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铁手机通信

本文整理了网上文章,参考 坐高铁手机没信号?原因远比你想的要复杂!你们不知道的手机秘密,盘点各个手机产商的 高铁模式

高铁千好万好,有一点却始终困扰着乘客,那就是高铁上面的手机信号难题。你经常会发现,手机信号很不稳定,时好时坏,甚至有时候干脆彻底无信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高铁上手机信号会这么差?这个难题真的无法解决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2008年之前,我们长期处于2G时代,使用的是GSM和CDMA网络。智能手机刚刚起步,我们的通信方式,还是以电话和短信为主。

从铁路的角度来看,2008年之前,我们还没有高铁,铁路出行,基本上都是乘坐普速列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皮车、红皮车、蓝皮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京津城际,正式开通,时速350公里。由此,正式宣告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久之后,通信这边也发生巨变,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进入3G时代。

经过十年的发展,从京津城际,到武广客专,再到京沪高铁,新的高铁线路不断开通,如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接近3万公里。

而通信方面,经过短暂的3G时代,中国很快迈入了4G时代。现在,4G网络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

以上是背景知识铺垫。接下来,进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响信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基站数量

2008年,全国基站总数大约是641100个。

看上去这个数量很多,但实际上,按面积平均一下,就不多了——平均每平方公里仅0.07个基站。

而且,这些基站主要集中在城区和村镇。铁路所经过的区域,多为人烟稀少地区,基站密度更小。尤其是山区,受地形影响,信号会更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08年之后,进入高铁时代和3G/4G时代,我国基站数量大幅增长。根据2017年底的数据,我国基站总数是604万个,其中3G/4G基站总数为447万个。平均每平方公里0.63个基站,是2008年的9倍。

所以,除了极少数非常偏僻的地区之外,大部分铁路沿线,我们也都实现了信号的覆盖。

运营商是愿意为高铁信号改善投入资金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事情光靠砸钱建基站不一定有用。

高铁基站的建设,和普通基站有很大不同。

高铁沿线的网络覆盖,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公网方式和专网方式。

  • 公网方式,是将高铁沿线的覆盖,融入周边大网统一规划和考虑。也就是说,利用周边已有的基站进行覆盖,只不过稍加优化和调整。好处是节约了投资。坏处的话,就是即使做了优化,效果也很有限,容易受公网其它基站的影响,导致掉线。(简单从技术角度来说,就是所有基站的频点都是一样的,手机容易“跳来跳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专网方式,采用的是单独组网,即高铁专网和周边大网分开,除车站外,高铁专网基站和周边大网基站不设邻区关系,避免发生切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切换的成功率,受很多方面的影响。

  •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速度
    一个普通WCDMA基站的覆盖范围(1950Hz,郊区,天线挂高45米),是979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高铁速度350KM/h的话,根据切换算法时间的估算,3秒~6秒就要发生一次切换。这样的频率,是非常考验系统覆盖和性能的。

  • 高铁的高速度,除了会带来频繁的切换之外,还有一个很要命的,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来说,多普勒效应的意思就是手机运动的速度太快,信号都追不上了。当信号到达的时候,已经错位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 350km/h 的时速为例,在 GSM 900MHz 频段,多普勒频移能够达到300Hz;在 WCDMA 2000MHz 频段,多普勒频移最高能够达到 650Hz。

尤其是LTE采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对载波频率偏移更加敏感。

我画个图,方便大家理解:

不是OFDM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FDM的情况下,是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家交错分开,占用的空间更小(提高频谱利用率),但是还是能分清对象(提取有效数据)。

But,如果因为多普勒效应,开始错位,就很难看清楚人了(错误增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3G/4G会通过专门算法对这些效应进行抑制,但是效果有限。

  • 除了基站数量和密度之外,站址的选择,也是很大的一门学问。
    高铁线路,呈狭长带状分布,区域跨度大,沿途经过车站、地面、高架桥、地堑、隧道和桥梁等多种地形、地貌。

    在明确具体的覆盖方案之前,需要结合地形场景、指标要求、列车速度,进行链路预算,确定站址以及站距。

    架设基站,是不是离列车越近越好呢?

    并不是,离得越远,信号的入射角越大,穿透损耗越小。垂直入射时,损耗最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高铁车厢都是金属合金,无线信号的衰减很大。

    所以,基站和铁轨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50米以上,最佳间距是100米—500米。

    天线的高度也有讲究,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一般是天线高出轨面15米,保证天线与轨面视通,保证天线朝向正对车窗。

    在直线轨道路段,相邻站点宜交错分布于轨道的两侧,呈“之”字状分布。在弯道路段,站点宜设置在弯道的内侧,提高入射角,保证覆盖的均衡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遇到隧道,如果是短隧道,可以通过隧道口的天线,向隧道内进行定向辐射,进行覆盖。

    如果是长隧道,就需要用到“泄漏电缆”。就是下面这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隧道电缆的高度,一般和高铁的中部窗口平齐。

    泄漏电缆结构与普通的同轴电缆基本一致,由内导体、绝缘介质和开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三部分组成。电磁波在泄漏电缆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外界的电磁场也可通过槽孔感应到泄漏电缆内部,并传送到接收端。

    泄漏电缆的信号效果还是不错的,即使在非隧道环境下,也可以考虑使用(前提是不差钱,因为还要修挡风墙或屏蔽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隧道里,通常也有小型机房,里面有RRU和一些信号中继设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说完了运营商的努力,最后再说说很多手机厂商的努力。直接上图(绝对不是为了广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上对各家手机厂商提出的”高铁模式“的深度资料很少(只能搜到广告),本人只能猜测一下可能的技术方案:

  • 增强手机信号,即增加手机发射和接受功率,耗电增加
  • 精确定位,计算手机移动速度,主动补偿多普勒频移
  • 加快手机自身切换执行速度,减少处理时延
  • 双天线切换,每次切换用不同的天线(其实也是减少手机切换执行速度)

不过,笔者认为,在相同的网络条件下,终端能做的有限,不会带来质的飞跃。最主要的还是基站技术的升级,比如:

  • 全面覆盖专网
  • 超级小区(多个小区联合为一个小区)
  • 智能切换(预测手机路线,提前准备无线资源)
  • 缩短调度周期,比如5G的调度周期可以达到4G的 1/8
  • 7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