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网络参考模型的意义
在网络刚刚问世时,只有同个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才能够通信。为了打破这种界限,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发了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参考模型的宗旨是: 让采用不同厂商生产设备的网络能够协同工作
。
OSI参考模型是主要的 网络架构和通信模型
,并对网络通信工作进行了分层。
1.2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层次化的,具有分层模型的所有优点,主要目的是让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互相通信。
1.2.1 OSI模型的主要优点
①降低复杂度:由难到简
②标准化端口:网络组成部分标准化,多厂商开发和支持
③便于模块化设计:允许不同类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
④技术的互操作性:分层次的设计防止让某些层次的变化影响到其它层
⑤简化网络教学
1.2.2 OSI七层模型
每层功能详细说明
(7)物理层
两项功能: 发送和接收比特流。比特流的取值只有0和1,使用数字摩尔斯电码。实现了逻辑上的数据与可以感知和测量的光/电信号之间的转换。
(6)数据链路层
提供数据的 物理传输并进行错误通知 (Crc校验), 链路管理和流程控制 。使用硬件地件确保报文被传输到局域网中的正确设备,将来自 网络层的报文转换为比特流
,通过物理层进行传输。
在数据链路层会将 报文封装成数据帧 ,并根据本层的封装协议 添加帧信息,封装成对应的帧格式
。数据帧中携带的信息可以标识物理设备的来源和目的地,同时工作在本层的设备,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实现数据帧的转发和过滤。
(5)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管理 设备编址 ,跟踪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并 确定最佳的数据传输路径
网络层只有在位于 不同网络中的设备之间 传输数据流。目前最常用的协议有两个版本:IPV4、IPV6。
(4)传输层
传输层将数据进行 分段并重组为数据流 ,位于传输层的服务将来自 上层应用的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并行它合并到同一个数据流中
,传输层提拱了 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
(3)会话层
会话层在表示层之间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比如操作系统就是会话层
(2)表示层
表示层向应用提供数据,并负责数据转换、编码和解码工作。本质上说表示层是一个 转换器
(1)应用层
应用层为程序提供了网络端口,如 HTTP、 Telnet、 SMTP等应用程序。
1.2.3 数据包发送过程
数据 发送者
将数据从高层向底层进行数据封装时,每经过一层就增加一个头部,当到达 数据链路层 后,还会再追加一个 Fcs尾部 ,目的是 校验数据帧头的完整性 。
数据 接收者
收到后,首先对 数据帧头进行校验
,校验数据在传播过程中是否被破坏过,如果校验结果不一致则丢弃数据帧;一致则接收。
1.3 TCP/IP 参考模型
TCP/IP 模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当下实际的业界标准TCP/IP这个名字来自该协议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协议,一个是IP另一个是TCP
TCP/IP模型可以说是四层也可以说是五层,五层的使用最为广泛
在 OSI参考模型中,习惯把每层的数据单元都称为 “协议数据单元” , PDU是每层的单位,L代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