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沃勒:如何与意见相左的人和平对话?

布鲁斯・沃勒:如何与意见相左的人和平对话?

布鲁斯・N. 沃勒 哲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伊隆大学,现任教于扬斯敦州立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并担任系主任。沃勒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道德哲学、生物伦理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图片

作者|布鲁斯・N. 沃勒(Bruce N. Waller)

扬斯敦州立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我们的社会中,确实存在深刻的冲突。一些人认为同性婚姻是基本的人权,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在道德上令人憎恨。一些人认为女性在堕胎问题上拥有选择权是基本权利,另一些人则认为堕胎无比邪恶。一些人认为死刑对于实现真正的公正至关重要,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野蛮的产物。先不考虑如何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同他人谈论这些问题呢?

1、认真倾听至关重要

将激烈的冲突转化为心平气和的讨论,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有些方法可以降低冲突的热度和减少敌意并很有可能促成真正的谈论,即尊重分歧。第一步最难:倾听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人发言。你也许不喜欢他们的语调,不喜欢他们的言论,你也有可能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他们所有的论点。这不容易,但如果你想和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展开真正的讨论,倾听是绝对必要的。当有人真正倾听他们时,他们会很高兴。

已婚人士向婚姻咨询专家说出的最普遍的抱怨是:“他(她)从来不听我说话。” 病人们经常抱怨:“我的医生从不抽时间和我交谈并倾听我的症状和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想在拜访祖父的时候带给他欢乐,不妨花时间努力倾听他的故事。如果你想培养出快乐和适应能力强的孩子,不妨去问问他们经历的冒险、烦恼和遇到的问题。女人对男人最普遍的一个抱怨就是:“我告诉他我遇到的问题,他会立即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实,我没有要求他告诉我该做什么,我自己能解决,我只是想要他听我倾诉一下而已。” 因此,如果你想和一个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进行真正的讨论,那就认真并恭敬地倾听对方要说的话。很明显,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对方,但是你可以向对方表明你尊重他 —— 他是一个值得倾听的人,即使你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认真倾听至关重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如果你在倾听,与你交谈的人无需大声吼叫来获取你的注意,讨论就像交谈一样;第二,通过认真倾听,你可以为心平气和的讨论打下基础:如果你通过认真倾听来表示尊重,很有可能对方也会尊重你,当然,这也并不总是有效,但这总比大喊大叫并无视对方的话更有效;第三,如果你想坦诚应对那些让你们产生分歧的问题,你必须理解对方真实的观点和理由。对于任何你持有强硬立场的分歧,你很有可能首先是从赞同你的人那里听到了对立的观点,而不是从那些不赞同你的人那里。如果你参加一次有关堕胎的示威,你会花时间与那些赞同你观点的人交谈,而不会和那些持相反观点的示威者讨论该问题。如果你最近读了一篇探讨死刑的文章,很有可能你读的是一篇支持而不是反对自己观点的文章(对立的双方倾向于阅读不同的杂志和访问不同的网站)。你认为对方所持的任何观点和理由可能都源自那些强烈反对这些观点和理由的人,由此定会包括不准确的说法。如果你想坦诚并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你不能先从对方所持有的成见开始;第四,你必须认真倾听,以找出对方对你所持立场的扭曲和误解。一旦你和对方纠正了所有的错误信息,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双方预想的那么大。因此,你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立场和理由,这样就你们可以一起谈论真正的问题(而不是各执己见,或是讨论你们都不认同的观点);第五,开诚布公地倾听对立观点很重要,因为你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有错并需要改变。除非你永远正确,而且除非你决定永不改变自己的任何观点 —— 保持开放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观点是值得的。

2、不要随意贴标签

促进坦诚讨论的第一条规则是认真倾听。第二条规则也很重要,而且对于真正的认真倾听至关重要。当你审视对立观点并与那些持有对立观点的人交谈时,一定要避免贴标签。一旦你给别人贴上标签,如 “哦,他是个自由主义者,我知道他对此有何看法”、“她是个保守派,很明显她会这样认为”,那么倾听也便中止了。

