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
前言
我们的大脑潜力无穷,却没有配备使用手册
思考:大脑没有使用说明手册,想要很好的使用它,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发挥出我们的无限潜能;
第1章 开启大门
我的俄语流畅自如---发音标准到常被误认为是母语使用者。我将大把的时间花在这门专长上,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的越好,就越喜欢学;而越喜欢学,就会在它上面花越多的时间。我的成功促成了练习欲望,练习又回馈给我更多的成功。
注:作者这里其实就是形成了很好的 正向激励
曾经对内心狂热的之谜追逐,事实上阻碍了自己敞开双臂,培养新的爱好。
在我的世界里,学好数理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从一同服役的战友身上,我看到了学好数理知识切切实实的好处。
思考:很多时候我也在思考,一些计算机的通信原理、算法、数据结构为什么会那么难学,而且晦涩难懂,简直就像看天书,学了也学不会,其实也是因为没有切实的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没有体会到知识的妙处;
当我渐渐学会如何学习,事情就变得就简单起来了。让我惊喜的是,这就跟学语言那时候一样,我学的越好,就越喜欢学。我这个当年的数学糊涂大王,紧接着就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
专家也正是拿这些方法要求自己的学生--但由于它们有时看起来违背直觉,甚至堪称荒谬,教师也往往感到难以传达出其简单本质,事实上,因为普通教师把其中的一些学习和教学方法当作笑话,所以向我透露教学和学习小秘密时,明星教师有时会羞于启齿。
思考:让学习进入正向激励的循环,学习效果远比想象中要大的多;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是理科生或者文科生,这只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定,可能在入门时有不好的体验或者一时被困难挡住去路;开始的那个节点很重要;
而学习的方法,很简单很直接,又由于简单直接,导致很多人并不相信,甚至拒绝;而老师自己,有时也是这样的;
第2章 放松点
大脑中有两个思维网络模型,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这两种状态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将其分别称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它们对学习都非常重要;
尽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你也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之中,不过,对有些你并不太关注的事情,发散模式确实可以悄悄的在后台处理,有时候,你突然一晃神,那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专注模式下的思维活动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
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闹钟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对于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
专注模式意味着我们高度专注一个特定问题或者概念。但有些时候,你会无意中发现高度集中的思维却是南辕北辙:你忙着在脑中某处搜寻答案,而正真的答案还远在大脑的另一边呢。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区别:想象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而如果你拨到发散模式,光柱会分散开,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的光强就会减低;
想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而且保持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归根结底,任何科学中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两种基础思维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一种模式接受信息并进行处理,再将结果传给另一种。除了某些琐碎的小问题或概念,大脑要理解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这种信息之间的往来传递。我们在这里提出的观点,对于理解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尤为重要。但你会逐渐发现,它们对语言、音乐或创意写作等许多领域也同样奏效。
总结: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你会在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择一而用。
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
定式效应就是说因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是陷入僵局。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的撕开得灵活一点。想要解决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最初想法反而可能是舞蹈。
第3章 学习即创造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之间的转换:
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到过一种3B方法: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三者任一即可。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趁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
发散模式能让你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而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背后往往正是创造力在运筹帷幄。许多人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法,但如果带着一点创意去看,其实各种解法俯拾皆是。
