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的设计布局布线的闲扯

原帖地址:【卡玛】闲扯几句关于手机PCB布局布线以及芯片layout……_显卡吧_百度贴吧

昨晚在wp7吧和别人讨论小米3和MX3的PCB问题十分尽兴,刚好有点想法,也和吧友分享一下

PCB的设计布局布线实际上是一门很复杂而且大部分靠经验来做的学问,很多东西也有点玄乎,但有很多经验性的结论和公式还是可以参考的

保证原创,一天不一定写的完


CH.1 更加严重的电磁干扰
  首先基本上微电子发展趋势永远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带来元器件密度很大,而前十几年出现的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和COB(Chip on Board)技术和SMC/SMD/裸片的出现,给了继续提高集成度的可能。

一个典型的贴片机

SMD热敏电阻,体积是普通电阻的十几分之一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比普通集成电路更为严重的元器件之间相互的电磁干扰
当然实际中不仅如此,红外炉再流焊是一种常用的SMT焊接技术,但元器件的布局又会影响焊接质量,加之射频电路的EMC又要求每个模块都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相当的抗EMI能力。
而且根据经验,射频电路的性能还会与CPU处理板相互影响,因此在PCB设计的时候,会更加棘手。


但一般来说,设计的时候都有以下要求
·所有的元器件尽可能同一方向排列,避免互相干扰,同时要注意PCB进入熔锡系统的方向,,以免出现虚焊漏焊
·元器件至少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典型值为0.5mm
·通常来说,双面板中SMD/SMC元件和分立元件要分两面放置

当然这仅仅是很基础的一些方面,通常来说,强电信号和弱电信号必须分开,模拟和数字信号也要分开。
还有一个基本常识是要求完成同一功能的电路尽可能安排在一起,至少不能离的很远,以减小信号环路面积,防止劣化。

对于有些对电磁干扰敏感的元件(比如传感器)要按照敏感程度来区分,尽量避免板上干扰源

PCB来自motorola公司的MOTO X



来自海力士的内存,注意SMD电容/电阻的布局和方向。


来自高通公司的 WCN3680 802.11ac Combo Wi-Fi/Bluetooth/FM芯片,会产生较大电磁泄露,因此设计人员给予单独的屏蔽罩,并且单独放置在PCB的一边,进一步减小对于其他电磁敏感元件的影响。


带有德州仪器标志的是C55x系列DSP芯片
棕红色是Codec,音频编解码器
红色NXP TFA9890 D类音频放大器

之后用一个屏蔽罩做EMI屏蔽。

这几个部件功能都是接近,都是负责音频处理,所谓的信号环路最小原则,与射频部分和CPU模块的距离也明显更远。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是少数几个能设计出教科书式的PCB设计厂家)

 

更为广泛来说,屏蔽罩是一个麦克斯韦笼,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缺点是会增加成本,不仅仅是物料,代工厂的收费是以加工时间为度量,加工时间长则收费高,因此也有部分厂家不愿采用。

如果在部分情况下,不可能使用屏蔽罩,也有一些方法来解决,最为常见的是增加滤波/抗干扰电路,并且加强对于电源的去耦,优化地线电源线的布局等,但这种方法一般来说,会增加电路的复杂程度,并带来通常意料不到的问题。

通常来说,PCB的设计第一步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PCB的形状,下一步就是层(layer)的设置,层设置不合理的结果是毁灭性的,通常PCB的层又分为电源层、底线层和信号层,而层的选择中,层的相对位置、地平面/电源的分割、PCB的布线、接口电路的处理又有这非常大影响。

层的选择第一步是层数,层数的选择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太多则信号线过于密集,成本太高;太少则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对于电磁兼容的要求,通常也是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适当的增加地平面来解决。
对于电源层一般需要解决多种电源/电源的供电问题,需要内电层分割。
信号层则比较复杂,(走线问题单独介绍)首先就是走线密度,太密则相互串扰,太疏则信号线不够,并且重要信号譬如时钟和复位信号需要单独屏蔽和隔离。

在考虑过层数量问题孩子后,就是层排列,也有部分基础原则:

