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吴军的《硅谷来信》第3季,又到了我们专栏的周末问答时间。这次回答三个问题,主要和自我成长、中学学习以及双减之后孩子的教育有关。
1
吴军老师,看完这封信,我是否可以理解“无法快速上手的技能”也许就是不适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能否快速上手”来判断一项技能有无继续“练习一万小时”的必要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一名奔四的热爱生活的女性,之前学了4个月的民族舞,没什么太大效果,记动作特别慢;但是练了4个月的健身,效果就很好,入门了。所以这是否意味着健身比舞蹈更适合我?
另外,所谓“快速入门”,您觉得多少小时算是比较合适的测试时间?20小时?50小时?当然,和项目本身也有关系。咱们就说一项新运动吧。您的这节课真能帮我节约不少“死磕无意义”的时间,烦请老师帮忙回复,万分感谢。
吴军
无法快速上手的技能不等于不适合自己,更不意味着就不该开始。每一项技能入门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比如练习钢琴,你练几次就能弹《玛丽有只小羊羔》或者《两只老虎》这种最简单的曲子;但是练习小提琴,练了半年,可能连音还找不准呢!但是,要达到高水平,两者的难度是一样的。
我在美国读书时,有很多中国学生的配偶都要想办法读一个学位然后找工作,大家首选的专业几乎都是计算机软件,因为只要一年时间就能学会,而且能够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相比之下,学电子工程(比如电路设计)的人就很少,因为入门常常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你所说的死磕精神。
不过,半路出家学习计算机软件的人,除非后来非常用功,而且有好的工作机会能不断提高,否则一般三五年后就遇到了事业发展的天花板,大多数人三十多岁就没有了竞争力。相反,如果当初有条件,有耐心花两三年学会电路设计,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十几年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到50岁依然不会落伍。50岁以后,稍微有点管理能力,很多人都走上了管理岗位。
你可以认为不同的事情是高度不同的山,有的一开始上得快,但是很快就平了,再往上需要走很长的路才上升一点点;而有的山,上升的坡度比较平均,虽然一开始上升不快,但是只要愿意走,总在上升。
因此,是否开始做一件事,不是看它们一开始学起来是简单还是比较难,而是要看你的需要。你不需要的技能,哪怕入手容易,可能也要把它们的优先级往后放放。
至于每件事需要投入多少时间来测试,要看个人有多少时间,自己的基础如何,以及那件事情的难度。假如你工作不是很忙,那么你可以先尝试一两个月,每周花四五个小时,然后再决定自己能否做好那件事。这样的话,你一年也能尝试5-10件事呢。如果你工作很忙,我的建议倒不是说让你缩短每件事尝试的时间,而是建议你少开始几件事。
当然,每个人的天赋和基础会影响入门的时间。比如有些人就是有运动天赋,他们学和运动有关的技能就特别快,包括学开车。我知道有两个世界冠军,一个是练体操的,一个是打羽毛球的,练习高尔夫球不久,就能打到80杆以内,这是业余选手中非常好的成绩了,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打不进90杆。再比如学习小提琴,有钢琴基础的人上手会比完全没有乐器基础的人快很多。
你提到自己快40岁了,这个年龄在我看来依然非常年轻,有很多事情可以尝试。今天的人寿命都很长,能够工作的时间几乎比上一代人多出来十年,应该考虑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新技能,培养新的爱好。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做到中人以上的水平,靠努力就能办到,做到顶级水平,则是要靠天赋的。
今天的人相比上一代人,所欠缺的其实不是时间和体力,而是静下心来学习和做事情的耐心和恒心。
2
吴军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问题。我是一名中学文科生,您的课程和书给我带来了全方位的提升,让我对您发自内心地景仰。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是由于我现阶段认知的局限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运用您的思想时,我总是受到外部思想的冲击,在平衡周围人的思想和我对您思想的理解时,我往往会有些困惑,似乎陷入误区。我希望能够把您教给我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迁移到我现在中学学习的生活中,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比如,您说踏实做好每一件事,要求“质”。对此我是这样做的:大部分时候,我会认真写好一项作业,但这可能就导致其它大部分作业无法在这一天完成(我一天大约有4个小时的自习时间)。我会在其他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弥补这一点,我将作业当成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有时会错过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我这样做其实效果很好,我的成绩还可以,但有时波动很大,不知是否与我的这种学习方式有关。您觉得我这样做是否正确呢?
此外,您是如何构建您历史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呢?
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给予我帮助。谢谢吴军老师。
吴军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提供给你的想法也只是百家之言中的一种。因此,如果你觉得我的说法和你周围的人说法之间有矛盾,大可不必为了化解这种所谓的矛盾而苦恼。因为最终你会形成你自己的想法。毕竟你现在还在上中学,到了大学之后,工作之后,你的很多想法会改变的。
不过,我有两点提示,或许对你有用。
第一点,人类最基本最有用的道理、知识和智慧其实千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友爱、公平、和谐、进步(用今天的话讲是创新),还有系统全面地看问题、勤勉、谦逊等等,这些道理放在任何场景下都适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当你接触到各种思想的时候,你把那些观点和人类最基本最有用的道理和知识做一个对比,如果产生了矛盾,那么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你还提到了写作业时为了追求质量花时间较多,这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可以有意识地衡量一下不同作业的重要性,有些容易一点的、不是很重要的作业,争取用碎片时间完成,这样可以缩短你每天做作业的时间。我在高中准备高考时,有一门课是完全使用碎片时间复习的。有时间,最好还是跟上老师的讲解。
至于你问如何构建历史的知识体系,我在《阅读与写作》课中有详细的介绍。简单地讲,
核心就是系统性学习,
大量地阅读,
了解主流学派的观点。
3
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在来信中把三种基本的智力比作三原色,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形象。信中老师您说,如果有的孩子只有“三原色”智力中的一种,就比较麻烦了。那如果孩子有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培养另外两种“颜色”呢?
第二个问题是,最近各个省都在实施双减政策,我认为双减以后,孩子有时间参加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同学们也好、和老师也好,就有了更多可以交流的话题,那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是也会提升呢?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变得更欢迎了,他的自信心就上来了,那是不是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随之上来了?
吴军
对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先全面了解一下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不要急着下结论,认定他就是哪方面的智力好,哪方面又太弱。毕竟在18岁之前,人的智力还是有改善的可能性的;甚至在18岁到24岁,大脑依然在发展。如果真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智力可能不如其他方面发展得那么好,比较好的做法是扬长避短,而不是非要把所有的短板补齐。孩子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很大的决定权应该在他本人,但是家长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机会。
对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双减之后,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不会自动就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更不会。这些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花功夫。前一阵子有家媒体采访了我,我谈了一个观点,就是做完减法,需要考虑做哪些加法,并不是一减了事。
日本曾经为了给学生减负,在全国把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做了极大的简化,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不教了,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时直接假设圆周率为3,等等。结果,大部分孩子们把省下来的时间都拿去打游戏了,全日本得A的中学生少了一大半。
双减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具有更健康的体魄。但是这些事情要具体地去做,否则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