发散模式绝对是你学习中的左膀右臂,可别被它懒洋洋又昏昏欲睡的表象愚弄了。别把暂时的休息当做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的如愿以偿。
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思考类型的问题,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储备能量亮红灯时,可以跳到其他类型的专注任务上休息一下,比如放下数学题,背背英语单词。但只要仍然处于专注模式下,每一秒都在消耗你的能量储备,就像一场全神贯注、随时间举重的脑力举重一样。因此,课间和朋友们活动一下、聊聊天,能让大脑不在神经紧绷,这绝对是个提神醒脑的好办法。
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模式方法奖励自己,比如:打球、慢跑、画画涂鸦、洗澡、听点音乐、冥想、睡觉、打游戏、和朋友聊天……
别怕落在别人后面:
放慢脚步,也许你能得到惊喜,细嚼慢咽反而会让你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习的更深入,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
长期记忆可以看作仓库。东西一旦存进去,它们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儿了。这件仓库有神广阔,可以容纳数十亿物品,而且不容易找到,研究表明,当你的大脑首次录入一个长时记忆时,最好时长去看看,长期记忆在学习数学和科学方面也很重要,解题时需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都存储在哪里。
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需要花点时间。不过有个叫做间隔重复的技巧,有助于推进这个过程。你或许猜到了,他需要你不断去重复要记忆的内容,不如一个生词或一个解题技巧,连着重复几天,这就是一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休息一天,多来几次,延长整个练习过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研究表明,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睡眠睡眠状态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楚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总结:
遇到数学或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它完成第一轮战斗后,就轮到发散模式了。
放松一下,做点别的!一旦工作期间出现了挫败感,转移注意力就该随之出现,让隐藏在后台的发散模式运转起来。
学好数学或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牢固的神经结构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又拖延问题,试着计时25分钟来一心一意的投入工作(番茄钟),别让微信、抖音、微博或其他事情上门打扰。
主要的记忆系统有两类:
工作记忆--短暂的,短时记忆,容易忘记;
长期记忆--能存储大量知识的仓库,但需要时长回顾总结复习;
间隔性重复有主意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
充足的睡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学习好;
第4章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任何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
要熟练的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要把处理的信息构成组块,可以使大脑更高效的运转。只要把一个想法和概念构成组块,就不必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了,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提纲挈领(组块),有它就足够了。
塑造关乎不同概念和步骤的组块有多种方法,它们通常相当简单:
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不要走神;
先理解基本组块,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只要求基本理解,即合成信息得出关键要义即可;理解力就像强力胶水,能把基础记忆痕迹粘合在一起,他铺设出各种各样的痕迹路径,将记忆痕迹链接起来,但一定注意,仅仅理解并不代表学会,这仅仅是有了个好的开始;
获取背景信息。你所要做的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出示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在祥光或不相关的问题上反复推敲、练习,是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时排上用场。这将有助于你在更大的宏观图景中定位新组块。
一旦理解了基础概念,就算出错也更容易找出问题所在,理解基础概念,也让人更易于把知识用到新问题上,这种现象叫作迁移。学习活动的发生包括“以下至上,从上至下”两个方向,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与重复可以帮助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这样如果你需要信息,就可以轻松的从记忆中获取。还有一个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这一过程能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两个过程对熟练掌握学习材料都有重要作用。
宏观逻辑的重要性: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的多。
许多人求知若渴,也费时费力,却没学到东西。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被动阅读的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的利用学习时间。
