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这样的生活:
- 每天睁开眼睛,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你,一个安排接一个安排,没有喘息的空间
- 有好几个任务在手,不知道要先处理哪件事情
- 一天结束的时候,已经心力交瘁,事情也还没有做完
- 自己工作很忙,几乎都形成了996,但是工作上不出成绩
- 工作之外制定的学习和锻炼计划,却总是没有时间去执行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应付工作已经疲惫不堪,忽略健康,也没有精力思考自己的长远发展,这样就显得学会时间管理就尤为重要。
1. 计划:规划和备忘
说到计划,很多时候,我会说未来有那么多不确定性,做个计划是不是太麻烦了,有那个时间我把事情都做了好几件了。为什么要做计划呢?主要是用来规划和备忘。
- 规划: 是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
- 备忘: 可以帮助你执行时方向清晰,全情投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这么一个说法
“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也就是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再付诸实践,也就是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对你未来要达成的目标,以及达成路径,进行头脑中的第一次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计划。在时间管理中,要把头脑中的计划,落实到纸面上,从而实现可视化,看一眼就知道你当天、当周、当月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把计划可视化这一步非常重要,人的大脑相当于电脑的内存,是用来运算、处理信息、指挥身体的,如果你用它来记录储存太多信息,反而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所以需要将计划可视化,帮助你释放内存。也就是
用你的头脑来制定计划,用可视化的计划表指挥你的行动
1.1 极简的项目管理表
对于生活中只需要被动响应、执行的工作;或者是简单重复,每天变化不大的工作;再或者是哪些很快就能完成的校工作,你不需要花时间去做计划。但是,对于我们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时间线都比较长,例如“你要完成三周的时间,进行公司年会的筹备”等,那么就需要一个实现计划。
通常我们会把这种工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做计划,有两个最基本的动作:分拆子项目和设定截止日期
目标 项目名称 项目描述 进度 责任方 截止日期
子项目1
子项目2
子项目3
子项目的拆分是为了让一个复杂的项目,变得清晰,可行,完成拆分后的工作包,能给你带来阶段性的目标感、成就感。
拆分方法,你可以按照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拆,比如说你是一个行政专员,你要进行年会筹备,这件事可以拆分为:选场地、排节目、买礼物等等;你也可以按照项目阶段属性进行分拆,比如:年会前、年会进行中、后续收尾工作等等。
拆分必现符合smart原则: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不管哪种拆分方法,需要注意:
在计划阶段,不宜把工作和时间节点拆分的过细,时间颗粒度一般到计划周期的下两级就行了。比如,长度是一年的计划,按月去安排;季度计划,按周去安排
项目拆分应该尽量做到“没有遗漏”和“各个子项目尽量是相互独立的”
如果你的项目是需要别人配合完成,分拆的颗粒度可以跟着人走,要责任到人,而且是一个人,并且需要跟踪责任人的进度和计划表
在你的计划中,需要别人协作的,请不要忘了在一开始,给对方也设置截止日期。截止日期,由对方承诺给出,只要对方给的时间不是太离谱,一般都会接受,通常情况下,人们不太愿意打破自己给出的承诺。
设置进度提醒,通常用execl作计划时候,通常会空出一栏,用颜色来提醒项目组。对于严重拖后腿的工作,标记位红色,正常进度的标记成绿色。这样可以非常直观的告诉你,你的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可视化原则,可以分层看到每一项细化的工作。不宜太多层,以四至六层为宜,最低层次的工作包的单元成本不宜过大,工期不宜过长
1.2 日历表
项目管理表,是从事情本身触发,帮助你规划行动步骤;那么日历表,帮助你从时间维度,来锁定重要的事情。我们在时间上的"感觉"是靠不住你的,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工具去约束你的时间,很可能你并不会真的花时间去做那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优先安排:就好比,我们生活中要往一个桶里装大石头、小石头和沙子。重要的事情先安排,就相当于往桶里放大石头,再王缝隙中装入小石头和沙子。如果工作和生活中,充斥着琐事,那就相当于先往桶里放沙子和小石头,那么很有可能,大石头就塞不下去了。
如何确定重要的事情:
短期需要完成,对工作结果又直接影响的
短期可能对业绩提升、个人表现没有明显的帮助,但一旦长期投资,就会形成巨大红利的事情。例如花时间在顾客体验上,短时间是不可能有质的改善,对于销售额的提升也有限。但是长期来看,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
不能错过的重要的时间节点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按周或者按月,甚至嫉妒,梳理和安排这些重要的事情,在放完了这些"大石头"后,再安排其他的事情
好的日历,并不是填满你的每个小时,恰恰相反,好的计划是有一定的余地,是有20%缓冲地带的。
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如果你的时间过于紧张,过于忙碌,你的前瞻性、认知能力等就会出问题,人会变的短视,在遇到重要事情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日计划:也就是你这一天的任务清单,结合你的项目管理表和日历表,每天写下这一体坛必须完成的事情。每天工作结束后,把今天完成的工作在本子上划掉。
这一小节,我们主要是学习了计划的重要性和如何做计划,其主要的用途是
清空大脑,把大脑中从“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混乱当中拯救出
让自己随时都能明确找到,下一步应该是什么?
