua:35840
mem_fragmentation_ratio:5.59
mem_allocator:libc
重点需要关注下mem_fragmentation_ratio
这个值: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 1
说明多出来的部分名没有用于数据存储,而是被内存碎片所消耗,相差越大,说明内存碎片率越严重。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 1
一般出现在Redis内存交换(Swap)到硬盘导致(used_memory > 可用最大内存
时,Redis会把旧的和不适用的数据写入到硬盘,这块空间就叫Swap空间),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格外关注,硬盘速度远远慢于内存,Redis性能就会变得很差,甚至僵死。
1.1、内存消耗的划分 |
Redis的内存主要包括:对象内存+缓冲内存+自身内存+内存碎片。
1、对象内存
对象内存是Redis内存中占用最大一块,存储着所有的用户的数据。Redis所有的数据都采用的是key-value型数据类型,每次创建键值对的时候,都要创建两个对象,key对象和value对象。key对象都是字符串,value对象的存储方式,五种数据类型–String,List,Hash,Set,Zset。每种存储方式在使用的时候长度、数据类型不同,则占用的内存就不同。
2、缓冲内存
主要包括:客户端缓冲、复制积压缓冲区、AOF缓冲区
客户端缓冲:普通的客户端的连接(大量连接),从客户端(主要是复制的时候,异地跨机房,或者主节点下有多个从节点),订阅客户端(发布订阅功能,生产大于消费就会造成积压)
复制积压缓冲:2.8版本之后提供的可重用的固定大小缓冲区用于实现部分复制功能,默认1MB,主要是在主从同步时用到。
AOF缓冲区:持久化用的,会先写入到缓冲区,然后根据响应的策略向磁盘进行同步,消耗的内存取决于写入的命令量和重写时间,通常很小。
3、内存碎片
目前可选的分配器有jemalloc、glibc、tcmalloc默认jemalloc
出现高内存碎片问题的情况:大量的更新操作,比如append、setrange;大量的过期键删除,释放的空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解决办法:数据对齐,安全重启(高可用/主从切换)。
4、自身内存
主要指AOF/RDB重写时Redis创建的子进程内存的消耗,Linux具有写时复制技术(copy-on-write),父子进程会共享相同的物理内存页,当父进程写请求时会对需要修改的页复制出一份副本来完成写操作。
2、管理内存 |
设置上限
Redis默认是无限使用内存。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尽量的去配置maxmemory
,给Redis设置内存使用上限,防止因Redis的无限使用造成系统内存耗尽。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maxmemory
配置的是Redis实际使用的内存量,即used_memory
,由于有内存碎片的存在,所以实际的内存使用比used_memory
要大。
Redis可以动态的执行内存的调整:
config set maxmemory 6GB
配置内存回收策略
Redis的内存回收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对过期数据的处理
当内存使用情况达到maxmemory时触发内存回收策略
1. 过期键的删除
惰性删除:什么时候执行呢?就是在客户端读取带有超时属性的键时,如果已经超过键值设置的过期时间,则删除并返回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CPU成本考虑,不需要单独维护TTL链表来处理过期键的删除。但是,如果单独使用这种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当前的键值永远不再被访问呢?就不删除了吗?那肯定不行,这就会造成内存泄漏的问题。那Redis是怎么解决的呢?Redis提供了一个定时任务的删除机制来做补充。
2. 定时任务删除
Redis内部维护了一个定时任务,默认是每秒运行十次。删除的逻辑如下图:
内存溢出控制策略
当Redis使用的内存达到上限maxmemory
后,就会根据maxmemory-policy
设置的相关策略进行对应的操作,Redis支持一下6中策略:
策略 | 说明 |
---|---|
noeviction | 默认策略,不会删除任何数据,拒绝所有写入操作并返回客户端错误信息(error)OOM command not allowed when used memory |
volatile-lru | 只对设置有超时属性的Key根据LRU算法执行删除操作,如果没有可删除的Key,则回退到noeviction 策略 |
allkeys-lru | 针对所有的key,根据LRU算法执行删除操作直到回收到足够内存空间 |
allkeys-random | 随机删除所有的键,直到腾出足够空间 |
volatile-random | 针对带有过期属性的键,进行删除操作,直到腾出足够空间 |
volatile-ttl | 根据键值对象的ttl属性,删除最近将要过期数据。如果没有,则回退到noviction策略 |
3、内存优化 |
Hashtable
Redis所有的数据存储都是Key-Value的数据类型。整体的结构是Redis自己实现的hashtable,Redis有两个hashtable存在,但是只有其中一个是用来存数据的,另一个hashtable的存在是为了在扩容的时候用的。通过采用渐进式的方式,把旧的hashtable中的数据逐渐的复制到另外一个hashtable中去。为什么采用渐进式呢?因为Redis是单线程的,扩容一直数据的迁移是很耗费时间的,所以迁移的过程是不能对Redis的其他使用造成影响。所以采用渐进式。
因此,这个hashtable的结构就变得很重要了,hashtable的设计时数组加链表的方式实现,一维是数组结构,二维是一个链表结构,在一维数组中存的是指向链表中第一条数据的指针。
//数组结构
struct dictht {
dictEntry** table; // 二维
long size; // 第一维数组的长度
long used; // hash 表中的元素个数
}
//字典实体
struct dictEntry {
void* key;
void* val;
dictEntry* next; // 链接下一个 entry
}
redisObect对象
Redis中所有的值对象内部定义都是redisObject结构体。结构如下图:
struct RedisObject {
int4 type; // 4bits
int4 encoding; // 4bits
int24 lru; // 24bits
int32 refcount; // 4bytes
void *ptr; // 8bytes,64-bit system
} robj;...
