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案实现Android应用的环境分离

通常产品在迭代的时候,都有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或者说是生产和开发环境,一般软件开发阶段都是在测试环境上运行调试,而正式打包发布时会配置正式环境的服务器,也就是不同的接口URL和数据库的区别。所以开发人员经常要在测试环境与正式环境之间来回切换,这带来了很大不便。本文提供了三种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方案:默认情况下,项目的buildTypes包含debug和release两个构建版本,用来分别对应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设置applicationIdSuffix ,这样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实际上等于是已经分开的两个app了,可以实现在同一个设备上来安装同一个应用的不同版本。

第二种方案:在gradle构建的时候,Product Flavors中定义两个渠道,分别对应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每个渠道applicationId不同,也可以实现在同一个设备上来安装同一个应用的不同版本。

第三种方案:手机SDCARD中创建隐藏文件,在程序启动的时候,判断有没有隐藏文件,进行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的切换,这样只需要一个apk,通过隐藏配置文件,动态进行环境的切换。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本质都是修改applicationId的值,构建打包出不同包名的apk安装文件。方案三不需要同时安装两个apk文件就可以实现环境分离,不足是每次切换的时候,app要关闭重启一下。下面简述一下三种方案的实现。

方案一:buildTypes

在app/gradle中添加下列代码

   defaultConfig {
        applicationId "com.environment.switch"
        minSdkVersion 15
        targetSdkVersion 23
        versionCode 1
        versionName "1.0"
        testInstrumentationRunner "android.support.test.runner.AndroidJUnitRunner"
    }

 buildTypes {
        release {
            minifyEnabled false
            proguardFiles getDefaultProguardFile('proguard-android.txt'), 'proguard-rules.pro'
        }
        debug{
            applicationIdSuffix ".debug"
        }
    }

将debug类型的Application Id Suffix设置为“.debug”,然后在Application的onCreate中判断是哪一个应用,设置不同的服务器地址。

public class ServerConfigManger {

    private ServerConfigManger(){
    };

    private static  class ServerConfigMangerHold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erverConfigManger instance=new ServerConfigManger();
    }

    public static ServerConfigManger getInstance(){
        return  ServerConfigMangerHolder.instance;
    }

    public String   getServerURL(Application pApplication){
        //测试环境服务器地址
        String urlPrefix="text.xxx.com";
        ApplicationInfo applicationInfo = pApplication.getApplicationInfo();
        String processName = applicationInfo.processName;
        if( processName.endsWith(".debug")){
            return urlPrefix;
        }else {
            //正式环境服务器地址
            urlPrefix="release.xxx.com";
            return  urlPrefix;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String serverURL = ServerConfigManger.getInstance().getServerURL(this);
    }

构建类型仍然是两个,debug和release,如下图:

build_type.png
只是现在的debug对应的是测试环境,而release对应的是正式环境,debug应用的包名是com.environment.switch.debug,release应用的包名是com.environment.switch;这种方式还可以继续优化一下,因为这两个应用安装之后,桌面的应用图标是一样的,下面将debug版本的应用图标换掉。
在src目录下新建一个debug目录,将main目录下的res目录复制一份到debug目录下,修改各个分辨率下的桌面Icon和strings.xml文件中的应用名称,如下图:
修改桌面图标.png
到此第一种方案就OK了

方案二:Product Flavors

在app/gradle中添加下列代码

   productFlavors{
        en1{
            applicationId "com.environmentswitch_beta"
        }
        en2{
            applicationId "com.environmentswitch"
        }
    }

所产生的构建如下,总共4个
构建类型.png

可以将en1的debug和release对应测试环境,en2的debug和release对应正式环境,我们在Application中的onCreate中根据运行时选择的是en1还是en2进行服务器地址取出不同的值。同 步骤一;

方案二:隐藏配置文件

在SDCARD中设置隐藏文件,根据隐藏文件判断是哪一套环境,假设存在test1,就用测试环境1,存在test2,就用测试环境2,存在test3,就用测试环境3,现在新建ServerBuildConfig,遍历SDCARD进行判断。

public class ServerBuildConfig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EST_ENVIRONMENT_ONE = 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EST_ENVIRONMENT_TWO = 1;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EST_ENVIRONMENT_THREE = 2;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RELEASE_ENVIRONMENT = 3;

    public static int mWhichEnvironment = 0;

    static {
        loadConfig();
    }


    private static void loadConfig() {
        if(!Environment.getExternalStorageState().equals("mounted")) {
            Log.w("ServerBuildConfig", "No valid SDCard, skip ServerBuildConfig!");
        } else {
            String buildConfigPath = Environment.getExternalStorageDirectory().getAbsolutePath() + "/.appconfig";
            Log.i("ServerBuildConfig", "start to load configs for VSBuildConfig from: " + buildConfigPath);
            File buildFile = new File(buildConfigPath);
            if(buildFile.exists()) {
                File[] listFiles = buildFile.listFiles(new ConfigFilenameFliter());
                File testFile = null;
                if(listFiles != null) {
                    for (File file : listFiles) {
                        if (file.getName().startsWith(".test")) {
                            if (testFile == null || file.lastModified() > testFile.lastModified()) {
                                testFile = file;
                            }
                        }
                    }
                }
                if(testFile != null) {
                    if(!".test".equals(testFile.getName()) && !".test1".equals(testFile.getName())) {
                        if(".test3".equals(testFile.getName())) {
                            mWhichEnvironment = 3;
                        } else if(".test2".equals(testFile.getName())) {
                            mWhichEnvironment = 2;
                        }
                    } else {
                        mWhichEnvironment = 1;
                    }
                    Log.i("ServerBuildConfig", "mWhichEnvironment = " + mWhichEnvironment);
                }
            }