得克萨斯州州长里克・佩里(Rick Perry)是一位不怎么关心科学,尤其是提供气候变化证据科学的保守派;米歇尔・巴克曼(Michelle Bachman)是一位想要废除环境保护署的保守派(她认为工业企业会自我调控以防止有害污染,因为那样做会增加它们的长远利益)。但是,还有一些保守派想要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理由是保守派对于任何可能引起社会结构重大变化的事情都很谨慎,他们认为应该谨慎推行任何不可逆转的变更(包括不可逆转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当我们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的原因时,对于环境和气候问题极其谨慎也许是个错误,但(这些保守派认为)因谨慎而犯错总是更好些。当然,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也持有非常 “保守” 的政治观点。那么在环境问题上,保守派的观点是什么呢?保守的环保主义立场并不存在,反倒是各类保守派持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在死刑问题上,保守派的立场是什么?许多人会认为保守派支持死刑,而自由派反对死刑。事实上,许多最强硬的死刑反对者是坚定的保守派:他们对给予政府决定罪犯生死的权力表示担心,而且他们对政府匡扶正义(把该判死刑的人处以死刑)的能力深表怀疑。保守派在毒品合法化的问题上持何立场呢?许多保守主义运动的领袖,例如威廉・巴克利一直都是毒品合法化的强有力支持者,他们认为政府无权决定你是否应该吸食何种毒品,这是个人的决定,不应受到政府的干预;政府努力禁毒会使得政府变得过于强大。2011 年,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保守派罗恩・保尔(Ron Paul)与马萨诸塞州民主党自由派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联署了一项议案,目的是为各州实施毒品销售和吸毒合法化扫清道路。像大麻这样的毒品应该合法化吗?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论双方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理由;但是,如果给他们贴上 “自由派” 或 “保守派” 的标签,你就没法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理由,只有通过仔细分析他们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才能做到深入了解。

同性恋者的权利,例如公开在军队服役的权利,该如何对待呢?“自由派” 通常支持这些权利,而 “保守派” 则反对它们。被公认为现代保守主义运动领袖的巴里・古德沃特(Burny Goldwator)是同性恋及异性恋权利的狂热拥护者,他认为政府不应干预他们的私生活,而且他还是同性恋士兵的有力倡导者。“要想成为一名好士兵,你不一定非得是异性恋,” 古德沃特坚持道,“你只需要枪法准。” 此外,有些人在某一问题上是 “保守派”,也许在另一问题上是个 “自由派”:许多天主教徒(包括教皇)在反对各种堕胎问题上持 “保守派” 的观点,而在呼吁废除死刑上却支持 “自由派” 的观点。因此,对于各种问题和观点一定要认真考虑,避免随意贴标签和喊时髦的口号,因为它们会干扰批判性思维。

3、拒绝稻草人谬误

如果你认真倾听并且避免贴令人误解的标签,你就不太可能陷入一种非常普遍且极具破坏性的谬误:臭名昭著的稻草人谬误。谬误只是争论时发生的一个错误、失误或使用的小伎俩。稻草人谬误指的是曲解、夸大或歪曲论点或立场,以便让它们更易受到攻击。

当人们讨论热点的社会问题或政治话题时,稻草人谬误发生的频率高得令人沮丧。在对医疗改革进行辩论时,一些反对全民医疗保健的人宣称,那些支持全民医疗保健的人想要设立 “死亡小组”,来评估每一个入院就医的老年人,并决定此人是应得到治疗还是被处死。这的确是个令人恐惧的想法:一旦你到了 65 岁,每次入院都面临着一次死亡威胁。这是一项卑鄙的政策,很明显没有人会支持它:那些支持全民医疗保健的人断然是不会这样做的。实际的建议反而是,医生们应该按照他们与病人讨论生前遗嘱的时间来获得报酬。生前遗嘱仅仅是大多数人想要记录在案的一份文件(属自愿性质);一旦明确了你病入膏肓不能再做决定时(例如,如果你陷入昏迷),你可以指定你想要得到非常积极的治疗,或者你想做心脏复苏并连上呼吸机(如果为了呼吸需要的话)但不想插食管;如果你不能自主呼吸,你想做心脏复苏但不想连上呼吸机,或者当你心脏衰竭的时候你不想做心脏复苏。也就是说,任何治疗方式你都可以指定。这些决定有时很复杂。当人们做决定时,他们通常会咨询医生(“我依靠食管还能活多久”、“如果我拒绝用呼吸机并被允许死亡的话,镇静剂能止疼吗?”、“如果我插着呼吸机,我最终不需要呼吸机自主呼吸的概率有多大”)当医生和病人探讨他们的生前遗嘱时,医保提案允许医生可以在医保支付系统开账单。很明显,这一提案并没有设立死亡小组;相反,它通过简化病人生前遗嘱的准备工作,增加了病人对自身自由选择的控制。但是,这样一项让所有老年人的生死都交由死亡小组决定的政策比实际的政策更易受到攻击;这种稻草人谬误比真实的立场更易受攻击。

