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启动报错 content of element type "class" must match "(meta*,subselect?,cache?,synchronize*,...)"

项目启动,报错如下:

org.hibernate.InvalidMappingException: Could not parse mapping document from invalid mapping

Caused by: org.xml.sax.SAXParseException
The content of element type "class" must match "(meta*,subselect?,cache?,synchronize*,comment?,tuplizer*,(id|composite-id),discriminator?,natural-id?,(version|timestamp)?,(property|many-to-one|one-to-one|component|dynamic-component|properties|any|map|set|list|bag|idbag|array|primitive-array)*,((join*,subclass*)|joined-subclass*|union-subclass*),loader?,sql-insert?,sql-update?,sql-delete?,filter*,resultset*,(query|sql-query)*)".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util.ErrorHandlerWrapper.createSAXParseException(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util.ErrorHandlerWrapper.error(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XMLErrorReporter.reportError(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XMLErrorReporter.reportError(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dtd.XMLDTDValidator.handleEndElement(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dtd.XMLDTDValidator.endElement(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XMLNSDocumentScannerImpl.scanEndElement(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XMLDocumentFragmentScannerImpl$FragmentContentDispatcher.dispatch(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impl.XMLDocumentFragmentScannerImpl.scanDocument(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parsers.XML11Configuration.parse(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parsers.XML11Configuration.parse(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parsers.XMLParser.parse(Unknown Source)
at com.sun.org.apache.xerces.internal.parsers.AbstractSAXParser.parse(Unknown Source)
at org.dom4j.io.SAXReader.read(SAXReader.java:465)
at org.hibernate.cfg.Configuration.addInputStream(Configuration.java:499)
... 52 more


仔细阅读报错内容会发现:SAX读取hibernate映射文件时出错,因为class标签的自标签有错误;需要修改以满足以下格式:

(meta*,subselect?,cache?,synchronize*,comment?,tuplizer*,(id|composite-id),discriminator?,natural-id?,(version|timestamp)?,(property|many-to-one|one-to-one|component|dynamic-component|properties|any|map|set|list|bag|idbag|array|primitive-array)*,((join*,subclass*)|joined-subclass*|union-subclass*),loader?,sql-insert?,sql-update?,sql-delete?,filter*,resultset*,(query|sql-query)*)

如此即可。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1. Introduction to Hibernate 1.1. Preface 1.2. Part 1 - The first Hibernate Application 1.2.1. The first class 1.2.2. The mapping file 1.2.3. Hibernate configuration 1.2.4. Building with Ant 1.2.5. Startup and helpers 1.2.6. Loading and storing objects 1.3. Part 2 - Mapping associations 1.3.1. Mapping the Person class 1.3.2. A unidirectional Set-based association 1.3.3. Working the association 1.3.4. Collection of values 1.3.5.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1.3.6. Working bi-directional links 1.4. Part 3 - The EventManager web application 1.4.1. Writing the basic servlet 1.4.2. Processing and rendering 1.4.3. Deploying and testing 1.5. Summary 2. Architecture 2.1. Overview 2.2. Instance states 2.3. JMX Integration 2.4. JCA Support 2.5. Contextual Sessions 3. Configuration 3.1. Programmatic configuration 3.2. Obtaining a SessionFactory 3.3. JDBC connections 3.4. Optional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3.4.1. SQL Dialects 3.4.2. Outer Join Fetching 3.4.3. Binary Streams 3.4.4. Second-level and query cache 3.4.5. Query Language Substitution 3.4.6. Hibernate statistics 3.5. Logging 3.6. Implementing a NamingStrategy 3.7. XML configuration file 3.8. J2EE Application Server integration 3.8.1. Transaction strategy configuration 3.8.2. JNDI-bound SessionFactory 3.8.3. Current Session context management with JTA 3.8.4. JMX deployment 4. Persistent Classes 4.1. A simple POJO example 4.1.1. Implement a no-argument constructor 4.1.2. Provide an identifier property (optional) 4.1.3. Prefer non-final classes (optional) 4.1.4. Declare accessors and mutators for persistent fields (optional) 4.2. Implementing inheritance 4.3. Implementing equals() and hashCode() 4.4. Dynamic models 4.5. Tuplizers 5. Basic O/R Mapping 5.1. Mapping declaration 5.1.1. Doctype 5.1.2. hibernate-mapping 5.1.3. class 5.1.4. id 5.1.4.1. Generator 5.1.4.2. Hi/lo algorithm 5.1.4.3. UUID algorithm 5.1.4.4. Identity columns and sequences 5.1.4.5. Assigned identifiers 5.1.4.6. Primary keys assigned by triggers 5.1.5. composite-id 5.1.6. discriminator 5.1.7. version (optional) 5.1.8. timestamp (optional) 5.1.9. property 5.1.10. many-to-one 5.1.11. one-to-one 5.1.12. natural-id 5.1.13. component, dynamic-component 5.1.14. properties 5.1.15. subclass 5.1.16. joined-subclass 5.1.17. union-subclass 5.1.18. join 5.1.19. key 5.1.20. column and formula elements 5.1.21. import 5.1.22. any 5.2. Hibernate Types 5.2.1. Entities and values 5.2.2. Basic value types 5.2.3. Custom value types 5.3. Mapping a class more than once 5.4. SQL quoted identifiers 5.5. Metadata alternatives 5.5.1. Using XDoclet markup 5.5.2. Using JDK 5.0 Annotations 5.6. Generated Properties 5.7. Auxiliary Database Objects 6. Collection Mapping 6.1. Persistent collections 6.2. Collection mappings 6.2.1. Collection foreign keys 6.2.2. Collection elements 6.2.3. Indexed collections 6.2.4. Collections of values and many-to-many associations 6.2.5. One-to-many associations 6.3. Advanced collection mappings 6.3.1. Sorted collections 6.3.2.