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精神内耗,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内心的戏太多了

精神内耗,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原创 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图片

我们可以左手握拳,右手包裹左手,来模拟一个大脑结构。上面右手的手掌就代表大脑皮层,它管的是逻辑、认知、理性这样一些东西,而左手的拳头代表情绪的控制系统,比如说脑干边缘系统海马回等等这样一些的东西。

图片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 “吴说百道”,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一个好的人生的状态或者是一个健康的人格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用刚才的模型来回答,就是过上两个都充分运作或者是都饱满的人生。

言外之意就是,这样理想的人格状态,应该有丰富的情绪,同时也有很强的理性思维或者是理性的能力等。

但是很遗憾,很多人没办法好好工作、见不到自己所爱的人都可能产生抑郁。

继续用刚才这个模型来说。抑郁状态的人,掌管情绪这个部分是活跃的,但是他的大脑皮层这个部分受到抑制。

如果这样的人做心理治疗的话,我们要对他做的事情就是激活他大脑皮层的功能,跟相应的情绪有关的认知部分。

图片

那么,抑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抑郁是两重状态的叠加。

首先,我们已经处在一种糟糕的感受中,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们,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

这样一说,大家就都知道,抑郁指向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下面的内容中会反复提到刚才已经说过的这个公式。

再重复一遍就是人类有这样三种情绪:焦虑、抑郁、恐惧。抑郁,是有一个关于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情的认知,恐惧是现在,而焦虑是未来。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如何察觉自己是否抑郁。

具体的操作就是你假设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来从外面看一看你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中间。

如果处在以下任意一种状态中,你就与 “抑郁” 是有关系的。

第一种就是抑郁的情绪,我心情有点不好,抑郁了。但如果是一次性的心情不好,比如说在路上看到有人吐了一口脏东西在地上,我们除了感到愤怒之外,也有一点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间感到有点难过,这个是不算的。

所以关于抑郁情绪,我们是有一个时间标准的,就是你长时间地待在抑郁的情绪状态中,超过两周,那我们就说你是处在抑郁情绪中间。

第二种使用的方式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抑郁位态,这个跟抑郁症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甚至跟抑郁情绪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那这个状态是精神分析的现代客体关系理论的奠基人克莱因发明的。这算是她对我们人类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所做的伟大的贡献之一。

她把一个人的人格状态分成两种状态。强调一下,这个人格状态不是情绪状态,是精神状态。

一种就是所谓的偏执分裂类型,简称 PS,就是分裂和偏执两个词的组合的首字母的缩写。

它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你全错,我都对,我完全都是好的,你完全是坏的。反过来也是:我完全都是坏的,你完全都是好的。

这有一点像两个敌对国家打仗的时候,我是受害者,而你是施害者,就是你完全坏或完全好,跟这个状态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偏执分裂。

很显然,这种偏执分裂是一种糟糕的状态,是一种病理性的状态。而另外一种比较整合的健康的状态,克莱因就选择了抑郁这个词,就是抑郁状态。

所谓一个人的人格的成长,就是要让自己更短时间的或者是更快速地离开偏执状态,然后进入到抑郁状态。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抑郁状态” 在克莱因的这个体系里面,它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比较健康的状态。

在这里延伸对比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在克莱因的体系里,“抑郁状态” 与 PS 分别可以对应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状态。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比较好的人格,就是那种所谓的儒者,就比较接近于克莱因体系里的 “抑郁位态”。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他优雅内敛,然后是永远都可能没有情绪激动、歇斯底里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有一点点像克莱因所说的抑郁位态的那种状态。

但是,西方的智者,和儒者的状态就不太一样。

西方的智者是好像很多人都是非常犀利,非常有活力,很外向的这样一种人,可以说是比较狂放的这种人。那么这种状态就比较倾向于偏执分裂位,但不是那种病理性的,而是靠近那种。