2. 行动:把时间变成产出
首先,我们可能会存在两类代办清单:
第一类:
下班前,给客户去个电话
马上给人事部发一封请假邮件
8点后去跑步20分钟
第二类:
完成仓库储存空间整理
设计出一份考勤制度
协调好老板的开会时间
第一类任务,很容易就去做;而对于第二类任务,脑子马上会出现迷惑,感觉要想一下,也未必知道马上做什么。那是因为第一类的任务,叫做动作,看到这些代办清单,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了。而第二类,就属于一个个大小不一样的任务,他们和一个个动作不一样,例如“完成仓库储存空间整理”这个任务来说,你的大脑,一看到这类任务,会出现迷茫,我该先做哪一步?我已经做到哪一步了?我还要做哪一步?如果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一些负责的任务,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就会开始拖延,反正一时半会干不了,不如先放放。所以,对于复杂的任务,需要进一步的预处理,把他们拆分成一个个动作。
分拆任务,是提高执行力的一个有效放放。职场人的“拖延症”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跟干扰多,事情杂,因为要不断的处理新工作,新信息。每天收到不同仁的信息,需要你做不同的事情。
有的紧急,有的不紧急
有的重要,有的不那么重要
有的你还没来得及恢复上一条信息,马上就有另外一个事情等着你处理
有的你会给自己找理由,之所以没有及时处理A,是因为有事情BCD
有太多的悬而未决的事情,始终会占据你的注意力,导致最终你什么也没搞定
这里有一种快速做决定和快速行动的方法,每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需要在10秒钟内就可以做一个判断,下一步我该做什么?所有的情况,都无外乎四个选项
转:转给别人,是那些可以授权给别人替你完成的动作或任务。比如,你可以安排你的下属去出席一个重要的论坛,可以把更合适的参会人选推荐给对方。总之,不应该由你做的事情,坚决把他们转出去。
做:马上去做,要事优先,做计划的时候,也要规划“重要的事情”
如果一个动作,只需要两三分钟可以完成,那么就马上做到,不要拖着占用你的大脑内存
有些事情,反正都要做,在当时做,要比一天之后做效果好很多
存:放入待办清单,没有办法做,需要大块时间在未来做处理的,可以把他们记下来,放进你的“代办清单”,这个动作就叫“存”
扔:拒绝或者忽略掉,既转不出去,又没有办法立即完成,也没有必要存下来以后做的事情,果断“扔”掉。
3 敏捷工作法
3.1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努力工作中
丰田汽车曾经总结出生产线的七大浪费,他们是
“过度生产、质量返工、库存过高、没用的搬运、多余的动作、不增值的工艺、以及没必要的等待”
其实,我们也在经历,工作中的时间浪费。
完美主义, 有些事情只需要做到80分,如果你要做到100分,那么你的时间、经历的投入就很多
范围蔓延,就是做出超出职责范围的事情,上下级,客户关系等,为了讨好对方,不断让步,增加原本工作范围内没有,也不必要的工作量
范工: 好不容易把一件事,从头到尾的完成了,结果却不符合对方的要求。可能是之前没有沟通好,也可能是对方的想法变了
以上这三种情况,我们都是我们工作中最常见的“把时间浪费在努力工作中”,其实工作中也可以采用现在互联网项目管理的“敏捷工作法”。
敏捷工作法,核心是不断迭代的工作方式。提倡不断调整、适应,逐步去达到目标
例如,有两家餐厅,客人点了10道菜,分别采用如下两种处理方式
方式 方法 弊端
传统型 一口气把10道菜全部做完,然后一起上 1. 客人会饿着肚子等待半天
2. 万一口味不对,太咸或太辣,没有任何的调整余地
敏捷性 先上一道菜,给客人垫垫肚子,然后问问客户的反馈,然后再上几道菜
敏捷工作法主要是采用“最小可交付”和持续迭代。当你面对一项任务的时候,“最小可交付”就是那第一道菜,通过反馈,再“持续迭代”,也就是不断把后面的菜陆续炒出来。其核心思想是:
建立最小可交付意识:当你接到一个任务或者项目的时候,第一步不是向对方承诺什么时候交出最终结果,而是承诺什么时候去完成第一次交付。
比如:当你接到领导派活时候,更加敏捷的回答方式是“明天上午我就开始去准备,下班前给您一个初步反馈”,而不是两周后给你最终方案