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6.3.3.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indexed collections 6.3.4. Ternary associations 6.3.5. Using an <idbag> 6.4. Collection examples 7. Association Mappings 7.1. Introduction 7.2. 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2.1. many to one 7.2.2. one to one 7.2.3. one to many 7.3. 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7.3.1. one to many 7.3.2. many to one 7.3.3. one to one 7.3.4. many to many 7.4.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4.1. one to many / many to one 7.4.2. one to one 7.5.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7.5.1. one to many / many to one 7.5.2. one to one 7.5.3. many to many 7.6. More complex association mappings 8. Component Mapping 8.1. Dependent objects 8.2. Collections of dependent objects 8.3. Components as Map indices 8.4. Components as composite identifiers 8.5. Dynamic components 9. Inheritance Mapping 9.1. The Three Strategies 9.1.1. Table per class hierarchy 9.1.2. Table per subclass 9.1.3. Table per subclass, using a discriminator 9.1.4. Mixing table per class hierarchy with table per subclass 9.1.5. 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9.1.6. 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using implicit polymorphism 9.1.7. Mixing implicit polymorphism with other inheritance mappings 9.2. Limitations 10. Working with objects 10.1. Hibernate object states 10.2. Making objects persistent 10.3. Loading an object 10.4. Querying 10.4.1. Executing queries 10.4.1.1. Iterating results 10.4.1.2. Queries that return tuples 10.4.1.3. Scalar results 10.4.1.4. Bind parameters 10.4.1.5. Pagination 10.4.1.6. Scrollable iteration 10.4.1.7. Externalizing named queries 10.4.2. Filtering collections 10.4.3. Criteria queries 10.4.4. Queries in native SQL 10.5. Modifying persistent objects 10.6. Modifying detached objects 10.7. Automatic state detection 10.8. Deleting persistent objects 10.9. Replicating object between two different datastores 10.10. Flushing the Session 10.11. Transitive persistence 10.12. Using metadata 11. Transactions And Concurrency 11.1. Session and transaction scopes 11.1.1. Unit of work 11.1.2. Long conversations 11.1.3. Considering object identity 11.1.4. Common issues 11.2. Database transaction demarcation 11.2.1. Non-managed environment 11.2.2. Using JTA 11.2.3. Exception handling 11.2.4. Transaction timeout 11.3. 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 11.3.1. Application version checking 11.3.2. Extended session and automatic versioning 11.3.3. Detached objects and automatic versioning 11.3.4. Customizing automatic versioning 11.4. Pessimistic Locking 11.5. Connection Release Modes 12. Interceptors and events 12.1. Interceptors 12.2. Event system 12.3. Hibernate declarative security 13. Batch processing 13.1. Batch inserts 13.2. Batch updates 13.3. The StatelessSession interface 13.4. DML-style operations 14. HQL: The Hibernate Query Language 14.1. Case Sensitivity 14.2. The from clause 14.3. Associations and joins 14.4. Forms of join syntax 14.5. The select clause 14.6. Aggregate functions 14.7. Polymorphic queries 14.8. The where clause 14.9. Expressions 14.10. The order by clause 14.11. The group by clause 14.12. Subqueries 14.13. HQL examples 14.14. Bulk update and delete 14.15. Tips & Tricks 15. Criteria Queries 15.1. Creating a Criteria instance 15.2. Narrowing the result set 15.3. Ordering the results 15.4. Associations 15.5. Dynamic association fetching 15.6. Example queries 15.7. Projections, aggregation and grouping 15.8. Detached queries and subqueries 15.9. Queries by natural identifier 16. Native SQL 16.1. Using a SQLQuery 16.2. Alias and property references 16.3. Named SQL queries 16.3.1. Using return-property to explicitly specify column/alias names 16.3.2. Using stored procedures for querying 16.3.2.1. Rules/limitations for using stored procedures 16.4. Custom SQL for create, update and delete 16.5. Custom SQL for loading 17. Filtering data 17.1. Hibernate filters 18. XML Mapping 18.1. Working with XML data 18.1.1. Specifying XML and class mapping together 18.1.2. Specifying only an XML mapping 18.2. XML mapping metadata 18.3. Manipulating XML data 19. Improving performance 19.1. Fetching strategies 19.1.1. Working with lazy associations 19.1.2. Tuning fetch strategies 19.1.3. Single-ended association proxies 19.1.4. Initializing collections and proxies 19.1.5. Using batch fetching 19.1.6. Using subselect fetching 19.1.7. Using lazy property fetching 19.2. The Second Level Cache 19.2.1. Cache mappings 19.2.2. Strategy: read only 19.2.3. Strategy: read/write 19.2.4. Strategy: nonstrict read/write 19.2.5. Strategy: transactional 19.3. Managing the caches 19.4. The Query Cache 19.5. Understanding Collection performance 19.5.1. Taxonomy 19.5.2. Lists, maps, idbags and sets are the most efficient collections to update 19.5.3. Bags and lists are the most efficient inverse collections 19.5.4. One shot delete 19.6. Monitoring performance 19.6.1. Monitoring a SessionFactory 19.6.2. Metrics 20. Toolset Guide 20.1. Automatic schema generation 20.1.1. Customizing the schema 20.1.2. Running the tool 20.1.3. Properties 20.1.4. Using Ant 20.1.5. 