如果你想反驳某一立场,攻击稻草人谬误要比攻击真实的立场更容易。假设朗达赞成大麻合法化。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立场,值得认真辩论。“朗达想给上学的孩子大麻样品,并在儿童电视频道做广告;如果她得逞,大鸟和饼干怪兽就会将大麻和当天的信一起送来。” 这事太可怕了:没人想向孩子推销或售卖大麻。但的确稻草人谬误要比朗达的真实立场更易攻击:大麻应该合法化并且(与烟草和酒精一样)受到认真监管和限制。

或许最有名的稻草人谬误是由创立基督教联盟的帕特・罗伯逊牧师提供的。罗伯逊在他的一封募捐信中,攻击了《平等权利修正案》,当时州立法机构正在考虑该法案;拟定的修正案本来是要保护女性工作中免受歧视,并确保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由于很难论证针对女性的歧视有好处,所以也就很难提出强有力的论点来反驳《平等权利修正案》;这并没有打消罗伯逊的念头,他描述了《平等权利修正案》真正提倡的东西:“女权主义议程关注的不是女性的平等权利。它是一场反家庭的社会主义政治运动,旨在鼓励女性离开她们的丈夫,杀死她们的孩子,实施巫术,破坏资本主义并成为女同性恋。” 当然,找到反驳杀死孩子和破坏资本主义的理由,要比找到驳斥女性平等权的理由容易得多;这也是稻草人谬误这一伎俩广受欢迎的原因。

在每个人都支持相同议程的问题上,稻草人谬误盛极一时,因此,在只允许支持某一观点的人发表评论的群体中和博客上它很有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把你的对手想得最坏,并把一些极端的观点归咎于他们 —— 因为没有人站出来挑战他们的观点,所以他们的观点会被重复、强化并深得人心。尽管将一些极端和稀奇的观点归咎于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人,让你觉得很满意,但这对严肃的睿智讨论是致命的。特别是当你和意见相左的人交谈时,如果你在论证中偷换概念,你就丧失了改变他们观点的希望。毕竟你的对手们知道他们真实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如果攻击他们并不持有的观点,他们是不可能被说服的。如果玛丽认为合法的饮酒年龄应该降低到 18 岁,而阿瑟回应说允许向小学生销售酒精将是个可怕的错误 ——“玛丽认为高中生午餐时应该喝两杯马提尼”,那么很清楚,用一个和她的实际看法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她并不持有的立场,玛丽是不会受此影响而改变看法的。如果你真的想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上展开严肃的讨论,一定要认真倾听对手真实的看法和理由,然后你才能抓住真正的分歧,而不是某些与讨论毫无关联的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会破坏讨论并增加双方之间的敌意:如果我认为你真正想要的是建立一个死亡小组来杀死奶奶,我对你的看法可能会很负面;如果你听到我把这种稻草人谬误归咎于你 —— 尽管很明显你并不持有这一看法,那也会让你怀疑我的诚信和智商。因此,稻草人谬误导致了不可能实现严肃礼貌的讨论。另外一个谬误也会导致相同的结果:人身攻击。

4、避免人身攻击

第四条能推动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礼貌讨论的规则,也是最基本的一条:应该像逃避瘟疫一样,尽量避免人身攻击。人身攻击的谬误显而易见又极其普遍。当有人为了反驳或诋毁一个论点而攻击论点的来源时,就会犯这一谬误。

如果琼给出了一个支持死刑的论点,你必须仔细分析琼的论点,而不是琼本身。琼是喝醉了还是清醒的,是残忍的还是善良的,神志是否正常,始终如一还是虚伪的,这都不重要。如果你发现琼去年反对死刑,但是现在她正在竞选州长并想严厉打击犯罪,因此,她支持死刑,这并没有改变琼的论点。如果你判定她出于政治考虑,任何立场都会接受,这也许能合理地说服你不要投票给她;但这不是反对其观点的原因。虽然琼自己很虚伪,但她的理由也许很充分。假设你发现琼是拿了别人的钱才提出这一论点的,因为她受雇于某个支持死刑的团体,这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论她是为了钱才这样说还是她本身就对此深信不疑,她的观点仍然相同(如果你发现琼不是因为拿了别人的钱才这样认为的,且她也没有改变对死刑的看法,这也不会突然让琼的观点变得更好:观点还是同样的观点,无论我们对琼了解多少)。