西方的就是这样比较健康的人格,可能是比较靠近 PS 这种状态。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在克莱因体系种,“抑郁” 是一个相对状态,与我们通常说的 “抑郁” 情绪以及抑郁症并不一样。

还有一种抑郁的使用的状态,就是抑郁症。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这是精神科医生给人戴帽子用的。

刚才说的我们还是总结一下,就是抑郁有三种用法。

一种就是抑郁情绪,就是我现在心情不好;第二种就是克莱因所说的一种人格高度整合的状态;第三种就是精神科的诊断抑郁症。

图片

我们今天只说前两种,完全不涉及后面抑郁症的诊断。

你有以下的任何一个表现,我们只能够说你抑郁了,你情绪不好。而我们没有资格说或者说不够标准说你现在得了抑郁症。

第一条就是你作为旁观者的,你感觉到了自己心情不好。

弗洛伊德对这个有非常充分的描述,就是抑郁和哀伤之间的区别。

●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抑郁呢?

就是在我们遇到重大事件,遇到亲人丧失的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充分哀悼了,那么我们就不会抑郁。

这个是有差别的。就是根据刚才我说的这一点,大家就已经清楚知道,哀伤是一种正常的过程。

亲人去世,所爱的人离开了我们,当然是应该有情绪反应的,这个情绪反应被弗洛伊德命名为哀伤,这是正常的反应。

如果这个哀伤不充分,我一直都在体会弗洛伊德说的 “哀伤不充分”,到底说的是什么?

这个说法过分的书面语,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能够很好地理解他的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的意思的那个解释,就是不死心。

比如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亲人去世了,我非常爱他,所以我没办法死心,就是我总觉得他没死,他还活着,所以我让我的认知在他到底死还是没死之间徘徊,那这样子他去世这个事情就没有完全被了断。

那么我们现在也就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家里有人去世之后,我们要做仪式的原因,就是邀请一些朋友来喝喝酒来念一念悼词等所有这些事情实际上都是在向我确认,这件糟糕的事情真的已经发生了。

大家还记得刚才那个公式吗?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在我这样死了心确认了之后,我有哀伤而不会进入病理性的抑郁。

那其实这样的状况就是不仅仅是在亲人离世这样的可能比较重大的事情上面,在平时生活中的,比如,我们的情感问题,就是可能已经分开了,但是其中有一方不相信或是不去承认,不去接受它,是否也是没有去完全地充分地去哀悼?

不仅仅是亲人去世,亲人去世是一个极端的情况,失恋也算,还有一点就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的事情。

就是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已经来临,明天即将来到。这都是会让人觉得哀伤的事情。但是我们如果否认过昨天已经成了过去,我们还留在过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没有亲人去世或者失恋这种重大的情况下,我们仅仅会因为时光的流逝,也让自己处在病理性的抑郁中间。把我们对抑郁的理解不仅放在了重大创伤性事件上面,而且放在了日常生活中间。

●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有一点抑郁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文章古诗词都是在怀旧。这个我也提前跟大家说一说。比如说 “抽刀断水水更流”、“昨日之日不可留” 等都是在哀伤,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那么这些文字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其实你在一本正经地告诉自己已经过去了的时候,就是你还在强调已经过去了,就表示还没过去,在你心里还在纠缠。

● 什么情况下是真正过去了?

就是你敢关注现在,关注未来。或者是换一种更加简洁的表达,就是你能够清晰地活在当下的时候,过去的就真的过去了。这就不是抑郁。

图片

另外,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中,只要是抑郁,就都跟自恋有关。大家同样记住下面这个简洁的公式或者是一个思考的路线。

我们先说自恋,自恋就是夸大的自我,自体比较合适一点。

例如我认为我很牛,是这个世界上那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全世界都在关注我。

我需要用这种把自己吹起来的方式,能让自己不抑郁。

就是好像我可以应对很多事情,好像大家都很爱我,好像我这是世界的中心,然后用这种有点自欺的方式,让自己能够好好地活着。

这个如果没有遇到重大事件的话,这样活一辈子也可以。但是有的人就是可能会有点倒霉,就遇到了一件靠吹牛也没有办法过去的坎。

这个时候这样吹起来的这个巨大的泡泡就被刺破了就瘪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抑郁的状态。