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0.1.6. Using Ant for 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0.1.7. Schema validation 20.1.8. Using Ant for schema validation 21. Example: Parent/Child 21.1. A note about collections 21.2. Bidirectional one-to-many 21.3. Cascading lifecycle 21.4. Cascades and unsaved-value 21.5. Conclusion 22. Example: Weblog Application 22.1. Persistent Classes 22.2. Hibernate Mappings 22.3. Hibernate Code 23. Example: Various Mappings 23.1. Employer/Employee 23.2. Author/Work 23.3. Customer/Order/Product 23.4. Miscellaneous example mappings 23.4.1. "Typed" one-to-one association 23.4.2. Composite key example 23.4.3. Many-to-many with shared composite key attribute 23.4.4. Content based discrimination 23.4.5. Associations on alternate keys 24. Best Practices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符合Java习惯的关系数据库持久化 目录 前言 1. 翻译说明 2. 版权声明 1. 在Tomcat中快速上手 1.1. 开始Hibernate之旅 1.2. 第一个持久化类 1.3. 映射cat 1.4. 与Cat同乐 1.5. 结语 2. Hibernate入门 2.1. 前言 2.2. 第一部分 - 第一个Hibernate程序 2.2.1. 第一个class 2.2.2. 映射文件 2.2.3. Hibernate配置 2.2.4. 用Ant编译 2.2.5. 安装和帮助 2.2.6. 加载并存储对象 2.3. 第二部分 - 关联映射 2.3.1. 映射Person类 2.3.2. 一个单向的Set-based关联 2.3.3. 使关联工作 2.3.4. 值类型的集合 2.3.5. 双向关联 2.3.6. 使双向关联工作 2.4. 总结 3.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3.1. 概况(Overview) 3.2. 实例状态 3.3. JMX整合 3.4. 对JCA的支持 4. 配置 4.1. 可编程的配置方式 4.2. 获得SessionFactory 4.3. JDBC连接 4.4. 可选的配置属性 4.4.1. SQL方言 4.4.2. 外连接抓取(Outer Join Fetching) 4.4.3. 二进制流 (Binary Streams) 4.4.4. 二级缓存与查询缓存 4.4.5. 查询语言中的替换 4.4.6. Hibernate的统计(statistics)机制 4.5. 日志 4.6. 实现NamingStrategy 4.7. XML配置文件 4.8. J2EE应用程序服务器的集成 4.8.1. 事务策略配置 4.8.2. JNDI绑定的SessionFactory 4.8.3. JTA和Session的自动绑定 4.8.4. JMX部署 5. 持久化类(Persistent Classes) 5.1. 一个简单的POJO例子 5.1.1. 为持久化字段声明访问器(accessors)和是否可变的标志(mutators) 5.1.2. 实现一个默认的(即无参数的)构造方法(constructor) 5.1.3. 提供一个标识属性(identifier property)(可选) 5.1.4. 使用非final的类 (可选) 5.2. 实现继承(Inheritance) 5.3. 实现equals()和hashCode() 5.4. 动态模型(Dynamic models) 6. 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基础(Basic O/R Mapping) 6.1. 映射定义(Mapping declaration) 6.1.1. Doctype 6.1.2. hibernate-mapping 6.1.3. class 6.1.4. id 6.1.4.1. Generator 6.1.4.2. 高/低位算法(Hi/Lo Algorithm) 6.1.4.3. UUID算法(UUID Algorithm ) 6.1.4.4. 标识字段和序列(Identity columns and Sequences) 6.1.4.5. 程序分配的标识符(Assigned Identifiers) 6.1.4.6. 触发器实现的主键生成器(Primary keys assigned by triggers) 6.1.5. composite-id 6.1.6. 鉴别器(discriminator) 6.1.7. 版本(version)(可选) 6.1.8. timestamp (optional) 6.1.9. property 6.1.10. 多对一(many-to-one) 6.1.11. 一对一 6.1.12. 组件(component), 动态组件(dynamic-component) 6.1.13. properties 6.1.14. 子类(subclass) 6.1.15. 连接的子类(joined-subclass) 6.1.16. 联合子类(union-subclass) 6.1.17. 连接(join) 6.1.18. 键(key) 6.1.19. 字段和规则元素(column and formula elements) 6.1.20. 引用(import) 6.1.21. any 6.2. Hibernate 的类型 6.2.1. 实体(Entities)和值(values) 6.2.2. 基本值类型 6.2.3. 自定义值类型 6.3. SQL中引号包围的标识符 6.4. 其他元数据(Metadata) 6.4.1. 使用 XDoclet 标记 6.4.2. 使用 JDK 5.0 的注解(Annotation) 7. 集合类(Collections)映射 7.1. 持久化集合类(Persistent collections) 7.2. 集合映射( Collection mappings ) 7.2.1. 集合外键(Collection foreign keys) 7.2.2. 集合元素(Collection elements) 7.2.3. 索引集合类(Indexed collections) 7.2.4. 值集合于多对多关联(Collections of values and many-to-many associations) 7.2.5. 一对多关联(One-to-many Associations) 7.3. 高级集合映射(Advanced collection mappings) 7.3.1. 有序集合(Sorted collections) 7.3.2.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3.3. 三重关联(Ternary associations) 7.3.4. 使用<idbag> 7.4. 集合例子(Collection example) 8. 关联关系映射 8.1. 介绍 8.2. 单向关联(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8.2.1. 多对一(many to one) 8.2.2. 一对一(one to one) 8.2.3. 一对多(one to many) 8.3. 使用连接表的单向关联(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8.3.1. 一对多(one to many) 8.3.2. 多对一(many to one) 8.3.3. 一对一(one to one) 8.3.4. 多对多(many to many) 8.4.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8.4.1. 一对多(one to many) / 多对一(many to one) 8.4.2. 一对一(one to one) 8.5. 使用连接表的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8.5.1. 一对多(one to many) /多对一( many to one) 8.5.2. 一对一(one to one) 8.5.3. 多对多(many to many) 9. 组件(Component)映射 9.1. 依赖对象(Dependent objects) 9.2. 在集合中出现的依赖对象 9.3. 组件作为Map的索引(Components as Map indices ) 9.4. 组件作为联合标识符(Components as composite identifiers) 9.5. 动态组件 (Dynamic components) 10. 继承映射(Inheritance Mappings) 10.1. 三种策略 10.1.1. 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Table per class hierarchy) 10.1.2.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 10.1.3.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使用辨别标志(Discriminator) 10.1.4. 混合使用“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和“每个子类一张表” 10.1.5. 每个具体类一张表(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10.1.6. 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using implicit polymorphism 10.1.7. 隐式多态和其他继承映射混合使用 10.2. 限制 11. 与对象共事 11.1. Hibernate对象状态(object states) 11.2. 使对象持久化 11.3. 装载对象 11.4. 查询 11.4.1. 执行查询 11.4.1.1. 迭代式获取结果(Iterating results) 11.4.1.2. 返回元组(tuples)的查询 11.4.1.3. 标量(Scalar)结果 11.4.1.4. 绑定参数 11.4.1.5. 分页 11.4.1.6. 可滚动遍历(Scrollable iteration) 11.4.1.7. 外置命名查询(Externalizing named queries) 11.4.2. 过滤集合 11.4.3.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1.4.4. 使用原生SQL的查询 11.5. 修改持久对象 11.6. 修改脱管(Detached)对象 11.7. 自动状态检测 11.8. 删除持久对象 11.9. 在两个不同数据库间复制对象 11.10. Session刷出(flush) 11.11. 