下面详细的说明下每个字段:
字段名 | 说明 |
---|---|
type | 存储对象的类型,Redis中有5中数据类型:String ,List ,Hash ,Set ,Zset ,可以通过 type {key} 命令查看对象的类型,返回的是值对象类型,所有的key对象都是String 类型 |
encoding | 数据存储的Redis中后采用的是那种内部编码格式,这个后边会细讲一下 |
lru | 记录的是对象被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当配置了maxmemory 之后,配合LRU算法对相关的key值进行删除,可以通过object idletime {key} 查看key最近一次被访问的时间。也可以通过scan + object idletime 命令批量查询那些键长时间没有被使用,从而可以删除长时间没有被使用的键值,减少内存的占用。 |
refcount | 记录当前对象被引用的次数。根据当前字段来判断该对象时候可回收,当refcount为0时,可安全进行对象的回收,可以使用object refcount {key} 查看当前对象引用。 |
*ptr | 与对象的数据内容有关。如果是整数,则直接存储数据(这个地方可以了解下共享对象池,当对象为整数且范围在【0-9999】,会直接存储到共享对象池中),其他类型的数据次字段则代表的是指针。 |
简单动态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SDS)
在Redis中,字符串对象时经常用到的,举个例子:执行一个list的命令,lpush queue "redis" "list" "queue"
,首先会创建queue
键字符串,然后创建链表对象,链表对象内在包含三个字符串对象。其他的几种结构在存储数据的时候也离不开字符串类型。Redis中字符串的结构也是Redis自己定义的结构,结构图如下:
struct SDS {
int8 capacity; // 1byte
int8 len; // 1byte
int8 flags; // 1byte
byte[] content; // 内联数组,长度为 capacity
}...
SDS有几个特点:
时间复杂度为O(1),因为有已知长度,未知长度,字符串长度
支持安全的二进制数据存储,用于保存字节数组
内部实现空间预分配机制,降低内存再分配次数
惰性删除机制,字符串缩减后的空间不释放,作为与分配空间保留
所以字符串在使用的时候,尽量减少追加操作,避免大量的追加操作需要内存重新分配,造成内存碎片率上升。而是尽量使用直接插入。
字符串预分配每次都不是翻倍扩容,空间的预分配规则如下:
- 第一次创建len属性等于数据实际大小,free等于0,不做预分配。
- 修改后,如果已有free空间不够且数据小于1MB,每次与分配一倍容量。
- 修改后如果已有free空间不够且数据大于1MB,每次预分配1MB数据空间。如果数据量太大,也翻一倍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内存不足,所有大于1MB的数据,每次预分配1MB空间,也是基于此原因。
下面奉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Redis中set一个简单点的值,在Redis内存中的结构图如下(参考样例):
编码优化
Redis有5中不同的存储格式:String
,List
,Hash
,Set
,Zset
,但是不同的类型,在存储到Redis中时会有不同的底层数据结构实现。类似集合ArrayList
的底层实现是数组,而Linkedlist
的底层实现是链表结构一样,编码不同,则存储是占用的内存以及读写的效率也是不同的。下图是Redis不同结构采用的不同的编码列表:
embstr
与raw
的区别
在讲两种编码格式的区别之前,先讲点其他的,现代的计算机的结构上边在CPU和内存之间存在一个缓存结构,用来协调CPU的高效和访存的相对缓慢的矛盾。平时听到的L1 Cache,L2 Cache,L3 Cache就是这个缓存。当CPU要访问内存之前会先在缓存里面找一找看有没有,如果没有,就去内存找,找到之后放到缓存里面。这个缓存的最小单位一般是64字节,一次性缓存连续的64个字节,这个最小的单位称为缓存行
。
在Redis中,每个value
对象都有一个redisObject
对象头,对于Redis的字符串对象,当读取数据时,拿到*ptr
指针,然后再去找到指向的SDS对象,如果这个对象距离很远,就会影响Redis读取的效率。因此在Redis中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编码结构,这种结构就是embstr
,它把redisObject
请求头和SDS对象紧紧地挨到一起,然后整体放到一个缓存行中去,这样,在查询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到相关的数据,提高了查询的效率。
在上边也讲了,缓存行一般的长度为64字节,如果想要把对象存到缓存行中,首先整体的长度不得超过64字节,每个请求头redisObject
占用16字节,而SDS至少有3个自己被占用,同时Redis中会以\0
来作为结尾的标志,也占用一个字节,因此,留给可输入的数据的长度就成了(64-16-3-1)=44字节,当存储的数据长度超过了44字节,就会变成raw
的编码形式。
本篇博客就先讲这么多,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后续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