所以我们还是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抑郁来自于夸大的自体的破碎。就是搞不定了。

那么如果我不把自己吹得太厉害,那就不会破碎,就是该干嘛干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来,抑郁跟它相反的情绪是一体两面,或者说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儿。

意思就是我实行夸大我很厉害的时候,本质上我处在一个跟抑郁相反的状态,就是躁狂。

躁狂的时候,我的抑郁是在背后,躁狂在前面,所以你看到的是一个躁狂的我,它掩盖了后面抑郁的我。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我搞不定一个坎,就会使这个事情翻转,抑郁就到了前面,然后躁狂就到了后面。

那跟这个同样有关系的,还有关于谦虚骄傲诸如此类的。

当一个人过度谦虚的时候,有可能他是在掩盖他的自大,当一个人过度自大的时候,他是在掩盖他的自卑,这样就可以把事情都说得很清楚了。

当然我们在说自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说自恋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健康的自恋。一种是病理性的自恋。我们主要说的是病理性的自恋,它们分别也都是有定义的。

**健康的自恋就是你吹过的牛都实现了,这就叫健康的自恋。**专业的说法叫做不需要你通过你的自我功能的运作可以满足他,这个就叫健康的。

你随便吹多大的牛,你直到最后实现了,我们都说你是健康的自恋。就像有人说雷军、马斯克这样的人,他们吹的牛基本上都是实现了的。我们就说他们是健康的自恋。

病理性的自恋,就跟这个相反,其实你吹了牛,不能实现你自己的基本的需要。

比如说对金钱,对荣誉的需要都不能够被你的能力所满足的话,那么你就是吹牛,你就是病理性的自恋,这是需要被处理的。

还有一个对刚才我们所说的抑郁情绪的解释就是,它可能是一种的自我惩罚。

意思就是我这个人不配快乐,我只配每天都过着抑郁的不开心的生活。这个后面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又要再重复一下曾老师的千古名言,这有点吹牛了,我等着今天晚上抑郁去。

这个名言叫做万病源于未分化。

图片

未分化就是我在和我的养育者的关系中间,我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我跟他们还有很多的重叠。我不是一个完整的我,这就叫未分化。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用未分化三个字来解释。

那当然被分化三个字,你把它解释为充分成长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看看抑郁是怎么个没有分化的状态。

它的意思就是我如果变得开心的话,我就相对于我的原始养育者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且我开心的时候就把他抛弃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有些人只能够共患难,不能够共富贵的原因。

富贵是我是我,你是你,两人相忘于江湖。这个时候我会觉得你抛弃我,或者是你觉得你抛弃了他。但是如果我们两个人都一起打仗,一起有共同的敌人的话,我们就可以团结在一起。

在我们的临床中真的是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

就是孩子如果一高兴的话,父母亲就会觉得被抛弃。所以这样孩子长大之后他永远不敢让自己快乐,因为他一快乐的话就有道德上的内疚感,感觉把爸爸妈妈抛弃了,甚至在潜意识幻想层面会有谋杀父母的感觉。所以他们不敢快乐。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间,某一个人的快乐,实际上是罪恶。


via: 精神内耗,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 年 07 月 07 日 12:02 湖北

https://mp.weixin.qq.com/s/Z5W12lssD1JjPnoc4vdGsw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太着急

原创 逍遥子

图片

放缓脚步,生活才有深度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太着急

作家余华曾说:“精神内耗,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内心的戏太多了。”