传播性持久化(transitive persistence) 11.12. 使用元数据 12. 事务和并发 12.1. Session和事务范围(transaction scopes) 12.1.1. 操作单元(Unit of work) 12.1.2. 应用程序事务(Application transactions) 12.1.3. 关注对象标识(Considering object identity) 12.1.4. 常见问题 12.2. 数据库事务声明 12.2.1. 非托管环境 12.2.2. 使用JTA 12.2.3. 异常处理 12.3. 乐观并发控制(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 12.3.1. 应用程序级别的版本检查(Application version checking) 12.3.2. 长生命周期session和自动版本化 12.3.3. 脱管对象(deatched object)和自动版本化 12.3.4. 定制自动版本化行为 12.4. 悲观锁定(Pessimistic Locking) 13. 拦截器与事件(Interceptors and events) 13.1. 拦截器(Interceptors) 13.2. 事件系统(Event system) 13.3. Hibernate的声明式安全机制 14. 批量处理(Batch processing) 14.1. 批量插入(Batch inserts) 14.2. 批量更新(Batch updates) 14.3. 大批量更新/删除(Bulk update/delete) 15. HQL: Hibernate查询语言 15.1. 大小写敏感性问题 15.2. from子句 15.3. 关联(Association)与连接(Join) 15.4. select子句 15.5. 聚集函数 15.6. 多态查询 15.7. where子句 15.8. 表达式 15.9. order by子句 15.10. group by子句 15.11. 子查询 15.12. HQL示例 15.13. 批量的UPDATE & DELETE语句 15.14. 小技巧 & 小窍门 16.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6.1. 创建一个Criteria 实例 16.2. 限制结果集内容 16.3. 结果集排序 16.4. 关联 16.5. 动态关联抓取 16.6. 查询示例 16.7. 投影(Projections)、聚合(aggregation)和分组(grouping) 16.8. 离线(detached)查询和子查询 17. Native SQL查询 17.1. 创建一个基于SQL的Query 17.2. 别名和属性引用 17.3. 命名SQL查询 17.3.1. 使用return-property来明确地指定字段/别名 17.3.2. 使用存储过程来查询 17.3.2.1. 使用存储过程的规则和限制 17.4. 定制SQL用来create,update和delete 17.5. 定制装载SQL 18. 过滤数据 18.1. Hibernate 过滤器(filters) 19. XML映射 19.1. 用XML数据进行工作 19.1.1. 指定同时映射XML和类 19.1.2. 只定义XML映射 19.2. XML映射元数据 19.3. 操作XML数据 20. 提升性能 20.1. 抓取策略(Fetching strategies) 20.1.1. 操作延迟加载的关联 20.1.2. 调整抓取策略(Tuning fetch strategies) 20.1.3. 单端关联代理(Single-ended association proxies) 20.1.4. 实例化集合和代理(Initializing collections and proxies) 20.1.5. 使用批量抓取(Using batch fetching) 20.1.6. 使用子查询抓取(Using subselect fetching) 20.1.7. 使用延迟属性抓取(Using lazy property fetching) 20.2. 二级缓存(The Second Level Cache) 20.2.1. 缓存映射(Cache mappings) 20.2.2. 策略:只读缓存(Strategy: read only) 20.2.3. 策略:读/写缓存(Strategy: read/write) 20.2.4. 策略:非严格读/写缓存(Strategy: nonstrict read/write) 20.2.5. 策略:事务缓存(transactional) 20.3. 管理缓存(Managing the caches) 20.4. 查询缓存(The Query Cache) 20.5. 理解集合性能(Understanding Collection performance) 20.5.1. 分类(Taxonomy) 20.5.2. Lists, maps 和sets用于更新效率最高 20.5.3. Bag和list是反向集合类中效率最高的 20.5.4. 一次性删除(One shot delete) 20.6. 监测性能(Monitoring performance) 20.6.1. 监测SessionFactory 20.6.2. 数据记录(Metrics) 21. 工具箱指南 21.1. Schema自动生成(Automatic schema generation) 21.1.1. 对schema定制化(Customizing the schema) 21.1.2. 运行该工具 21.1.3. 属性(Properties) 21.1.4. 使用Ant(Using Ant) 21.1.5. 对schema的增量更新(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1.1.6. 用Ant来增量更新schema(Using Ant for 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2. 示例:父子关系(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22.1. 关于collections需要注意的一点 22.2. 双向的一对多关系(Bidirectional one-to-many) 22.3. 级联生命周期(Cascading lifecycle) 22.4. 级联与未保存值(Cascades and unsaved-value) 22.5. 结论 23. 示例:Weblog 应用程序 23.1. 持久化类 23.2. Hibernate 映射 23.3. Hibernate 代码 24. 示例:复杂映射实例 24.1. Employer(雇主)/Employee(雇员) 24.2. Author(作家)/Work(作品) 24.3. Customer(客户)/Order(订单)/Product(产品) 24.4. 杂例 24.4.1. \"Typed\" one-to-one association 24.4.2. Composite key example 24.4.3. Content based discrimination 24.4.4. Associations on alternate keys 25.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HIBERNATE - 符合Java习惯的关系数据库持久化 Hibernate参考文档 3.2 -------------------------------------------------------------------------------- 目录 前言 1. 翻译说明 2. 版权声明 1. Hibernate入门 1.1. 前言 1.2. 第一部分 -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程序 1.2.1. 第一个class 1.2.2. 映射文件 1.2.3. Hibernate配置 1.2.4. 用Ant构建 1.2.5. 启动和辅助类 1.2.6. 加载并存储对象 1.3. 第二部分 - 关联映射 1.3.1. 映射Person类 1.3.2. 单向Set-based的关联 1.3.3. 使关联工作 1.3.4. 值类型的集合 1.3.5. 双向关联 1.3.6. 使双向连起来 1.4. 第三部分 - EventManager web应用程序 1.4.1. 编写基本的servlet 1.4.2. 处理与渲染 1.4.3. 部署与测试 1.5. 总结 2.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2.1. 概况(Overview) 2.2. 实例状态 2.3. JMX整合 2.4. 对JCA的支持 2.5. 上下文相关的(Contextual)Session 3. 配置 3.1. 可编程的配置方式 3.2. 获得SessionFactory 3.3. JDBC连接 3.4. 可选的配置属性 3.4.1. SQL方言 3.4.2. 外连接抓取(Outer Join Fetching) 3.4.3. 二进制流 (Binary Streams) 3.4.4. 二级缓存与查询缓存 3.4.5. 查询语言中的替换 3.4.6. Hibernate的统计(statistics)机制 3.5. 日志 3.6. 实现NamingStrategy 3.7. XML配置文件 3.8. J2EE应用程序服务器的集成 3.8.1. 事务策略配置 3.8.2. JNDI绑定的SessionFactory 3.8.3. 在JTA环境下使用Current Session context (当前session上下文)管理 3.8.4. JMX部署 4. 持久化类(Persistent Classes) 4.1. 一个简单的POJO例子 4.1.1. 实现一个默认的(即无参数的)构造方法(constructor) 4.1.2. 提供一个标识属性(identifier property)(可选) 4.1.3. 使用非final的类 (可选) 4.1.4. 为持久化字段声明访问器(accessors)和是否可变的标志(mutators)(可选) 4.2. 实现继承(Inheritance) 4.3. 实现equals()和hashCode() 4.4. 动态模型(Dynamic models) 4.5. 元组片断映射(Tuplizers) 5. 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基础(Basic O/R Mapping) 5.1. 映射定义(Mapping declaration) 5.1.1. Doctype 5.1.2. hibernate-mapping 5.1.3. class 5.1.4. id 5.1.5. composite-id 5.1.6. 鉴别器(discriminator) 5.1.7. 版本(version)(可选) 5.1.8. timestamp (可选) 5.1.9. property 5.1.10. 多对一(many-to-one) 5.1.11. 一对一 5.1.12. 自然ID(natural-id) 5.1.13. 组件(component), 动态组件(dynamic-component) 5.1.14. properties 5.1.15. 子类(subclass) 5.1.16. 连接的子类(joined-subclass) 5.1.17. 联合子类(union-subclass) 5.1.18. 连接(join) 5.1.19. 键(key) 5.1.20. 字段和规则元素(column and formula elements) 5.1.21. 引用(import) 5.1.22. any 5.2. Hibernate 的类型 5.2.1. 实体(Entities)和值(values) 5.2.2. 基本值类型 5.2.3. 自定义值类型 5.3. 多次映射同一个类 5.4. SQL中引号包围的标识符 5.5. 