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所做的工作及完成情况
工作总结:
- 六月份入职新公司,已经在工作半年了。入职后,先是熟悉了公司已有的信控产品和交通行业相关知识,后参与完成了信控基础平台的开发,完成了统计分析的一些功能。
- 参与设计信控高级版系统架构和大数据架构的搭建,完成雷达、信号机数据的批量入库,完成了采集与分析系统编码工作。
- 协助解决处理服务端功能架构、代码开发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负责部署实施相关的工作,排查解决实施部署遇到的问题。
- 完成了数据指标的计算,用于智慧路口展示和评价分析。
明年的展望:
- 继续完成数据指标计算,使结果更加科学准确,以用于后续功能需要。
- 基于指标和大数据,参与完成方案生成与优化、双向绿波、事件预测、区域协调等
- 对于信控平台的高并发、高可用方案进行设计,对于后续可能的几百个路口,设计集群部署方式,并进行部署测试
- 对于clickhouse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海量雷达、卡口、信号机的海量数据实时写入,设计分布式多副本集群方案,并进行部署测试
2、工作感想
- 部门对于信控平台的规划还是很清晰的,如果能完成全部功能,也能到达市场先进水平
- 公司基于自身硬件产品,基于已有的信号优化案例,基于设备采集的海量数据,来做数据分析与应用,是很有底气和前景的
- 整体工作氛围和节奏比较好,同事们也都很友善,能一起排查解决问题
3、关于研发的思考
- 需要更加完整的、规范的研发流程,需要一个需求人员统一管理需求、统一对接来自客户的需求
- 考虑到研发成本,目前研发人员较少,需要完成的功能点很多,版本迭代较慢。要么增加人员,更快的进行版本迭代。要么调整版本计划,部分功能先推向市场,再持续优化。
4、关于交通行业的思考
- 部分摘自“智慧交管”行业发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259629102299647)
- 目前看来,未来还是集中在“交管大脑”、智慧路口、信号控制优化三个比较具体的方向,而“城市大脑”这种比较虚的概念提的人不多了
- 支撑智慧交管不断创新的源动力,不仅是前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升级,还有基于算力的提升和算法的丰富,以及4G/5G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从而可以采集到更为全面、精准的数据,从而让庞大的多源数据完成整合,再根据需求流向各交管业务系统,不管是“大脑”还是路口。
- 观察目前已投入运营的“交管大脑”架构,“大脑”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技术上都有几个通用前提
一是 全域感知,主要指全面的、高质量、稳定的交通数据采集;
二是 建立一个跨业务的交通管理动静态数据池,多业务共享;
三是 具备丰富的处置、指挥等解决方案,并能够自动研判、预警、生成解决方案等等
- 一个智慧路口应该具备哪些功能?
有专家曾总结过:智慧路口就是通过路侧赋能,让数据、算法和算力这三大要素靠近外场道路和终端用户,实现路口本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及时反馈,最终实现外场道路的全息感知、万物互联和路口自我智能管控。
- ITS114认为,要满足智慧路口的全息交通数据感知需求,产品至少有几点需要具备
一是全面的数据采集
二是全天候工作的能力
三是边缘计算节点能够满足大量数据计算处理的需求
四是能够支持(预留)未来基于DSRC的车路协同、汽车电子标识等系统的数据交互需求(接口和算力)。
- 雷视融合是一种趋势,雷视轨迹拟合和展示是雷视融合的一种应用。
- 关于部分公司的发展方向
整体来看,华为的全息路口通过采集全量数据,强调轨迹热力图在交通安全上的应用
百度倾向于车路协同方向,比较重视与互联网数据的融合应用
科达则偏向于可视化和实时信号优化。
- 关于自己所在部门,能做好智慧路口和交通信号优化,也就能在市场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生存下去,再图发展。
- 或许与大公司如华为等合作,也不失为一个方向(个人口胡,听领导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