人生充满着变数,我们总在不断竞争和奔波,永不停息地忙碌着。

其实,日子并没有这么难,生活的压力,恰恰是源于自己。

一个人太过急切,往往事与愿违,从而消耗自己,

学会放缓脚步,放松心态,踏实而从容,生活才有深度。【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1 人生太着急,是场内耗

一个人的生活,是随自己的节奏而动。

生活繁华,而节奏加快,事物更新,欲望便生长。

迫切想要达到自己的高目标,便快步行走,欲速则不达,而难以抵达终点。

屈原是我们深知的一位爱国诗人,可他最终的归宿不禁令人哀叹

当时楚国正处于危急时刻,军队屡战屡败,君主昏庸,国力衰落。

屈原虽出生世家,可自小在民间长大,深谙民间疾苦。

于是,他立马参与国家的变革,迫切想让楚国走出泥潭。

他的心急令他乱了阵脚,使得变法并未得到认可,还被免去官职。

在失落与失望之际,他又一次地提出改革建议,急切想让楚国死而复生。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他越发焦躁,心烦意乱。

最终,国未能救,他也抑郁而终。

王阳明曾说: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很多时候,人费尽心力,却求之不得,内心满是愤懑与失望。

反复以往,日日焦虑不安、精神内耗,感叹生活之痛,痛斥命运不公。

殊不知,一味的求快,如同拔苗助长,既难达到成效,又伤及了自身。

其实,人的压力大部分来源于自己,因果循环,咎由自取。

太过焦急,是一场内耗。

精神空虚,内心失落,忘却了自己的真正心声,也忽视了生活的美好。

你可以努力,但千万不要着急。

凡事不必太用力,心静而安,想开点,看开点,人生总有一条路通向明朗。

图片

2 一味的心急,诸事不顺

《道德经》中告诉我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一个人想要踮起脚尖站在更高处,反而站不稳;想要大跨步向前进时,反而走不远。

俗世间,事物自有规律,智者顺应规则,随世人变化

做人做事,需一步一印记。

僧格林沁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在战场屡屡失误,最后惨遭斩杀,正是因为他急于作战,轻敌冒动。

当时,清军和捻军作战辗转到了河南。

捻军没有选择与之硬碰硬,而是在驻扎军地,修筑沟垒。

可僧格林沁带领的清军没有丝毫休整,也不固守待援。

在毫无准备之下,他兵分三路火急火燎地发动进攻,结果遭到捻军从侧方偷袭,损失惨重。

而此前,朝廷曾多次告诫僧格林沁不要太过心急,而忙于追击。

可他仍旧贸然行动,想一击攻破捻军.

没想到捻军诱敌深入,回马一枪,将僧格林沁的三千先锋军权利歼灭。

《弟子规》有言:“事勿忙,忙多错。”

事要成,需先谋。

一件事的成功,离不开万事具备。

贪图一时之快,就会思虑不周,看不清局势,辩不明真相。

遇事最忌急于求成,一旦心急,心粗气浮,便乱了分寸,酿成大祸。

能够沉着镇定,不慌不忙,缓缓执行,则事事妥当。

稳住自身,先思后行。

凡事应先多思考,眼光放远,耳听八方,在时间中打磨,终能柳暗花明。

图片

3 凡事慢慢来,厚积薄发

王阳明曾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想要种树,需滋养根部;想要成才,需锤炼自我。

诚如山峰并不是一步就能登顶,抵达大海尽头的天际,也需乘风破浪。

一步登天是幻想,循序渐进才是人生常态。

年轻时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又慢又笨。

一篇文章十遍百遍之后,依旧没能背下来。

就连闯入他家的小偷都不禁扬言道:“就你这个脑子,还是不要读书了。”

而曾国藩自知自己并非是聪明人,明白读书做事不求捷径,需循序渐进,扎实稳妥。

一句话读懂了,才接着往下读;一本书读完了,才拿出下一本;每日任务完成了,才去睡觉。

而他的仕途之路,从秀才、举人、进士,步步紧实,从未有投机取巧。

日积月累之下,结出成熟的见解和远大的见识。

这使他一生出将入相,人生璀璨,功成名就。

诚如曾国藩所说的:“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沉稳,是一种态度;沉淀,是一种格局。