其他元数据(Metadata) 5.5.1. 使用 XDoclet 标记 5.5.2. 使用 JDK 5.0 的注解(Annotation) 5.6. 数据库生成属性(Generated Properties) 5.7. 辅助数据库对象(Auxiliary Database Objects) 6. 集合类(Collections)映射 6.1. 持久化集合类(Persistent collections) 6.2. 集合映射( Collection mappings ) 6.2.1. 集合外键(Collection foreign keys) 6.2.2. 集合元素(Collection elements) 6.2.3. 索引集合类(Indexed collections) 6.2.4. 值集合于多对多关联(Collections of values and many-to-many associations) 6.2.5. 一对多关联(One-to-many Associations) 6.3. 高级集合映射(Advanced collection mappings) 6.3.1. 有序集合(Sorted collections) 6.3.2.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6.3.3. 双向关联,涉及有序集合类 6.3.4. 三重关联(Ternary associations) 6.3.5. 使用<idbag> 6.4. 集合例子(Collection example) 7. 关联关系映射 7.1. 介绍 7.2. 单向关联(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2.1. 多对一(many to one) 7.2.2. 一对一(one to one) 7.2.3. 一对多(one to many) 7.3. 使用连接表的单向关联(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7.3.1. 一对多(one to many) 7.3.2. 多对一(many to one) 7.3.3. 一对一(one to one) 7.3.4. 多对多(many to many) 7.4.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7.4.1. 一对多(one to many) / 多对一(many to one) 7.4.2. 一对一(one to one) 7.5. 使用连接表的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join tables) 7.5.1. 一对多(one to many) /多对一( many to one) 7.5.2. 一对一(one to one) 7.5.3. 多对多(many to many) 7.6. 更复杂的关联映射 8. 组件(Component)映射 8.1. 依赖对象(Dependent objects) 8.2. 在集合中出现的依赖对象 (Collections of dependent objects) 8.3. 组件作为Map的索引(Components as Map indices ) 8.4. 组件作为联合标识符(Components as composite identifiers) 8.5. 动态组件 (Dynamic components) 9. 继承映射(Inheritance Mappings) 9.1. 三种策略 9.1.1. 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Table per class hierarchy) 9.1.2.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 9.1.3.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使用辨别标志(Discriminator) 9.1.4. 混合使用“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和“每个子类一张表” 9.1.5. 每个具体类一张表(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9.1.6. 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using implicit polymorphism 9.1.7. 隐式多态和其他继承映射混合使用 9.2. 限制 10. 与对象共事 10.1. Hibernate对象状态(object states) 10.2. 使对象持久化 10.3. 装载对象 10.4. 查询 10.4.1. 执行查询 10.4.2. 过滤集合 10.4.3.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0.4.4. 使用原生SQL的查询 10.5. 修改持久对象 10.6. 修改脱管(Detached)对象 10.7. 自动状态检测 10.8. 删除持久对象 10.9. 在两个不同数据库间复制对象 10.10. Session刷出(flush) 10.11. 传播性持久化(transitive persistence) 10.12. 使用元数据 11. 事务和并发 11.1. Session和事务范围(transaction scope) 11.1.1. 操作单元(Unit of work) 11.1.2. 长对话 11.1.3. 关注对象标识(Considering object identity) 11.1.4. 常见问题 11.2. 数据库事务声明 11.2.1. 非托管环境 11.2.2. 使用JTA 11.2.3. 异常处理 11.2.4. 事务超时 11.3. 乐观并发控制(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 11.3.1. 应用程序级别的版本检查(Application version checking) 11.3.2. 扩展周期的session和自动版本化 11.3.3. 脱管对象(deatched object)和自动版本化 11.3.4. 定制自动版本化行为 11.4. 悲观锁定(Pessimistic Locking) 11.5. 连接释放模式(Connection Release Modes) 12. 拦截器与事件(Interceptors and events) 12.1. 拦截器(Interceptors) 12.2. 事件系统(Event system) 12.3. Hibernate的声明式安全机制 13. 批量处理(Batch processing) 13.1. 批量插入(Batch inserts) 13.2. 批量更新(Batch updates) 13.3. StatelessSession (无状态session)接口 13.4. DML(数据操作语言)风格的操作(DML-style operations) 14. HQL: Hibernate查询语言 14.1. 大小写敏感性问题 14.2. from子句 14.3. 关联(Association)与连接(Join) 14.4. join 语法的形式 14.5. select子句 14.6. 聚集函数 14.7. 多态查询 14.8. where子句 14.9. 表达式 14.10. order by子句 14.11. group by子句 14.12. 子查询 14.13. HQL示例 14.14. 批量的UPDATE和DELETE 14.15. 小技巧 & 小窍门 15.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5.1. 创建一个Criteria 实例 15.2. 限制结果集内容 15.3. 结果集排序 15.4. 关联 15.5. 动态关联抓取 15.6. 查询示例 15.7. 投影(Projections)、聚合(aggregation)和分组(grouping) 15.8. 离线(detached)查询和子查询 15.9. 根据自然标识查询(Queries by natural identifier) 16. Native SQL查询 16.1. 使用SQLQuery 16.1.1. 标量查询(Scalar queries) 16.1.2. 实体查询(Entity queries) 16.1.3. 处理关联和集合类(Handling associations and collections) 16.1.4. 返回多个实体(Returning multiple entities) 16.1.5. 返回非受管实体(Returning non-managed entities) 16.1.6. 处理继承(Handling inheritance) 16.1.7. 参数(Parameters) 16.2. 命名SQL查询 16.2.1. 使用return-property来明确地指定字段/别名 16.2.2. 使用存储过程来查询 16.3. 定制SQL用来create,update和delete 16.4. 定制装载SQL 17. 过滤数据 17.1. Hibernate 过滤器(filters) 18. XML映射 18.1. 用XML数据进行工作 18.1.1. 指定同时映射XML和类 18.1.2. 只定义XML映射 18.2. XML映射元数据 18.3. 操作XML数据 19. 提升性能 19.1. 抓取策略(Fetching strategies) 19.1.1. 操作延迟加载的关联 19.1.2. 调整抓取策略(Tuning fetch strategies) 19.1.3. 单端关联代理(Single-ended association proxies) 19.1.4. 实例化集合和代理(Initializing collections and proxies) 19.1.5. 使用批量抓取(Using batch fetching) 19.1.6. 使用子查询抓取(Using subselect fetching) 19.1.7. 使用延迟属性抓取(Using lazy property fetching) 19.2. 二级缓存(The Second Level Cache) 19.2.1. 缓存映射(Cache mappings) 19.2.2. 策略:只读缓存(Strategy: read only) 19.2.3. 策略:读/写缓存(Strategy: read/write) 19.2.4. 策略:非严格读/写缓存(Strategy: nonstrict read/write) 19.2.5. 策略:事务缓存(transactional) 19.3. 管理缓存(Managing the caches) 19.4. 查询缓存(The Query Cache) 19.5. 理解集合性能(Understanding Collection performance) 19.5.1. 分类(Taxonomy) 19.5.2. Lists, maps 和sets用于更新效率最高 19.5.3. Bag和list是反向集合类中效率最高的 19.5.4. 一次性删除(One shot delete) 19.6. 监测性能(Monitoring performance) 19.6.1. 监测SessionFactory 19.6.2. 数据记录(Metrics) 20. 工具箱指南 20.1. Schema自动生成(Automatic schema generation) 20.1.1. 对schema定制化(Customizing the schema) 20.1.2. 运行该工具 20.1.3. 属性(Properties) 20.1.4. 使用Ant(Using Ant) 20.1.5. 对schema的增量更新(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0.1.6. 用Ant来增量更新schema(Using Ant for incremental schema updates) 20.1.7. Schema 校验 20.1.8. 