持续迭代,完成了最小可交付,接下来就寻求对方的反馈,然后进行迭代,完成一次比一次更好的交付。关注的重心在于重要的重要的事情多迭代,紧急的事情优先迭代。
4. 管理合作者的时间
在职场中,离不开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所以,学会与人合作,可以大幅度提升你的时间使用效率。职场人的时间管理,有以下个特点
开发透明,养成透明的沟通习惯
在做计划的时候,就把别人拉进来,其有两方面的好处
哪怕是你的团队领导,也有必要这么做,否则大家会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决策范围之外,所有的都是你的个人意见,计划延期了,他也有理可说。在刚开始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我总是将任务分解完,然后指定项目完成时间,在分配到对应的项目成员,当时项目组成员没有任何的异议。但是总是或多或少由于紧迫感不够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任务延期,而给出的理由是,这个任务是你觉得这个时间点可以完成,我没有说这个时间点可以完成。
同时可以让大家集思广益,既可以让大家觉得这是“我们的计划”,又可以充分同步信息,避免盲区。看似准备阶段多花点时间,其实在执行阶段会省很多事。
实时同步,可以每天或者固定时间,组织项目成员,把手头上的工作做一个同步。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站立会,看板模式
尽可能“当面沟通”,沟通,最强调的是及时反馈,书面沟通,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的误解和延时,而且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也不如当面说。
管理上级的时间,在职场,时间管理这块,你的上司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80%的活都是上司找给你的,所以管理上级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上级的任务布置一般有如下特点:
管理者特点 管理者心态 导致结果
1.大家都是“向上负责”,所以布置出去的任务,往往不会盯得太紧,
2.在下属身上的注意力不足,特别团队越大,注意力越不足 1.这部分是下属对我负责的部分,应该他自己盯得紧
2.上级喜欢把任务布置任务,自己又更多精力处理自己上级布置过来的任务,同时使团队忙碌起来 1.老板对自己布置任务没有概念,同时又喜欢不断给下属加任务
2.如果下属不主动反馈进展,一旦上级想起来,就开始盯细节、催进度,最终上级就会觉得下属的执行力不够
采用的方法
主动固定下来与老板一对一沟通的时间,并放到他的日历表
利用项目管理表,定期和他汇报你的项目、任务的进度,可以就工作重点
沟通:请上级进行一个优先级的重新排序,对项目和任务进行汇报,对有可能错过时间点的事情进行风险预警等等。沟通时间不需要太长,15分钟到半个小时。对于上级,他们对部门工作的进展能够很容易看清楚,不需要把精力花在催进度上。
学会授权: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警惕两种思维模式
“这件事情教下属做太费力,还不与我自己做”或者“他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做不啦”,要知道人的成长是需要具体的事情作为载体。人不是因为成长了才能完成某个任务,而是因为完成了某个任务才成长。
“老板,这个事情你决策一下吧”或者“老板,这个事我做不来,要不你安排其他人做吧”,如果这件事情的责任人是你的下属,可能因为能力和经验不够,你可以指导、给出建议等方式,但是千万别自己做。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面对这授权,也指导授权的重要性,也愿意把事情交出去。可是,如果下属或者同事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那么又该如何办呢?