三年树一品,十年磨一剑,成人成才需要耗费精力与时日。

人活一世,多积累多沉淀,才能厚积薄发。

若是越想要有所成就,越是急不得。

好比饮茶,大口猛灌虽能解渴,却会错过了它的醇厚芬芳。

做人做事,且慢一拍,慢而有为,才是人生的真谛。

找回自己的节奏,行自己的路,越自己的山,经营好当下,才能过得安逸。

毕淑敏曾写过一句话:“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

太阳缓缓而升,花儿随时节而开,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节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无需与他人比较,只管走自己的路,绽放自己的花。

享受慢节奏,在不浮不躁,不疾不徐中,让心静下来,让生活得以自在、欢快。

愿你我都能在漫长岁月中,细水长流,缓缓行走,保持一颗平常心,去过更加舒适而美好的人生。


via: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太着急 作者:逍遥子 老子道德经 2024 年 04 月 08 日 06:00 山西

https://mp.weixin.qq.com/s/HVJh-U0MEfWa9CRKR6ZRzw


内耗越来越严重的 3 个特征,有一个,人就废了

原创 富叔

作者:林子玄

我们是内耗的缔造者,但同时我们更是内耗的终结者。

真正击垮你的,是你的 “精神内耗”。

不懂得 “反内耗” 的人有什么表现呢?

来看看下列行为模式你是否觉得熟悉:

别人表情一有异常,就一直琢磨是不是自己说错了话;上班就想放假,放假还是得不到放松,什么都没做,就是很疲惫;所有计划都停留书面上,一边拖延,一边焦虑 ……

这种慢性精神痛苦的状态,就是一种 “精神内耗”。

内耗就像心里住着两个小人,不停在争吵打架,耗费你的身心资源,面对生活无力应对。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是觉得很疲惫。

图片

01 以下 3 个内耗特征你都有吗?

1、无休止纠结怀疑

上周刷到一部获奖短片,叫《星期六》。

周六早晨,片中男子正在精心列出今日打卡清单: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扔垃圾,打电话给老妈……

列好后,他没有开始行动,坐着沉思起来,想着要不先洗澡,顺便再把浴室洗了,再去洗衣店,然后按清单顺序做其他。

又想了想,去洗衣店路上可以顺便扔垃圾,一次解决,再按清单做其他事。

不过衣服洗完还要去拿,这样可能就没时间打电话了,因为妈妈实在太能说了,我的计划就会被打乱……

就这样,屋内的他还在苦想最佳方案,屋外已经漆黑一片,而清单上的事情,没有完成一件。

剧情可以说非常写实。片中的男主因为纠结浪费掉一整天光阴,揭露出他十分典型的内耗人格。

这让我想起最近找我倾诉的表妹,说她有一个升值加薪的机会,很想争取。

老板曾经公开褒奖过她,但听到一些否定的声音后,她就开始退缩了。

担心自己不够格,更怕被拒绝,导致焦虑失眠好几天。

容易纠结、怀疑的人,性格多是自卑、敏感,别人一句否定,就放大自己的不足,对于还没做的事物总是过度思考。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话:“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2、自我内卷,总向自己发起战争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原本为人稳重,干活有劲,鲁家对她十分看重。

后来被迫改嫁,生下儿子不久,丈夫去世,儿子又紧接被狼吃掉。

接二连三的厄运,让祥林嫂也变了一个人,再次回到鲁家干活的她,没有了力气,脸上也如死尸一般。

逢人就讲自己的不幸,开始乡亲们都围过来当八卦听,听多了就逐渐厌烦,只有她不肯罢休。

假使她能停止这种抱怨式的自我攻击,不再撕扯自己,把精力转移到工作中,想必她最后也不至于被鲁家驱赶,饿死街头。

内耗的情绪,压死了她精神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身边还有一类求完美、低自尊的人,他们事事都想尽善尽美。

一旦做得不理想,就开始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本质是缺乏对自我的同情心,不愿体谅自己。

《反内耗》中提到:“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3、常常反刍过去,忧虑未来

邻人问农夫:“你种麦子了吗?”