使用Ant进行schema校验 21. 示例:父子关系(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21.1. 关于collections需要注意的一点 21.2. 双向的一对多关系(Bidirectional one-to-many) 21.3. 级联生命周期(Cascading lifecycle) 21.4. 级联与未保存值(Cascades and unsaved-value) 21.5. 结论 22. 示例:Weblog 应用程序 22.1. 持久化类 22.2. Hibernate 映射 22.3. Hibernate 代码 23. 示例:复杂映射实例 23.1. Employer(雇主)/Employee(雇员) 23.2. Author(作家)/Work(作品) 23.3. Customer(客户)/Order(订单)/Product(产品) 23.4. 杂例 23.4.1. "Typed" one-to-one association 23.4.2. Composite key example 23.4.3. 共有组合键属性的多对多(Many-to-many with shared composite key attribute) 23.4.4. Content based discrimination 23.4.5. Associations on alternate keys 24.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表格清单 1. Hibernate v3翻译团队 3.1. Hibernate JDBC属性 3.2. Hibernate数据源属性 3.3. Hibernate配置属性 3.4. Hibernate JDBC和连接(connection)属性 3.5. Hibernate缓存属性 3.6. Hibernate事务属性 3.7. 其他属性 3.8. Hibernate SQL方言 (hibernate.dialect) 3.9. Hibernate日志类别 3.10. JTA TransactionManagers 9.1. 继承映射特性(Features of inheritance mappings) 16.1. 别名注射(alias injection names) 19.1. 缓存策略提供商(Cache Providers) 19.2. 各种缓存提供商对缓存并发策略的支持情况(Cache Concurrency Strategy Support) 20.1. Summary 20.2. SchemaExport命令行选项 20.3. SchemaExport 连接属性 20.4. SchemaUpdate命令行选项 20.5. SchemaValidator命令行参数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查询/加载) 1. 通过OID加载 session.get(Users.class, 1); * 2. 通过HQL/SQL 检索 hibernate query language (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 * a) 不再操纵表,它操纵的是持久化类的对象 b) 面向对象的 3. QBC ( query by criteria ) 更加面向对象 4. QBE ( query by Example ) 5. SQL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 延迟检索(加载)映射文件中改变lazy a) Lazy的取值: i. Many-to-one 1. false 2. proxy 3. no-proxy ii. set 一对多 1. true   2. false   3. extra 根据对set容器的不同,可以产生高效的sql访问数据库 2. 批量检索:batch-size=3 a) 可以使用批量检索: b) 在内存中,如果有多个set(代理)容器需要初始化, 则当访问任何一个代理set容器时,一次初始化n个set容器,减少sql语句; c) 产生的语句是:select * from ….. where FK in (?,?,?... …n); 3. 迫切(fetch)左外连接检索: a) 在映射文件中设置:fetch(抓取) i. Select 什么都不做 ii. Subselect 当访问内存中的一个代理容器时,一次将所有的set容器用一个子查询,全部初始化 iii. Join 1. 对OID检索方式有用 2. 对hql检索方式没有用 b) 在hql中要使用迫切左外连接时,必须加 left join fetch 对象.关系属性 i. 如果不加fetch关键字,则hibernate不会抓取关系属性,但会遍历关系属性所对应的表 ii. 不加fetch关键字时,select 要指定返回的对象,否则它要返回数组 iii. 条件:持久化类之间有关系属性映射 Hibernate级联操作对象的关系属性: 映射文件中设置: 1. Cascade a) none b) Save-update 当使用session的api对当前对象进行save,update操作时,对它的关系属性也进行save或者update c) Delete d) All = delete + save-update e) Delete-orphan 只是删除父子关系的子对象 f) All-delete-orphan 父子关系的表设为此值,表示,当删除一个父对象时,将这个set容器中的子对象全部删除 2. Inverse 只能在set映射时使用;它的作用是:是否根据set容器中存放的对象,产生update语句,维护关系(子)表的外键属性;取值为true时,将不产生update语句。当inverse设为true时,通过父亲增儿子时,必须建立双向关系. Session的一级缓存:(相当于一系列的map容器,它是需要维护的) 1. 提高效率 2. 维护缓存中的对象和数据库中对应表的记录之间进行同步 3. 当一级缓存中的对象状态(属性)发展生改变时,session在特定的时刻清理缓存: a) 清理缓存的时间点: i. Transaction.commit(); 事务提交时 ii. Session.flush(); 4. 管理session一级缓存的方法 a) Session.evict(obj)从session的一级缓存中移出一个对象 b) Session.clear() 将一级缓存中的所有对象全部清空 c) Session.close() 关闭一个session 对象的状态和对象的生命周期: 持久化类的对象,在hibernate应用中可以处于三种状态(根据对象和session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 1. 临时态,瞬态:特点: a) 在数据库中没有记录和它对应 b) 和session没有任何关系 c) New 出来的对象,都处于临时态 2. 持久态:特点: a) 处于session的一级缓存中 b) 数据库中有一条记录和它对应 c) Session会在特定的时刻(清理缓存时)维护这个对象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同步 d) 在同一个session的缓存中,具有相同OID的持久态对象,只有一个(同一个session的一缓存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OID相同的同一个持久化类的对象存在) 3. 游离态,脱管 a) 不在一级缓存之中 b) 数据库可能有记录和它对应,也可能没有记录和它对应 c) 从一个持久态对象转化过来的,从session的一级缓存中出来的,因为调用了session的一些方法,产生了这种对象(session.close()) SessionFctory: Hibernate映射一对多关系: public class Dept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 Fields private Integer deptid; private String deptname; private Integer deptnum; private Integer actNum; private Date cdate; private Set emps = new HashSet(0) ; //getter/setter方法 略… } 映射文件: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wllt.www.po.Dept " table="dept " catalog="hibernate"> <id name="deptid" type="java.lang.Integer" > <column name="deptid" /> <generator class="native" /> </id> <property name="deptname" type="java.lang.String"> <column name="deptname" length="20" /> </property> <property name="deptnum" type="java.lang.Integer"> <column name="deptnum" /> </property> <property name="actNum" type="java.lang.Integer"> <column name="actNum" /> </property> <property name="cdate" type="java.util.Date"> <column name="cdate" length="19" /> </property> <set name="emps" inverse ="true" lazy="true" cascade="none" batch-size="2" fetch="join" > <key> <column name="deptid" /> </key> <one-to-many class="org.wllt.www.po.Emp" /> </set> </class> </hibernate-mapping> Hibernate映射多对一: public class Emp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private Integer empid; private Dept dept; private String empname; //getter/setter方法略 }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wllt.www.po.Emp" table="emp" catalog="hibernate"> <id name="empid" type="integer"> <column name="empid" /> <generator class="native" /> </id> <many-to-one name="dept" class="org.wllt.www.po.Dept" fetch="select" cascade ="none" lazy ="proxy"> <column name="deptid" /> </many-to-one> <property name="empname" type="string"> <column name="empname" length="30" /> </property> </class> </hibernate-mapping> Hibernate映射一对一(通过主键实现一对一的关系) //主PO对象(一个员工对个应一个身份证) public class Employees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private Integer