思考:我就是教育培训行业的老师,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接触了过万的学生,普遍学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像本书说的,他们每个都是求知若渴的人,但有90%以上的人都像本书中描述的一样,费时费力却没学到东西,他们看起来真的很努力,晚上学到很晚,基本没有什么休息日,看起来都是在拼命学习,但是,他们真的在学习吗?并不是,他们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身体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可是注意力总会分散到各处,甚至有人在心里会自然的认为缴了学费就能获取知识和能力,就像插个U盘能把知识拷贝进脑子一样,这虽然知识少数;很多人是不会学习的,总是在脑子中进行各种胡思乱想,真正用在思考知识点上的精力却十分有限;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我希望能够教会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希望他们能真正的学会我所教的内容,而不是机械的重复那些死板的知识却不会应用;我知道这很难,这也是我最近在研究学习这件事的初衷……
学习时抱着能教会别人的心态去学,而不是放进自己的脑子就结束了,有输入更要有输出,以能教会别人为学习目的和最终点;这也是费曼技巧学习法的核心点……
好老师都会解释为什么你值得在练习和重复上下功夫;
注:不解释原因,不介绍历史,不讲解原理的老师,都不是好老师;一定要告诉学什么为什么
如果想对学习材料了如指掌,那么从上至下的宏观角度和从下至上的组块能力都不可或缺,我们都喜欢创新,以及能够纵览全局的学习。但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中,必须进行适量的练习和重复,否则无法构建组块来支撑专业技能。
提取知识和回想知识让我们不仅仅是重复机器--提取过程本身增加了学习深度,并帮助我们逐渐形成组块。而如果基础组块没有形成,没有嵌入到脑海中,就试着在组块间构建联结,完全是空中楼阁。就像不懂摆棋就去学习高级走棋策略。
实际上,学习任何新技能或新学科的时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做能帮你构建所需的神经模型,让新技巧顺利成为你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注:我们平时使用的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在构建组块联结,但是他只是帮助我们构建的工具,如果单个知识组块没有掌握牢固,直接将思维导图用作笔记和总结,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拥有了记忆组块,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组块联结,才能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思维导图不是做出来好看的……
穿插学习法,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
从老师或课本哪里学习一种新解法的时候,为学会这种新技巧,一段学习期间内,你总倾向于不断练习。在完全理解之后,仍持续不断的学或练,我们称之为过度学习。一旦理解了基本概念,在这个学习期间内再继续巩固概念,并不会如你所愿的去强化长期记忆中的各种联结。学习期间一旦巩固了一种技巧的基本思路,你就要开始穿插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
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与其在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学和练,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学习时段上,以避免过度学习。这不是说长时间学习就一定是坏主意。只要学生不在同类技巧或概念上投入过多精力,那么学习时间长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一旦理解了概念“X”,学习重心就应该转到别的概念上,过几天再来回顾“X”。
最好是用手把这些最初的解题方法、图表、概念都写下来。事实证明,手写能让人更轻松的记住概念。
总结:
练习有助于构建强壮的神经模型,形成理解的概念组块;
练习能带给你流畅敏捷的思维。
第5章 预防拖延
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拖延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它会影响你人生中的诸多方面。而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眼前。
不止如此,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们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
上图就是典型的拖延症状,每次想到不怎么喜欢的事都会激活大脑中的痛觉中枢,所以你会逃到那些令你开心的事情中去,获得暂时的感觉良好。
拖延会成瘾,它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
积习难成,人们很容易就会深深陷入拖延的陷阱。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性拖延的你会身不由己的寻求那短暂而微小的愉悦感。而这种习惯反应让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更不要指望提升工作效率了。这就是为什么拖延症患者总宣称自己压力大、身体差、表现不佳。
拖延症患者起初只是拖延了一点点,可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最终让他们泥足深陷。
总结:
我们所拖延的都是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贪图一时之快未必对我们有益。
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毒药,一时看不出来,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
问:
你有拖延的习惯吗?如果有,它对你的生活工作影响大吗?是如何影响的?
关于拖延的结果你听过那些?你自己有哪些拖延的借口?
能不能找到一些无需过度使用意志力就能帮助你克服拖延的做法?
第6章 小恶魔无处不在(如何对抗拖延)
深入理解拖延习惯
信号。信号很简单,可能是一条微信,可能是一个App推送,可能是一封邮件,可能是一个广告。信号本省没有好坏之分,你对信号的反应才是重点。
反应程序。这就是你的”出窍状态“,你的大脑在接受到信号时,会做出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
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能够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拖延就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而且会迅速的激励你,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
