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

在开发板上安装Linux系统,要安装三个文件:
①bootloader
②内核映像
③文件系统映像
Linux内核代码要经过一系列操作才能成为内核映像。

这里写图片描述

对下载下来的Linux内核代码进行解压,进入该目录后,可以看到在该目录下除了arch等代码文件夹外,还存在一些文件,其中有一个Makefile文件,上图显示的make config等操作都是基于该Makefile文件,因此这些操作都需要在Linux内核代码目录下进行。


配置内核

配置内核:根据具体的硬件和软件需求,选出需要的代码或功能,去掉不需要的代码或功能。

配置内核的指令有两条

  • make config:基于文本模式的交互式配置
  • make menuconfig:基于文本模式的菜单式配置

一般使用的是make menuconfig指令。在make menuconfig显示的菜单中,processor types and features用于配置处理器类型,networking support用于配置网络协议,device support用于配置驱动,file system配置文件系统。每一项前都有标志,其中

  • <*>表示文件被编译链接成为内核映像,并会在内存中运行;
  • <M>表示内核模块,文件会被编译,然后统一存放在硬盘中,当需要用到时从硬盘取出放到内存中运行
  • < >表示不编译

配置的结果会存放在.config文件中(通过修改该文件也可以实现配置)
但一般在一个已有的配置文件的基础上进行配置。配置文件可以在内核代码目录下找到,如arch/arm/config下有许多关于arm平台的配置文件。


编译内核

内核编译分为三步
①编译内核映像,即将<*>编译成zImage;
②编译内核模块,即将<M>编译成以ko为后缀的文件;
③制作ramdisk,将<M>编译成以ko为后缀的文件后,需要将这些文件打包合成一个文件,也就是制作ramdisk。

编译内核映像有两个指令:make zImage和make bzImage,区别在于在X86平台,zImage只能用于小于512K的内核,如果想获得编译时详细的信息,可添加V=1选项,如make zImage V=1.这两条指令会打印显示编译后生成的zImage文件存放的路径。

<M>编译成以ko为后缀的文件,运行的指令是make modules,产生的这些文件零落地存放在内核代码的各个文件夹中,运行make modules_install从内核源代码目录复制至/lib/modules下的一个文件夹(该文件夹会自动创建,通常为Linux版本号),为打包做好准备。

制作ramdisk可以使用:mkinitrd initrd-$version $version,其中initrd可以任意取名,$version是版本号,可以通过查询/lib/modules下的目录得到,例:mkinitrd rd-2.6.32 2.6.32


安装内核

配置并编译好后,可以安装内核了,这里所说的安装内核是指在Linux上安装内核,分三步:
cp arch/x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version
cp initrd-$version /boot/
③修改/etc/grub.conf


内核清理

最后说的是清理在配置与编译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文件。可以用到的指令有
①make clean,该指令清理.o文件
②make distclean,该指令清理.o文件和配置文件.confi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