emp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ex; private Date birthday; private Double salary; //关系属性: private Idcard idcard; } <hibernate-mapping package ="org.wllt.www.po"> <class name="Employees" table="emp"> <id name="empid" type="java.lang.Integer"> <generator class="increment"/> </id> … 属性映射略 <one-to-one name="idcard" class="Idcard" fetch="select" lazy="proxy" cascade ="save-update"> </one-to-one> </class> </hibernate-mapping> //子PO对象 public class Idcard { private Integer empid; private String cardno; private String addr; private String fzjg; private Date enddate; //关系属性 private Employees emp; } <hibernate-mapping package="org.wllt.www.po3"> <class name="Idcard"> <id name="empid" type="java.lang.Integer"> <generator class="foreign "> <param name="property ">emp</param> </generator> </id> <one-to-one name="emp" class="Employees" fetch="join" constrained="true" cascade="save-update" > </one-to-one> <property name="cardno" type="java.lang.String" /> <property name="addr" type="java.lang.String" /> <property name="fzjg" type="java.lang.String" /> <property name="enddate" type="java.util.Date"/> </class> </hibernate-mapping> Hibernate映射一对一(通过外键实现一对一的关系) 子表引用主表的主键做外键,这个外键建立了unique约束、not-null约束 //主对象: public class Dept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private Integer deptid; private String deptname; private Integer deptnum; private Integer actNum; private Date cdate; //关系属性 private Phonenote phonenote; }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wllt.www.po.Dept" table="dept" catalog="hibernate"> <id name="deptid" type="java.lang.Integer"> <column name="deptid" /> <generator class="native" /> </id> <-- …property 映射略 --> <one-to-one name="phonenote" class="org.wllt.www.po.Phonenote" property-ref="dept" cascade ="all" fetch="join" > </one-to-one> </class> </hibernate-mapping> 子对象 public class Phonenote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 Fields private Integer phonid; private Dept dept; private String phonecode; }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wllt.www.po.Phonenote" table="phonenote" catalog="hibernate"> <id name="phonid" type="java.lang.Integer"> <column name="phonid" /> <generator class="native" /> </id> <many-to-one name="dept" class="org.wllt.www.po.Dept" fetch="select" cascade ="all"> <column name="deptid" unique="true" /> </many-to-one> <property name="phonecode" type="java.lang.String"> <column name="phonecode" length="20" not-null="true" /> </property> </class> </hibernate-mapping> Hibernate映射多对多(两个一对多实现多对多) 表:材料表和产品表多对多,在数据库中有中间表即产品材料表用来存放两个表之间的关系 Java类:材料PO,产品PO,中间PO,中间PO的复合主键类(由于是两个一对多形成的多对多,所以,这里只讲一个一对多,另一个是相同的映射方法) //产品类: public class Product { private Integer cpbh; private String cpmc; private String gg; private String sh; private String nbxh; private String txm; private String bzfs; private Set proMals = new HashSet(0); } <hibernate-mapping package="org.wllt.www.po"> <class name="Product" table="prod"> <id name="cpbh" type="java.lang.Integer"> <column name="pro_id"></column> <generator class="increment"/> </id> <-- property 映射略 --> <set name="proMals" inverse="true" cascade="all-delete-orphan"> <key> <column name="pro_id"></column> </key> <one-to-many class="ProMal"/> </set> </class> </hibernate-mapping> 中间PO public class ProMal { private ProMalId id; } 复合主键类: public class ProMalId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private Product product; private Clzb clzb; } <hibernate-mapping package="org.wllt.www.po"> <class name="ProMal" table="pro_mat"> <composite-id name="id" class ="ProMalId"> <key-many-to-one name ="product" class ="Product" lazy="proxy" column="pro_id" > </key-many-to-one> <key-many-to-one name="clzb" class="Clzb"column="mat_id"> </key-many-to-one> </composite-id> </class> </hibernate-mapping> Hibernate映射多对多(两个PO类直接实现多对多) 表:材料表和产品表多对多,在数据库中有中间表即产品材料表用来存放两个表之间的关系 Java类:材料PO,产品PO,这两个PO分别包含一个set容器, 相互放对方的对象,没有中间PO, 程序员因为得不到中间PO对象,所以不能直接操作数据库的中间表。中间表中的记录的维护工作,只能交给hibernate来处理,这时,set容器的inverse属性必须设为false 主PO: public class Users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private Integer uer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d; private Set roles = new HashSet(0); }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wllt.www.po2.Users" table="users" atalog="hibernate"> <id name="uerid" type="java.lang.Integer"> <column name="UERID" /> <generator class="increment" /> </id> <-- property的映射略 --> <set name="roles" inverse ="false" table ="USERANDROLE"> <key> <column name="UERID" not-null="true" /> </key> <many-to-many class="org.wllt.www.po2.Roles " column ="ROLESID"/> </set> </class> </hibernate-mapping>