信念。想要改变习惯,你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
注:改变拖延,从反应开始,信号没有好坏,如何看待这个信号做出什么反映才是最重要的,做出正确的反映,并给自己设立理性的奖励机制,克服生理上的奖励机制,再加上对信心的深入认同(自我洗脑),应该会逐步改善拖延症状。
你肯定不可能彻头彻尾的改变旧习惯,我们只是改掉一部分旧习惯,并逐渐养成一些好习惯。
我们针对上面的四个习惯,从拖延的角度重新分析它:
信号。识别出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你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开始了拖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拖延心理学》,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段,关掉手机或断开网络,屏蔽外界干扰;
反应程序。制定计划,对培养新习惯会很有用,你可能在计划实施中遇到阻碍,但一定要坚持下来,必要的时候可以改变计划,要是计划有效果,哪怕再微小的效果,你都可以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番茄工作法---25分钟计时法,在改变你对信号的反应上尤其有效。
奖励机制。可以利用自己好胜心,和自己打个赌比个赛,然后享受胜利的喜悦;也可以把喜欢的事情延后,作为奖励出现,比如喝杯咖啡,看会段子,看个电影,买个小礼物给自己等。这样拖延会得到改善,兴趣和娱乐也会得到满足,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记住,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制造精神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再来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这个新奖励的时候,关键的转变就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习惯。
信念。
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你可能会发现,在工作进展中一旦遭遇压力,你就会很渴望退回到原先令你更舒适的习惯里去。但你对新系统效果的坚信不疑,能够助你渡过难关。
”心理对照“就在于你在拿想要的未来与当下的状态或曾经的状态做对比。在工作和和生活空间中摆放一些能让你联想到理想未来的图片,它可以为你的发散模式增加动力。把那些美好的图景和现实置身平庸生活的自己作对比,你能够改变现实。
通过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来改善拖延。这十分重要,每天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上花时间才是重中之重,要关注”番茄时间“,即时长25分钟的工作时段,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
总结:
拖延习惯的四个组成部分: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
要改变习惯,先改变对信号的反应,或者干脆避免信号的出现,奖励和信念有助于促成习惯的长久转变。
关注过程(如花费时间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想要达成的目标)
使用番茄钟保持高效率,每次专注的工作了一段时间就是成功的,可以奖励一下自己。
心里对照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对比。
第7章 搭建组块对抗发懵
搭建强大组块的步骤
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点题目。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
休息一下。
睡眠
再来一次。
给自己添加新题目。
主动重复
有研究表明,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相比纯粹的重复阅读,回想才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方式。要记住,提取练习是最强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光盯着书页上现成的学习材料,会让你错认为自己已经学会,而实际并没有。
思考:能回想起来并能输出的知识才是知识,在书本上的、电脑里的、网络上的,都不是自己的知识,只有在自己脑子里的,能够应用并表达出来的才是。花钱买的课程,网络收集的资料,家里放着的书本,都只是材料而已;
研究表明,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强效的学习经历。他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是为其添砖加瓦,同时可以显著地提高你记住学习材料的能力。
学生认为在回想中进行的自我小测验只不过是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质量,但这种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的重读材料要好得多。通过搭建你的阻块资料库,并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而大量的提取练习,同时进行回想测试,那么你已经在用最好的学习方法了,学习会因此更加深入而有效。
第8章 工具、建议和小技巧
建立行动日志
克服习惯的最好办法其实很简单:写出下个星期要做的关键任务清单,一周一次;每天晚上总结今天的任务计划,制定明日的任务计划,列一个任务清单;
注:列一个5年计划总体规划,分步骤拆解为1年计划,将最近一年的,分成四个季度计划,再把最近季度拆分为一个月的计划,最后细分为周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每日的任务清单;季度计划、年计划、5年计划可在随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出调整;
计划建立的原则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实现的标准,有数据可量化,有时间节点,保持计划在单个时间节点单位的原子性;