农夫叹气:“我担心天不下雨。”

邻人又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继续叹气:“也没有,我担心棉花生虫。”

邻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回答:“什么也没种,我必须万无一失。”

对话中的农夫什么也种,忧虑却已经消耗掉他大部分能量,到头来颗粒无收。

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 “农夫”。

想要练瑜伽,担心会扭伤,算了。

想要去爬山,担心山太高,算了。

想要做副业,担心学不会,算了。

还记得《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吗?

那个杞国人无故担心起天会不会塌、地会不会陷,害怕无处可躲,开始吃不下睡不着,每日郁郁寡欢,直到被友人开导,才放下了心里的 “千斤重”。

看似离谱的寓言故事,现实里每天都有人换着形式在上演。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图片

02 内耗是怎么产生的?

深究最底层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偏向于用右脑思考

我们知道人类左右脑分工不同,倾向左脑思考的人,注重事实。

而倾向右脑思考的人,思维发散,天马行空。

就比如说一个人工作失误被老板批评。倾向左脑思考的人,会更关注已经发生的事,针对老板说的话,在工作上一一找出关问题,纠正错误。

而倾向右脑思考的人,容易想到更多可能性,会不断回想老板批评的表情,过后开始胡思乱想,老板是不是针对我?接下来是不是要开除我?

想得多,耗能就多,最重要不一定做得多,此时内耗就来了。

2、威胁识别引起的恐惧

问大家一个简单问题,如果让你去扔垃圾,你会不会感到恐惧?

相信大家都不会,对吧。

毕竟扔垃圾这事十分简单,每天都做。

但如果让你做一件你没尝试过的事,你不知道怎么做,而且还生怕做不好,这时你就难免会恐惧。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工具叫延伸记忆,就是说我们做事获得的经验,大脑会记在延伸记忆里,遇到类似的事就调用应对恐惧感。

而内耗的人,因为延伸记忆相对薄弱,难以对抗恐惧感,做过的事下次还是会恐惧,此时就会出现拖延或者逃避。

图片

03 如何科学有效 “反内耗”?

1、聚集注意力

内耗的人都是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把注意力聚焦。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两个概念,影响圈关注圈

关注圈是我们日常关注的事,比如天气、健康。

影响圈则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

就拿我表妹来说,她想升职加薪,就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在影响圈。

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列出自己可以改变的点,以及不能改变的点。

然后把精力投入在可以改变的点上,也就是影响圈,比如找领导谈谈、提升业绩、多帮助同事等。

然后不再去关注那些不能改变的点,你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

2、提高行动力

马上行动是降低内耗的有效方法,用以下两个步骤就能简单实现。

启动越简单越好:开始做事可以控制在 2 分钟以内,简单起来就不容易恐惧,慢慢超额完成就会产生满足感,强化延伸记忆。

学会犒劳自己:比如看书,看完一本,就奖励自己一份礼物,以此激励自己。

3、右脑训练术

前面我们提到,内耗的人倾向右脑思考。

那么我们可以锻炼右脑,提升右脑思维掌控力,引导它积极思考,这样就能轻松摆脱内耗。

训练方式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脑电波放松练习:日常可以放松心情听听音乐,冥想深呼吸,帮助我们增强记忆,促进高效思考。

观察训练:比如看到茶杯,闭上眼睛,在大脑勾勒茶杯的形象,或者在街上快速记忆车牌号码。以此增强右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快速解决问题。

图片

04 最后,分享去年一则很火的视频,叫《先干了再说》。

镜头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都陷入窘迫。

失业的小伙子,担心的是:“疫情前辞职了,还能找到工作吗?”