NHIBERNATE - 符合.Net习惯的关系数据库持久化 NHibernate参考文档 2.0.0 -------------------------------------------------------------------------------- 目录 前言 1. 第一个NHibernate应用程序 1.1. 开始NHibernate之旅 1.2. 第一个持久化类 1.3. 映射cat 1.4. 与Cat同乐 1.5. 总结 2.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2.1. 概况(Overview) 2.2. 实例状态 2.3. 上下文相关的(Contextual)Session 3. 配置 3.1. 可编程的配置方式 3.2. 获得ISessionFactory 3.3. 用户自行提供ADO.NET连接 3.4. NHibernate提供ADO.NET连接 3.5. 可选的配置属性 3.5.1. SQL方言 3.5.2 外连接抓取(Outer Join Fetching) 3.5.3. 查询缓存 3.5.4. 查询语言中的替换 3.6. 日志 3.7. 实现NamingStrategy 3.8. XML配置文件 4. 持久化类(Persistent Classes) 4.1. 一个简单的POCO例子 4.1.1. 为持久化成员变量声明读写属性 4.1.2. 实现一个默认的构造器(constructor) 4.1.3. 提供一个标识属性(identifier property)(可选) 4.1.4. 使用非不可继承的(non-sealed)类以及虚方法(virtual methods) (可选) 4.2. 实现继承(Inheritance) 4.3. 实现 Equals() 和 GetHashCode() 方法 4.4. 持久化生命周期(Lifecycle)中的回调(Callbacks) 4.5. 合法性验证(IValidatable)回调 5. 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基础(Basic O/R Mapping) 5.1. 映射定义(Mapping declaration) 5.1.1. XML名称空间 5.1.2. hibernate-mapping 5.1.3. class 5.1.4. id 5.1.4.1. (主键生成策略)generator 5.1.4.2. 高/低位算法(Hi/Lo Algorithm) 5.1.4.3. 唯一标识16进制算法(UUID Algorithm ) 5.1.4.4. 唯一标识字符串算法 5.1.4.5. 唯一标识GUID算法 5.1.4.6. 标识字段和序列(Identity columns and Sequences) 5.1.4.7. 程序分配的标识符(Assigned Identifiers) 5.1.5. (联合主键)composite-id 5.1.6. 鉴别器(discriminator) 5.1.7. 版本(version)(可选) 5.1.8. 时间戳 (可选) 5.1.9. 属性 5.1.10. 多对一 5.1.11. 一对一 5.1.12. 组件(component), 动态组件(dynamic-component) 5.1.13. 子类 5.1.14. 连接的子类(joined-subclass) 5.1.15. 联合子类(union-subclass) 5.1.16. 连接 5.1.17. map, set, list, bag 5.1.18. 引用(import) 5.2. NHibernate 的类型 5.2.1. 实体(Entities)和值(values) 5.2.2. 基本值类型 5.2.3. 自定义值类型 5.2.4. Any类型映射 5.3. SQL中引号包围的标识符 5.4. 模块化映射文件 5.5. 数据库生成属性(Generated Properties) 5.6. 数据库辅助对象 6. 集合类(Collections)映射 6.1. 持久化集合类 6.2. 集合外键(Collection foreign keys) 6.3. 值集合于多对多关联(Collections of values and many-to-many associations) 6.4. 一对多关联 6.5. 延迟加载 6.6. 有序集合(Sorted collections) 6.7. 使用<idbag> 6.8. 双向关联(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6.9. 三重关联(Ternary associations) 6.10. 异质关联(Heterogeneous Associations) 6.11. 集合例子(Collection example) 7. 组件(Component)映射 7.1. 依赖对象(Dependent objects) 7.2. 在集合中出现的依赖对象 (Collections of dependent objects) 7.3. 组件作为IDictionary的索引(Components as IDictionary indices ) 7.4. 组件作为联合标识符(Components as composite identifiers) 7.5. 动态组件 8. 继承映射(Inheritance Mappings) 8.1. 三种策略 8.1.1. 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Table per class hierarchy) 8.1.2.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 8.1.3. 每个子类一张表(Table per subclass),使用辨别标志(Discriminator) 8.1.4. 混合使用“每个类分层结构一张表”和“每个子类一张表” 8.1.5. 每个具体类一张表(Table per concrete class) 8.1.6. 每个具体类一张表使用隐式多态 8.1.7. 隐式多态和其他继承映射混合使用 8.2. 限制 9. 持久化数据管理 9.1. 创建持久化对象 9.2. 加载载对象 9.3. 查询 9.3.1. 标量(Scalar)查询 9.3.2. IQuery接口 9.3.3. 过滤集合 9.3.4.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9.3.5. 使用原生SQL的查询 9.4. 修改持久化对象 9.4.1. 使用同一个ISession持久化对象 9.4.2. 修改脱管(Detached)对象 9.4.3. 重新附脱管(Detached)对像 9.5. 删除持久化对象 9.6. 刷出 9.7. 结束ISession 9.7.1. 清除ISession 9.7.2. 提交数据库事务 9.7.3. 关闭ISession 9.8. 异常处理 9.9. 生命周期与对象图 9.10. 拦截器 9.11. 元数据API 10. 事务和并发 10.1. 配置,会话与工厂 10.2. 线程与连接 10.3. 关注对象标识(Considering object identity) 10.4. 乐观并发控制(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 10.4.1. 长会话自动版本化 10.4.2. 多事务自动版本化 10.4.3. 定制自动版本化行为 10.4.4. 应用程序级别的版本检查(Application version checking) 10.5. 会话断开连接 10.6. 悲观锁定(Pessimistic Locking) 10.7. 连接释放模式(Connection Release Modes) 11. 拦截器与事件 11.1. 拦截器 11.2. 事件系统 12. HQL: NHibernate查询语言 12.1. 大小写敏感性问题 12.2. from子句 12.3. 关联(Association)与连接(Join) 12.4. select子句 12.5. 聚集函数 12.6. 多态查询 12.7. where子句 12.8. 表达式 12.9. order by子句 12.10. group by子句 12.11. 子查询 12.12. HQL示例 12.13. 小技巧 & 小窍门 13. 条件查询(Criteria Queries) 13.1. 创建一个ICriteria实例 13.2. 限制结果集内容 13.3. 结果集排序 13.4. 关联 13.5. 动态关联抓取 13.6. 查询示例 13.7. 投影(Projections)、聚合(aggregation)和分组(grouping) 13.8. 离线(detached)查询和子查询 14. 原生SQL查询 14.1. 使用ISQLQuery 14.1.1. 标量查询(Scalar queries) 14.1.2. 实体查询(Entity queries) 14.1.3. 处理关联和集合类(Handling associations and collections) 14.1.4. 返回多个实体(Returning multiple entities) 14.1.4.1. 别名和属性引用(Alias and property references) 14.1.5. 返回非受管实体(Returning non-managed entities) 14.1.6. 处理继承(Handling inheritance) 14.1.7. 参数(Parameters) 14.2. 命名SQL查询 14.2.1. 使用return-property来明确地指定字段/别名 14.2.2. 使用存储过程来查询 14.2.2.1. 使用存储过程的规则和限制 14.3. 定制SQL用来create,update和delete 14.4. 定制装载SQL 15. 过滤数据 15.1. NHibernate 过滤器(filters) 16. 提升性能 16.1. 抓取策略(Fetching strategies) 16.1.1. 操作延迟加载的关联 16.1.2. 调整抓取策略(Tuning fetch strategies) 16.1.3. 单端关联代理(Single-ended association proxies) 16.1.4. 初始化集合和代理(Initializing collections and proxies) 16.1.5. 使用批量抓取(Using batch fetching) 16.1.6. 使用子查询抓取(Using subselect fetching) 16.2. 二级缓存(The Second Level Cache) 16.2.1. 缓存映射(Cache mappings) 16.2.2. 策略:只读缓存(Strategy: read only) 16.2.3. 策略:读/写缓存(Strategy: read/write) 16.2.4. 策略:非严格读/写缓存(Strategy: nonstrict read/write) 16.2.5. 并发策略兼容性 16.3. 管理缓存(Managing the caches) 16.4. 查询缓存(The Query Cache) 16.5. 理解集合性能(Understanding Collection performance) 16.5.1. 分类(Taxonomy) 16.5.2. Lists, maps 和sets用于更新效率最高 16.5.3. Bag和list是反向集合类中效率最高的 16.5.4. 一次性删除(One shot delete) 16.6. 批量更新(Batch updates) 16.7. Multi Query 16.8. 多重条件查询 17. 工具箱指南 17.1. 数据库结构生成(schema generation) 17.1.1. 对schema定制化(Customizing the schema) 17.1.2. 运行该工具 17.1.3. 配置属性(Properties) 17.1.4. 使用NAnt 17.2. 代码生成 17.2.1. 配置文件(可选) 17.2.2. 元数据属性 17.2.3. 基本的finder生成器(Basic finder generator) 17.2.4. 基于Velocity的渲染器/生成器(Velocity based renderer/generator) 17.3. 映射文件生成器(Mapping File Generation) 17.3.1. 运行工具 18. 示例:父子关系(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18.1. 关于collections需要注意的一点 18.2. 双向的一对多关系(Bidirectional one-to-many) 18.3. 级联生命周期(Cascading lifecycle) 18.4. 使用级联更新 18.5. 结论 19. 示例:Weblog 应用程序 19.1. 持久化类 19.2. NHibernate 映射 19.3. NHibernate 代码 20. 示例:复杂映射实例 20.1. Employer(雇主)/Employee(雇员) 20.2. Author(作家)/Work(作品) 20.3. Customer(客户)/Order(订单)/Product(产品) 21. 最佳实践 I. NHibernateContrib 参考文档 前言 22.2. Prevalence Cache 配置 22.1. 如何使用缓存? 22.2. Prevalence Cache 配置 22.3. SysCache 配置 22.4. SysCache2 配置 22.4.1. 表依赖缓存 22.4.2. SQL依赖缓存 22.4.3. 聚集依赖缓存 22.4.4. 附加设置 22.4.5. 补丁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