        }
    }


     private static class ConfigFilenameFliter implements FilenameFilter {
         ConfigFilenameFliter() {
        }

        public boolean accept(File dir, String filename) {
            return filename.startsWith(".");
        }
    }
}

然后在ServerConfigManger添加一个方法,返回不同的服务器地址

public String   getServerURL(){
        String urlPrefix="text1.xxx.com";
        switch (ServerBuildConfig.mWhichEnvironment) {
            case ServerBuildConfig.TEST_ENVIRONMENT_ONE:
                urlPrefix="text1.xxx.com";
                break;
            case ServerBuildConfig.TEST_ENVIRONMENT_TWO:
                urlPrefix="text2.xxx.com";
                break;case
                    ServerBuildConfig.TEST_ENVIRONMENT_THREE:
                urlPrefix="text3.xxx.com";
                break;
            case ServerBuildConfig.RELEASE_ENVIRONMENT:
                urlPrefix="release.xxx.com";
                break;
        }
        return  urlPrefix;
    }

在自定义的Application的onCreate中使用

String serverURL = ServerConfigManger.getInstance().getServerURL();

到此三种方案叙述完毕,对于第一种方案是最简便的,但是在有多套设置环境的情况下,第一种就不能满足需求了,就可以采取第二种以及第三种。总之,团队有一个约定,采取哪一种无关紧要。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Android Studio是一款为安卓应用开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IDE。当下,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集成了前后台分离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分散负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用户体验同时也能提高性能,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加专注功能实现和UI设计。那么如何利用Android Studio实现前后台分离的选课系统呢? 首先,在后台服务器中实现选课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选课、退课、查看成绩等等,同时提供API供移动客户端使用。其次,在Android Studio中,应该采用MVVM架构分层,将Activity、Fragment和ViewModel分别放在不同的层次。这样,可以实现Activity、Fragment和ViewModel之间的解耦,使得代码更加清晰。 在具体实现方面,可以利用Retrofit + RxJava来实现API接口的访问和处理,它们的组合可以快速实现对后台数据的异步请求和响应处理。同时,对于UI界面的设计,可以利用Google官方的Material Design组件库,以便从美感和视觉交互层面来提高用户体验。 其次,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用OAuth2.0协议对客户端的API请求进行授权,与此同时,后台服务器还应该采用安全认证技术,例如HTTPS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总之,利用Android Studio实现前后台分离的选课系统,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架构、API访问和安全性等等。如果参考上述的实现方法,开发者可以通过Android Studio轻松地实现这一目标。 ### 回答2: Android Studio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开发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很方便地实现各种应用程序。而对于学生选课系统来说,我们可以借助Android Studio实现前后台分离的架构。 在实现前后台分离的选课系统中,我们需要通过Android Studio构建Web API服务器,让前端和后端能够通过API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API接口,以及后端服务,分别负责处理数据请求和响应,并将接口和服务组织成一个Web API服务器。 在前端开发中,我们使用React Native来实现UI界面和用户交互,React Native是一个流行的跨平台框架,它可以通过JavaScript语言编写UI代码,并把这些代码转化为原生代码来实现界面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相关的React Native模块和工具来实现选课系统的前端部分。 最后,我们可以将前后台组合起来,让API接口能够将数据传递给前端,实现选课系统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接口和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Android Studio将前后台分离的选课系统开发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对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且需要注重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性能。当然,这个选课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Android Studio实现更加复杂和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 回答3: 在Android Studio中实现前后台分离的选课系统,需要分别开发前端和后端。前端主要面向用户,包括用户的课程查询、选课、退课等操作,后端则负责处理前端传递过来的数据并且进行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处理等操作。 前端开发需要优先确定好UI设计,保证用户体验。采用现有的设计模板,可以提高开发效率。Android Studio提供了各种UI组件,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展现出富有交互性、美观合理的UI。 在后端开发中,首先需要搭建数据库环境,设计好数据库表结构。利用MySQL或MySQLite等数据库方便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后端开发需要使用Web框架如Spring等,通过MVC模型实现数据的处理和返回,方便维护和升级。后端还需要实现一些必要的安全性、架构性、高可用性等功能,确保系统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在前后端交互方面,我们可以采用RESTful API或WebSocket等技术实现数据传输和通讯。Android Studio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内置很多便携的第三方库如Simple HTTP Library、Volley等,这些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前后端数据传输和通讯等功能。 综合考虑上述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在Android Studio中实现前后台分离的选课系统。通过前后端分离,可以使代码层面实现模块化,从而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灵活性和扩展性,同时也分别满足了用户和开发者的需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