·电源平面与相应地平面相邻:由于电源和地本身存在自阻抗,可以形成耦合电容,这个时候在PCB板上设置退耦电容,可以达到去耦的效果,降低电源阻抗,相当于滤波。
·相邻层的信号不要跨分割区,就是信号环路最小原则。
·关键信号(高频高速或者时钟)要于地平面相邻,可减少电磁泄露,也相当于地给信号做屏蔽。

比较常见的6层PCB布局方案:




CH.2 越来越难的散热设计

对于常规的PCB来说,一般来说散热遵循常规是热点分散原则,即「发热最大的器件放置在最佳散热位置」,并且减小元件与板之间的热阻。但这种方法近年来却逐渐表现疲软,尤其是在手机上,归根结底,虽然工艺更好,算法更好,平台功耗只升不降,所以也逐渐有其他方法来解决。

一般来说,在设计散热的时候的大致思路是估计发热器件的功耗,估算其需要的面积,在这个面积中不能放置其他发热元件,随后才是设计散热。

在手机中,发热器件除了CPU、RAM之外,大部分都是功放、收发器、基带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电压芯片以及DC-DC电感,其中功放、CPU、基带处理器都是发热大户。

在这里首先要知道的一个经验值是自然对流冷去的热流密度为0.8mW/mm²,即对于芯片来说,每平方毫米单纯靠空气对流可以对应0.8mW所带来的热量。
以这个值做参考,计算大概需要的面积(芯片功耗可在datasheet中查找,厂家是一定会给的)。

随后就是放置元件,一般来说,发热旗舰不应该放置在PCB的边缘和角落放置,更不该在其背面放置发热器件。

 

Samsung Galaxy SII i9100

 
不太成功的设计,发热器件过于集中


LG E960 Nexus 4

应该是最早的「中框散热+三层」式设计,如今这个设计被比较广泛的采用,尤其是发热较大的设备。

 

你可以看看,几种常见放置层的设计的比较……
6层的设计一般把信号放在1、3、6,中间的2、5放地隔开



CH.3 还是要靠人的走线


PCB的走线如果说全让人来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幸现在EDA和CAD的功能越发强大,但一般来说,计算机设计出来走线,通常只是「能用」而已,与「优秀」还有一定的距离。

通常而言,走线的最基本要求是「不相容信号尽可能相互远离」的原则,即数字模拟、高速低速、强电弱电、高压低压之间尽可能远离,同时「避免长距离平行走线」
,以防耦合。
对于信号线,一般不允许出现分支,这样通常会破坏导线特性阻抗的一致性,并且在分叉点产生谐波和发射(类似于河流中的漩涡),使得信号辐射出去,带来更多问题。

另一个更加基本的原则是「135°」原则,即信号线在走线的时候拐角不能采用90°直角转弯,这样会产生寄生电容,对于高速高频电路和数字电路影响尤为严重,会减缓上升时间、造成信号的反射、产生EMI,所以基本看任何一个PCB,走线都大概如此:

(图中另一种常见走线方式是蛇形走线,这种走线作用是用来调节延时,满足系统时序设计要求,在数字电路中非常常见,但没有滤波或抗干扰的能力,只可能降低信号质量,因此近年多采用螺旋形走线)

 

「3W 20H法则」

3W规则 

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当线中心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则可保持70%的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如要达到98%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可使用10W规则。
仅仅针对信号线来说,如果有时钟线,一般至少要距离6mils以上。

20H规则


由于电源层与地层之间的电场是变化的,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称为边缘效应。可以将电源层内缩,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以一个H(电源和地之间的介质厚度)为单位,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边沿内;内缩100H则可以将98%。


螺旋形的走线是上图右侧

  

 

重中之重的电源线

电源线基本必须要做的一个东西是去耦或者叫退耦


最为简单的方式是在电源和地之间并联一个无极性电容,然后在无极性电容上并联一个容值大概是其一百倍的电解电容,退耦部分又不能放置在电源部分,否则既会对旁路有影响,还会使得电源和地之间有脉动电流,带来串扰

步步高 vivo xplay中的OPA2604运放,去耦的设计很明显(SOIC封装)


由于目前手机内部信号频率往往都比较高,导线的感抗通常大于其电阻几个数量级,这样即使通过较小的电流,也会有一定的高频压降,所以要求PCB布局尽可能紧凑,印刷导线要尽可能短,这个是机器所不能感知的,要靠手工来做。
当然如果细说起来,还有寄生耦合干扰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就只能靠人来做了。


暂且完结吧,暂时没啥想起来东西的……

 

也许一些更早关注手机PCB的吧友会发现,有些手机的屏蔽壳是全部覆盖,而有些手机,则是在屏蔽罩上有很多小孔,这样会影响屏蔽的效果么?