如果我给你一个为什么不应该酒后驾驶的理由,那么我的理由也许是个很好的理由,尽管我有很长的酒后驾驶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会准确地判定我是个肮脏的伪君子,但是我的理由也许仍然很强大,无论争辩者有多邪恶。“布鲁斯是个酒鬼和伪君子,所以他反对酒后驾驶的理由肯定不充分。” 这就是人身攻击的谬误。分析论点时,你必须对论点本身进行判断,而不是论点的来源。当然,批评他人的论点是完全合理的:当琼提出支持死刑的理由时,你可以不顾一切地攻击她的论点(你可以指出推理中的事实错误,提出论证中的前后不一致处,表明琼的一些关键论点与死刑问题无关)。攻击琼的论点是可行的,但是为了诋毁她的论点而攻击琼,那就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诉诸人身攻击的争论有时是合理和有用的。如果有人作证(不是争论),那么攻击作证的人就很重要,这不是谬误。如果乔证明他看见阿诺德从便利店跑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枪,那就务必要知道乔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有着长期的妄想症病史,严重的毒品依赖使得他极其不可靠,乔讨厌阿诺德是因为阿诺德抢了他的女朋友,乔被地方检察官收买而指证阿诺德(如果阿诺德指证乔,地方检察官就承诺撤销针对阿诺德的贩毒指控)。如果我考虑和伯尼・麦道夫一起投资,对你而言,告诉我麦道夫是个骗子,不是一个值得我托付资金的人,不仅合理而且具有相关性。如果胡安考虑和我一起进行长途的跨州自驾旅行,你就务必要告诉胡安,我有多次酒驾的历史且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卷入了七次交通事故。因此,这样所谓的人身攻击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当它们被用来针对论点时,它们就毫无关联而且是谬误了。

如果你试着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展开严肃认真的讨论,与稻草人谬误一样,人身攻击的谬误也极具破坏性。“你肯定是个法西斯分子”、“你肯定喜欢塔利班” 以及 “任何同意你观点的人都很愚蠢” 这些言论都不利于我们认真分析棘手的问题。

5、警惕折中的解决方案

第五条规则是避免 “折中的解决方案”。在处理严重分歧时,我们往往认为如果 “折中”,将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时一个妥协或 “中间道路” 的立场也许最好,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极端的立场也许才是对的。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妥协解决方案就是《密苏里妥协案》,该法案允许奴隶制可以在南方继续推行,在北方被禁,并要求北方人协助抓捕和遣返从南方逃出的所有奴隶。它是废奴派向蓄奴派妥协的结果,也使得这一严重道德罪行得以继续存在。废奴是一种极端的立场,但在这种情况下,极端的立场是唯一合理的立场。

质疑折中的解决方案还有第二个原因:中间立场通常很难找到。实际上,我们阐述的几乎所有立场都是 “温和的”。想想对死刑的分歧:在这一争议中何谓 “中间立场”?何谓 “中庸”?我们不应该走向将可恶的罪犯折磨致死的可怕极端;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走向彻底废除死刑的另一个极端。正确的做法是保留死刑,但让它尽可能没有痛苦。“我们不应以正义的名义杀人,那是极端残暴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废除针对严重罪行的死刑。合理的做法是废除死刑,但保留长期监禁。” 这是两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它们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前者说保留死刑是温和的,后者说废除死刑是温和的。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无论你赞成何种立场,稍加创意就很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提出温和的立场。尽管有人提出了妥协或温和的立场,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妥协的立场也许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仅凭它是温和的,就这样认为。真理不会永远只是折中之道。

6、寻找对立观点中积极的一面

最后一点,努力欣赏你反对的观点中最好的理由,公正地倾听一次,并承认你所抵制的立场中有不少真正的好点子和吸引人的特点。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对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深信不疑,不随时下的潮流和风尚而改变,这并没有什么错。它也并不意味着你永远认为某种观点在道德上是完全正确的(19 世纪那些支持奴隶制的人和 20 世纪提倡种族隔离的人,他们的观点不含一丝善意);就我们目前遇到的大多数价值观争议而言,双方的观点中至少还有一些积极的东西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你看不出对立的立场中有任何善意,或许你看到的只是稻草人谬误而不是真正的立场。