重要的是,要将遥远的目标分解转化为每日任务,一点点攻破难题。你需要把大任务转化为每日清单上的小任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注:如上图(先忽略我的一手烂字),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在国庆节前夕,读到这里时,我就顺便在书上做出了每日的时间划分,但说实话,计划很美好,而在真正实施起来的过程中,相当不顺畅,总会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按照计划进行,这里我也强调一点书中可能没有提到的事情,别太高估自己,千万别太高估自己,在进行任务时间规划时,一定要将单位时间的任务量减小,足够有能力完成才行。就像我今年跑步300公里的计划,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最轻松的,一年365天,我只需要拿出100天,每次跑3公里就可以完成了,看上去简直轻松无比,但是直到10月末才勉强完成这个任务,而且实施起来并不轻松,不是跑步累,是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让你无法完成计划,而且跑步占用的时间其实很长,即使每次只跑3公里,看上去3公里也就需要20-30分钟时间,但实际情况是我起码需要拿出1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完成每次的慢跑任务,我也不知道时间究竟浪费到了哪里,很可怕。
也许你习惯了让拖延和愧疚成为做事的动力,那么你会很男相信还有其他的办事方法,而且找到恰当的时间规划方案是要沸点功夫的,因为之前你从没有认真了解自己不慌不忙做好一件事要多久。结果,拖延惯犯总把每次的拖延看成个别例外,当作"就这一次"的现象,说自己下次不会再犯。还是说的好听,即使你知道这是自欺欺人---这让你一次次相信自己不会再犯,因为没有行动日志作参考,就没有反驳自己的理由。
第9章 拖延的小恶魔总结篇
不要急于求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耐心,要坚持,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带来的益处无与伦比;
第10章 增强你的记忆力
第11章 记忆技巧多多益善
比喻可以帮助你更快的学会难懂的概念
重复是在记忆小腿前对其进行巩固的必要条件
意群和口诀可以帮你简化学习内容,构成组块,这样就能更轻松的存储记忆了
编故事,哪怕故事听起来有点笨拙,但他也会让学习内容更好记
写和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加强记忆的作用
参加体育活动和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对新神经元的生长、新联结形成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第12章 学会自我欣赏
不必羡慕天才,运动健儿不是天生就速度超群,象棋大师也不会是一天就能搭建起神经架构的。他们都是在日积月累中,伴随着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和爆发力量;
训练,尤其是对学习材料中最困难的部分更要可以训练,这样才能让那些拥有普通治理的人有机会上升到”天赋异禀“的境界。
第13章 塑造你的大脑
高质量组块构成的神经模型,不仅能与我们钻研的学科产生共鸣,也能在其他学科或生活领域产生反向。抽象化能让概念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
在科学、数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功的专业人士,逐渐习得的一个特质,就是学会如何组块--提炼关键思想。
第14章 借方程的诗歌打开心灵之眼
费曼:思想能表现为语言就能表现为形象。
第15章 学习的复兴
比智力更重要的往往是毅力。
在以老师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中,老师被当成答案的掌握者,这会让学生不经意间对课堂学习产生无助感。令人惊讶的是,教师评估系统可能会加强这种无助感,因为这样的教学系统,会让你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老师,认为其缺乏激励或指导能力。而已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时,学生要克服困难互相学习,并引导自己来掌握学习材料,这方法有着极好的学习效果。
注:我个人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目前我认为书中说的可能不太正确,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会让学习材料看起来简单而有深度,他们既能设立让学生互相学习的机制,又会去鼓舞学生自主学习,很多教授在课堂中运用”主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的技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内容并相互学习。
同时一定要对指导你的人心怀感恩,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指导,他们的帮助是有意以的。
很多老师有时不会承认问题的思考价值,反而可能会无礼的打发提问者:”我是怎么跟你讲的你就怎么做“。而这种态度会让提问的学生觉得自己笨,而且疑惑更多更深。
思考:这一段很有意思,和我的工作有直接关系;我是一个好老师吗?
第16章 避免自负
第17章 参加考试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学习经历。
第18章 释放无限潜力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运用回想
自我测试
对问题进行组块
间隔重复动作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注意休息,健身锻炼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
专注
困难的事情先去做
心理对照
本书完结!!!
书评及总结
这本书总体很不错,解决了我个人学习上的问题,对于学习提出了很多方法论,都很有用,总体来说算是一本工具类的书,当然也有学习思想上的指导;前面章节很好,后面章节就比较水了,可能前面章节正好切到我的要害处了吧;
因为最近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职业发展,未来规划,自我能力的质疑,生活经济压力等等,思索良久无果,目前能做的就是学习,不管未来怎么样,学到的知识总是自己的,用这些知识混口饭吃还是能实现的;我本来就是爱看书学习的人,而怎么学习,怎么读书,却是我不擅长的了,没有一套指导思想或者方法理论的支撑,所以,我先读了上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再看这本《学习之道》,先去学习如何学习吧,为后面真正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做好准备;生活不易,加油!
豆瓣书评:
豆瓣用户 @苏菲马文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221944/
豆瓣用户 @冬瓜瓜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