Nokia N86 8MP(注意摄像头模块的大小)


其实实际上,留出这些孔洞是为了防止在自动焊接过程由于热胀冷缩所带来的「爆裂」现象留出的预留孔,如果说有的厂家拥有先进的生产线或者工艺十分成熟,那么可以考虑取消;或者是考虑到开孔对于器件散热有好处,可以加快(至少不延缓)空气对流速度,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如果是完全密封的屏蔽罩,那么可以直接用屏蔽罩来进行散热,类似于电脑的CPU:


那么存在网孔的屏蔽罩效果和全封闭屏蔽罩相比,哪个更有效?

这就和网孔直径有关系,通常来说,屏蔽罩孔隙的尺寸要远小于要求被屏蔽的最高频率电磁波的波长,否则会出现衍射现象:


一般来说,开口直径在1mm的屏蔽罩对于1GHz和更低的电磁波的屏蔽效果在40-60dB之间,大约是10^4-10^6级别,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通常设计的时候取要求屏蔽的电磁波波长的百分之一,这样最多能对该电磁波造成最多不高34dB(2500倍)的衰减

 

零零碎碎的一些东西

·空腔谐振

某些屏蔽的半波长整数倍刚好等于屏蔽罩壳相对的两个面的距离的时候就会产生谐振,出现驻波,这样会造成屏蔽壳内部的电磁场在某些特定区域的放大,引起电路的耦合度增加,这是必须避免的,同时也会带来屏蔽有效性的下降
因此实际中应当注意选择几何长度和宽度,避开能谐振的频率,也避免采用正方形屏蔽壳,同时屏蔽壳长宽高比应当尽可能没有规律(比如长宽高比3:2:1就是一个比较糟糕的比例,因为其中两个很容易满足谐振条件)
比较理想的比例是π和黄金分割这样的无理数之比

·屏蔽和散热



比较典型的两种

·屏蔽与滤波的相结合
类似于14L上图中的滤波,但随着现在高频线路频率越来越高,这方面的经验和常识被不断打破……


总结

PCB的EMC一直是一个被大家所忽视的问题,因为实际上,普通用户几乎完全接触不到这些东西……
实际上对于一款电子产品来说,辐射耐受、快速脉冲耐受、传导耐受、传导干扰、辐射干扰、干扰功率测试等EMC要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是厂家所要留意的,而现在SoC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对于电磁兼容的要求也是更高的,或许在现在我们使用这种略显原始的屏蔽罩还能满足要求,但早晚有一天,会被更新更好的技术所取代

  • 0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PCB设计布局布线原则和规则是为了确保电路板能够正常工作,并满足相关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布局布线原则和规则: 1. 电源与信号分离:将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开布局,以减少干扰和电磁辐射。对于高频信号,可以使用地层隔离来阻止信号耦合和电源干扰。 2. 电源线宽度:电源线的宽度应根据电流要求选择适当的尺寸,以避免过热或过载。一般来说,较大的电流需要较宽的线宽。 3. 地线布线:地线是电路板上最重要的导线之一。地线应该尽可能平衡、稳定和低阻抗,以提供良好的信号返回路径和良好的共模抑制。可以使用地线填充和地平面铺排来减少地线的电感和电阻。 4. 时序布线:时序布线的原则是在高速时钟和数据线之间保持尽量短的距离,并使用差分布线来减少串扰和延迟。 5. 信号完整性:为了保持信号完整性,可以使用适当的终端阻抗匹配、信号层堆叠和信号层序列来控制信号的传输特性。还可以使用信号平面引导和信号层分离来减少干扰和电磁辐射。 6. 组件布局:布置器件时,应考虑到信号传输的路径、功率分布和散热需求。重要的器件和信号应尽量靠近,以减少线路长度和信号损耗。 总之, PCB设计布局布线原则和规则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信号完整性、电源布局、地线布线、时序布线等等。通过合理的布局布线,可以提高电路板的可靠性、性能和抗干扰能力。这些原则和规则应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电路板特性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