—End—

本文选编自《优雅的辩论:关于 15 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


via:


托马斯・索维尔:观念的冲突,是人类一切冲突之源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1930年6月30日出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托马斯・索维尔

关于政治观点的令人好奇的一件事是,为何同一批人在不同的议题上站在相反的立场上的情况十分常见。

议题本身彼此之间可能没有内在的联系。它们涉及的范围可以从军事开支到禁毒法律、货币政策,再到教育。然而,同样的面庞一次又一次在政治分界的两边相互对视。

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而不是偶然发生,不受控制而不是按部就班。

通过对双方观点更进一步地观察,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的推理源自根本不同的前提。这些不同的前提 —— 常常没有直接言明 —— 为个人或群体在大量不相关的议题上不断重复的对立提供了一致性。

这些人对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的观念。

▌观念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会不同

要是可以说我们应该完全搁置观念而只处理现实,那就太好了。但这种想法可能是所有观念中最乌托邦式的。现实非常复杂,并不能被任何头脑所理解。

观念好比地图,指引我们穿过令人迷惑的盘根错节的复杂现实。与地图一样,观念必须摒弃许多具体的特征,从而使我们能够专注于一些通向目标的关键道路。

观念是不可或缺的 —— 但又是危险的,准确地说,是我们把它们与现实相混淆了。一直被刻意忽略的东西,其对结果的影响可能并不能被忽略。它必须用证据检验。

观念(vision)一直被描述为一种 “先于分析的认知行为”。它是在我们建构起任何系统性的推理方式之前被我们所感觉或感受到的东西。这种推理方式可称为理论,它较少演绎出具体的结果,而更多的是需要用证据检验的假设。

观念就是我们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

比如,原始人可能把树叶飘动的原因理解为某种神灵在移动它们,他们也可能认为涨潮或者火山喷发有着类似的原因。

牛顿对世界运行方式的观念完全不同,而爱因斯坦的观念又是另外一种。

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卢梭与埃德蒙・柏克对人类因果关系问题的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

图片

▌观念可以解释现实,但它不等于现实

观念是建立理论的基础。最终的结构不仅取决于基础,也取决于理论框架是如何精心地、一致地建构起来的,以及它是如何得到无可动摇的事实恰当的支持的。

观念非常主观,但精心建构的理论含义清晰,而且事实能检验或衡量它们的客观有效性。世人在广岛认识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观念并不仅仅是爱因斯坦的观念。

在把观念转化成理论的过程中,逻辑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像经验证据是决定理论有效性所必不可少的那样。

**然而,若要初步窥探世界的运行方式,最初的观念就是至关重要的。**用帕累托的话来说就是:逻辑对证明是有用的,但对发现来说几乎从来都是没用的。

一个人产生了特定的印象,在这些印象的影响下,他陈述了一个可用实验检验的命题,但是他并不能说出这个命题是怎么来的或为什么产生,如果他试图这样做的话,他就是在欺骗自己……

所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过于简单化的 —— 尽管这个词通常被用来形容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观念。

未经处理的不断变化的现实的万花筒会以其复杂性击败人类的头脑,但会臣服于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区别各部分并从整体上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在社会观念和社会理论中最为重要,因为它们处理的是复杂现象,并且经常是无数人的潜意识互动。

▌ 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观念

无论我们建立的观念是什么,它都永远不会解释 “每一只麻雀的坠落”。特别是,社会观念一定会留下许多重要的没有解释的现象,或者只以特别的方式解释,或者利用来自不止一个观念的不一致的假定进行解释。

最纯粹的观念可能并不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理论的基础,更不用说是最有效的理论基础了。然而,单纯的观念比复杂的理论更能揭示出未能言明的前提。

若要理解观念的作用,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告诉我们的可能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更多。事实上,在看到类似的前提在威廉・葛德文不太复杂的模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之后,我们可能会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产生更多的理解。

同样地,潜藏在重农学派理论中的社会因果关系观念,本质上与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以更加复杂和难懂的方式详细阐述的观念非常相似。