可以先尝试从最小的任务开始放手
比如,你担心下属口才不好,没有办法独立完成一次给老板的工作汇报,于是,你每次都只让下属准备PPT,你亲自汇报,结果,他永远学不会汇报,那么你可以试着,这次交给他3分钟的时间,讲其中某个小模块。如果说的不错,那么下次交个他5分钟、10分钟,直到他能完全胜任位置。之后,就把这个模块的责任授权出去。
5. 如何与忙碌相处
现实生活中,工作很难与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井然有序。我们很难有条不紊、轻松自如的处理一切,就这样过上忙忙碌碌的生活。你也许会觉得,“忙”是个贬义词,越忙,就越累,就越不想忙。忙碌,已经成为我的敌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问题,真的是“忙”吗?忙是不是真的不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忙碌的人完成任务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悠闲的人,反而更容易错过截止日期。
5.1 抛开内卷化
内卷化”,前段时间华为内部形成了一个讨论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的自我重复状态。就像一棵成熟了的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着,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
工作和生活中,一些人也常陷入“内卷化”忙碌中。他们整天事务缠身、忙个不停,年终盘点却两手空空、乏善可陈。工作上,今天在赶昨天的进度,一个人在干两个人的活。忙到没有时间去学习,忙到没有时间去想怎么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或者忙到连做个长期计划的时间都没有。
同时,又没有对时间的控制力,主要是靠加班,堆时间,好像也能搞定手头的事。下班以后,是在不想懂了,刷刷手机、打打游戏、或者大吃一顿,再不行就血拼,似乎也能恢复些精力和体力。
一天天,一周周,一年年,也就这么过去了,身心的“忙碌”和个人的“成长”这两件事,是分开的,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关系,日复一日,如此循环,无论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工作状态,始终被锁死在这样自我重复的循环里。
但是,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他们忙而不累,总是精力满满,完成一件事,马上又能投入到下一件事中,他们不排斥“忙碌”,甚至主动拥抱“忙碌”的生活。
工作中,想各种办法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业绩产出
工作之外,自己给自己增加学习、健身、社交的各种各样的任务
与内卷化的忙碌状态不同,它是自己驱动自己去做事,这种状态叫“自驱模式”。要想避免内卷化的忙碌,进入自驱模式的忙碌,建议去做三件事
首先,你得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好目标”。属于自己的目标是能够让你兴奋,发自内心想去完成的事情。兴奋的目标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挑战舒适区,一个是开创新领域
其次,有了目标以后,需要给成长留出足够的投入。类似健身、学习充电这种不紧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情,是非常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挤掉的。尤其当你忙碌的时候,总能找到不做他们的借口,建议在年度计划中,至少留200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自己的能力提升和身体锻炼
抛出一个小循环,制造计划让自己尝到甜头,很多人把工作和成长分隔开,工作是工作,成长是成长。其实没有绝对,尤其是当你没有从现实中尝到甜头的时候,你的成长动力是不足的。一个给自己驱动力的办法是,把学到的某个技能,立即运用到工作中。
以上自驱的忙碌生活,并不代表要过苦行僧的生活。恰恰相反,正式由于你的忙碌是服务于你,而不是你服务于忙碌,才能在忙碌之外,拥有充沛的精力,尽情享受生活。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奇小葩」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2489236/article/details/10933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