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因素:
最基本的功率因数的定义,是用电装置的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表示用电装置(供电装置、配电装置,等等,均看作广义用电装置)的用电效率。
在交流电系统中,用电装置主要是电感性装置(如电机、变压器),电感性装置工作时需要先建立一个工作磁场,比如电机要先产生一个旋转磁场,才能带动转子转动,然后才能带动其他机械做功。但是这个建立这个磁场,需要一个能量(或者说:需要一个功率),这个能量在电机工作中不会损耗,但是一直得存在,这个能量就是无功电能,它不对外做功,也不损耗。对外做功的,仅仅是有功功率。无功和有功同样重要,没有无功,变压器不能变压,电动机不能转动,电力系统不能正常执行。无功功率的消耗导致用电功率因数降低,因而占用了电力系统发供电装置提供有功功率的能力,或增加了传送无功功率的设施,同时也增加了电力系统输电过程中的有功功率损耗。
无功电能(或者说:无功功率),与有功电能(有功功率)成直角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就能计算出他们二者合成的斜边就是“视在功率”。
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电路的负荷性质源有关, 如白炽灯泡、电阻炉等电阻负荷的功率因数为1,一般具有电感性负载的电路功率因数都小于1。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是衡量电气装置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
功率因数过低,说明电路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 从而降低了装置的利用率,增加了线路供电损失。由于功率因数过低无功电流上升引起的有功损失增大,其次末端电压损失同时增大,对装置执行有影响。
功率因数过高即无功过低,减少系统的无功率量,会影响电路的稳定性。虽然提高了经济性,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以增加事故的概率换来的。比如电机运行中,无功功率小,用于维持磁场的功率就小,一旦有突发事故发生,电路可能经受不起小的扰动,影响到工作磁场,有可能造成电机失步。
因此功率因数并不一定越高越好了,多少合适,需要根据系统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在维持足够工作磁场的情况,要尽量提升功率因素,来减少损耗。世界各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使用者的用电功率因数都有要求,并按使用者用电功率因数的高低在经济上给予奖惩。所以, 为了减少电网的无功传送,就要求使用者在用电端,给装置提供无功功率(补偿无功功率),来提高使用者的功率因数。这种提供无功功率的行为,就是无功补偿。提供无功功率的补偿装置,称之为:无功补偿装置。无功补偿装置常见的是并联电容器或者电抗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