本书(《观念的冲突》)所使用的术语 “观念”(vision),指的不是愿景,不是希望,不是预言,也不是道德律令,尽管它们可能最终都源于某种特定的观念。

在本书中,观念就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感知。它更像是一种直觉,或者一种 “本能的感觉”,而非一种逻辑练习或实证检验。

它们出现得更晚,并且由观念提供原料。如果因果关系按照我们的观念所设想的那样进行,那么,特定的结果就会出现,而理论就是由这些结果构成的。

证据是将不同理论区分开来的事实。事实 “本身不说话”,它们支持或反对相互竞争的理论。脱离了理论或观念的事实只是孤立的好奇心。

最终,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观念,观念甚至会更多,并且不止一种观念与某个特定事实相一致。

**图片
理论能够被事实所摧毁,然而其正确性永远不能被事实证明。

事实能迫使我们放弃某些理论,或者砥砺自己的思维,以便将不可调和者调和起来,但是,它们最终永远无法确证某一理论的真实性。

经验证明所能做的是揭示被纳入考量的相互竞争的理论中的哪一个与我们所知的事实更一致。

其他的理论可能会在未来出现,也许会与事实更一致,或者用更少、更清晰或更可控的假定解释那些事实 —— 或者一个新理论可能既能解释这个经验现象,也能解释另外的经验现象,而这些经验现象迄今为止是由不同的理论所解释的。

图片

本文选自托马斯・索维尔《观念的冲突》。


via:


观念相左,无须争辩

文 | 蒋光宇

老子《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庄子》中有个士成绮问道老子的故事。

士成绮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高尚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于是,他长途跋涉,登门拜访。当他看到老子其貌不扬,家里如同老鼠洞一般杂乱不堪,便很生气地说:“听说你是拥有大智慧的圣人,我走了几百里路来见你,没想到你竟然生活得像老鼠一样!” 老子听后看了他一眼,继续低头读自己的书,完全不理他。士成绮自觉没趣,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士成绮认识到自己说的话太过分了,便向老子道歉。老子平静地说:“什么圣人不圣人,这种名号,我早就像扔破鞋子一样把它扔掉了。如果我收获了大道,你骂我是牛、是马、是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啊。”

汉语成语 “呼牛呼马”,便出自士成绮问道老子的故事。意思是:别人辱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老子不屑于与认知不同的人争辩

孔子:“可与言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有天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远处走来一个身穿绿色衣服的人。来者问:“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吗?”“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告诉你。”“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子贡笑答:“四季。”“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子贡理直气壮:“四季!” 来者毫不示弱:“三季!” 他们争辩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走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请孔子评定。孔子没有立刻回答,观察一阵子之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者听后,大笑而去。

来者走了之后,子贡不解地问:“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 孔子答:“方才那个来者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就是争辩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即便争辩出了你输我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可以和他谈的话你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的话你却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而智慧的人,既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孔子不屑于与认知不同的人争辩。

《庄子》:“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庄子》里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意思是:对常年生活在井底里的青蛙,不可与它谈论大海的事情,因为它的眼界受到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完全无法体会。同样,对认知不同的人,不可与他争辩,因为他的眼界受到教养等条件的束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康德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这句话,应该是不要与认知不同的人争辩的正确心态。

END

统筹:思维与智慧杂志社编辑出版中心
编辑:小夏
审核:余从
校对:小维

文章来源 :《思维与智慧》原创版


via:


成年人社交潜规则:只筛选,不教育

作者 | 帆书・那涟

帆书君说: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伴侣甘心当咸鱼,不思进取,该不该改变他?

大家不约而同给出答案:不该!

生活中,有太多人总是喜欢苦口婆心地给别人讲道理、说利弊,希望对方能心领神会、虔诚悔改,但往往事与愿违。

说到底,除非人主动想要蜕变,不然任何外力都无法促使其改变。

有句话说的很对:“世上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才教得会。

经历半生才明白: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

01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总想改变别人

心理学上有个 “投射效应”,指的是:

人们总倾向认为别人的思维和习惯要和自己一致,如果不同,就想改造他人。

但人的三观和认知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想要改变自己尚且不易,何况是改变别人?

若执于一念,企图改造他人,无疑是自寻烦恼。

最近,朋友向我诉苦。

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负责人的他,年初招了位应届生小张。

本来他想找个有经验的人,但看小张名校毕业,在校表现不错,想着自己带一带,不出半年就可以上手。

可结果却啪啪打脸。

朋友希望小张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平时多学习积累,就建议他把房子租在公司附近,省下来的通勤时间可以利用起来。

可他却说:“我不缺时间,再说公司附近的房租也贵一些”。

朋友一听,虽然不悦,但也能理解,毕竟刚毕业,确实缺钱。

后来,朋友发现小张总是干一些打字复印的杂活,就提醒他多研究业内优秀案例,便于学习。

对方却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刚入职,没啥工作经验,这些以后再干也不迟。”

再后来,朋友带他一起见客户,事先吩咐他收集客户资料。

可临到出发了他都没搞定,还振振有词:“网上查了没查到,等下当面问客户不就成了?”

朋友满怀信心想要培养小张,可他总是听不进劝告,固执己见。

半年过去了,小张的能力未见进步,朋友却被折腾得痛苦万分,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

《人间值得》中写道:

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一个人,那样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让自己处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我们常常以 “为你好” 的念头去纠正身边人,不仅徒劳无功,反而让自己陷入失望和痛苦:

孩子总是拖拉,你耐心指正,结果 ta 毫无改进,自己却折腾得心力交瘁;

伴侣熬夜成瘾,你好意督促,结果老公不仅不知悔改,还埋怨你横加干涉;

父母喜欢吃剩菜,不管怎么规劝,他们总是充耳不闻,还数落你不知节俭。

很认可一句话:我们发自己的光就好,别强行给他人点灯。

一意孤行,想将对方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生活只会冲突不断,满目疮痍。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强行改变别人。

02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两人携手走过五十多年,感情羡煞旁人。

但其实,两人的生活习惯有诸多不同:

廖翠凤做事井井有条,林语堂却不喜束缚,洒脱任性。

廖翠凤每次出门前都会精心打扮,林语堂却厌烦这些繁文缛节。

吃饭时,廖翠凤总拣切得周正的鸡胸、鸡腿吃,而林语堂专挑翅膀儿、脖子吃。

有段时间,林语堂痴迷于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

有次他在国外出差时,用所有的盘缠换回一个打印机模型。

廖翠凤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他太任性,不顾家庭责任,随意花钱。

但林语堂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还得意地说:“我会写文章,花的钱会赚回来”。

时隔数十年,林语堂已出版了多本畅销书,收入不菲。

他重启打字机梦想,制作出一分钟可打 50 个字的 “明快打字机”,但却花光积蓄、负债累累。

廖翠凤终于明白,想要改变林语堂实在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接纳现实,继续过日子。

此后,她不再提及此事,也不再干涉林语堂的生活。

林语堂在床上吸烟,她非但不发脾气,反而会细心提醒:“你的牙齿熏黑了,要勤刷牙。”

就这样,两个人宽容以待、相互扶持,携手走完一生。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思维不同、观念相左的人:

也许是有坏毛病的家人、也许是观点不一致的朋友、也许是性格和办事风格截然不同的工作伙伴…

改变别人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困难;改变自己看似很痛苦,实则更简单。

就像作家黄桐说的:

“费力去改变别人,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

自己变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和习惯也会跟着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截然不同。

改变,往往就会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03 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

苏轼和谢景温曾是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古道今,吟诗作赋。

一次,他们一起到郊外散步,两人相谈甚欢。

这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黑影,打断了两人的谈话,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受伤的小百灵鸟。

苏轼发现小鸟腿部有伤,欲捧起来为其治疗。

可谢景温抬腿就把小鸟踩死了,还一脸不屑地说:“兄长何必为了一只扫我们兴致的鸟浪费心力!”

苏轼内心五味杂陈,一言不发,全然没了郊游的兴趣。

而谢景温继续侃侃而谈,兴致盎然,完全忘却了刚才发生的事。

这次后,苏轼便不再与谢景温相交了。

有朋友不解,苏轼答道:“一个轻践生命,欺凌弱小的人,将来必定损人利己,不可深交。”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见三观不同、磁场各异的人。

与其费力改变,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

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人曾问比尔・盖茨,“你们是怎么培养出这些优秀人才的?”

比尔・盖茨回答:

我们没有培养,人是由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筛选。

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每个人的发展时区和接受的考验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

志同道合,实属偶然;三观不同,才是常态。

你工作上精益求精,别人却敷衍塞责;

你喜欢广交朋友,别人却嗤之以鼻;

你希望质量为先,打造良好口碑,合作伙伴却认为利润第一,要降低生产成本。

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改造他人的欲望,别把自己的手,在别人的生活里伸得太长。

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图片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

“你不要有试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你的光和你的热。

我觉得苹果好吃,有一堆理由;你觉得香蕉好吃,也有道理。

没关系,我们谁也不用说服谁,互不打扰,各自独立。

改变别人是一种内耗,改变自己则是一种成长

余生,愿你放下改变别人的执念,自我成全,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作者 | 那涟,一个喜欢用文字丈量生活的法律人。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音乐 | 沉醉于风中


via:


为什么说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

一念开明

稻盛和夫说:“成年人之间只能筛选,不能教育,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想法和欲望,因为人永远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收起自己改造别人的想法和执著。无论朋友、伴侣、合伙人皆是如此。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

《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通常有两类人,喜欢固执己见,纠正别人。

第一种:认知水平低的人

喜欢纠正别人是一种修养不够、认知水平低的表现。认知越低的人,说话越绝对,认知越高的人,兼听则明。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去克制纠正别人的冲动,因为自己说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第二种:自我认识不足,自以为是的人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

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

那人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说:“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认识自己这件事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人只能做容易的事,于是就选择做一个没有自知之明,又喜欢给别人提意见的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果自己都不明智,又有什么水平给别人提意见呢,可现实往往很讽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不喜欢和别人争辩,越不喜欢给别人提意见,越是没有水平的人,越是喜欢勉强别人,越是喜欢给别人提意见。

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成本将是不可想象的巨大,而且有可能事与愿违。俗话说能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 有些事,不管你怎么说,也说不明白,怎么争,也争不出对错,无端耗费大量的资源。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乃至身边人的影响,期间还经历无数的是是非非,直接导致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思考方式也不相同,成年之后三观、认知基本固化,更是坚信自己做出的是最正确的选择。纠正别人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非有大毅力之人不可实现。与其苦闷纠结,不断消耗自己,不如及时地闭口不言,不管好事坏事,一笑而过。

没有谁喜欢过别人设定好的生活,无论那是直路或是弯路,我们都有权走自己选择的路,别人也是一样,不能按我们喜欢的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别以为事实与逻辑是天下无敌的,它们往往赢不了情绪,只要对方认定你是错的,说破天也没用。也不要试图说服一个愚蠢的人,蠢了那么多年都没改变,期间不知多少人想拉他一把,还是这样,已经丧失挽救的希望了。如果强行纠正别人,往往是两败俱伤,如果再因此得罪小人,时不时的给你挖个坑,何必呢。

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光和发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没有人愿意被说服,特别是成年人。当然可能有人有成功说服的经验,但是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所谓被别人教育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即使没有你最终也能学明白的人,你只是个引子,成年人真的是教不了的。

成年人都是如此的“固执己见”,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如果深究起来,也没有绝对对错,只是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想法并不相同。网上流行一句话:“听过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今生”。 因为听过的道理永远是别人的,没有实践过,就不会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这世上本就没有任何一个道理可以让人醍醐灌顶,真正让人醍醐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而这个道理,只是火药库内划燃的一根火柴。

所以老鼠从来不会认为自己吃的东西是偷来的,苍蝇也不会认为自己浑身都是病菌,蚊子也不会认为自己多么招人烦,你不信佛,庙里也不缺上香的人。

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排序,他们很确定对自己来说什么更重要,是钱重要,还是人重要,所以,试图改变他们的价值排序,便只能是徒劳无功。

如果你是智者,别人有问题自然会来向你请教,这个时候,你给出的建议才有价值。如果你不是智者,你纠正别人,提出的意见,通常也没有什么价值,别人也多半不会听。

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

人,总是以最不喜欢的方式成熟。任何人的劝阻,都不会让你大彻大悟,真正能让你如梦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经历、吃亏、后悔、还有伤害!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

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

吃亏和吃饭一样,吃多了自然会成长

故而,成年人之间的交往,不能说服、不能教育,那就只能筛选,筛选出成色好的,在芸芸众生当中找到跟自己合拍的那么几个人,成为你的伴侣、合伙人或者朋友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使他们有错,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你也没有义务,苦口婆心的去教育他,帮助他进步,就直接筛下去,就完了。克制教育欲望,也不必等他成长

……

img


via:

  • 9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