餐饮店老板,忧虑的是:“三个月没进账,店还能开下去吗?”

但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停留短暂的纠结和困惑后,他们纷纷开始行动。

小伙子在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去做了一名网约车司机,餐饮店老板带着所有员工,卖起了平价蔬菜。

最后他们都熬过了自己认为最难的那一关。

我们是内耗的缔造者,但同时我们更是内耗的终结者。

全球知名导师奥南朵一直在践行一句话:“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如果不成功,我就接受结果。”

杨绛也曾奉劝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via: 内耗越来越严重的 3 个特征,有一个,人就废了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4 年 07 月 30 日 06:30 江西

https://mp.weixin.qq.com/s/4VrTLDUme735Nhu21wxGyw


停止内耗的最好方式:2 个字 —— 允许

原创 本心 涂磊

图片

涂磊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涂磊,话语依旧犀利,却声声暖人,观点依旧深刻,却深入浅出。寂静的深夜,让我们彼此走入对方的内心深处,在涂磊低沉的声线中,一起寻找幸福的方向!出发!

世事无常,人心难测。

付出,并非总能换来回报与尊重。

信任,并非总能换来忠诚与坦诚。

甚至那些毫无交集的人,也会以无端的猜测和轻率的评价,让你体会到什么叫人言可畏。

然而人生就是如此,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困苦与快乐并存。

只有接纳了种种的意难平、求不得、放不下,才能找到真正强大的自己。

01 不再跟自己较劲

人生,恰似一条蜿蜒的河流。

时而波澜不惊,时而却狂风骤起。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烂人烂事。

它们就像河中的暗礁,悄无声息地出现,成为我们前行的考验。

面对这些,我们不禁会反复自问:

为什么 Ta 是这样的人?

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

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

图片

这样的时刻,我们仿佛置身迷雾当中,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暗中操纵。

当遭遇到生活的打击、人际的背刺或环境的复杂,我们会本能的抗拒和不接受,种种的失落和痛苦更是如潮水般涌来。

我们往往以为,是这些事件本身让我们陷入情绪的泥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人最怕的,是不停地反刍痛苦。

越是对抗现实,内心的挣扎便越是激烈。

越是想要阻止不如意的发生,便越是深陷于焦虑与苦痛的泥沼当中。

然而,正是因为执着于 “不该有这样的人” 或 “不该有这样的事”,以至于让我们难以接受现实。

正是对事实的抗拒如此强烈,以至于让我们入了地狱。

到最后,让我们煎熬的,不是外界的人与事,而是我们对它们的过度抗拒和过分反应。

倘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一片苦海,永无止境。

图片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指出:

“你现在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你生来就不幸。”

经历越多,我们越会明白:

痛苦的本质,往往是自己的选择。

人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旅程,既有坦途,也有崎岖,既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生活的起伏,就会被命运的未知所无情支配。

遇到烂人,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的不公。

遇到烂事,就一蹶不振,丧失前行的勇气。

图片

但正如莫言在《晚熟的人》中所写: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

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

真正的智者深知,一切发生,皆有其价值。

生命就是一场体验。

每一段经历,无论喜悲,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有些成长,要靠经历才能实现。

有些得失,要靠时间才能看清。

与其抱怨不休,不如放下种种不甘。

与其纠结对抗,不如允许一切发生。

02 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深刻指出: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印度的一个村落里,有一位智者决定建造一座庙堂。

然而,他的计划却遭到了村民的不理解和强烈反对。

他们嘲笑智者的想法,并朝他扔石头,试图以此阻止他的计划。

面对村民们的反对和嘲笑,智者并没有因此愤怒或沮丧。

相反,他只是默默捡起村民们扔来的石头,将它们一一堆砌起来,最终建成了他心中的庙堂。

图片

真实的人生,永远是泥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

有时候,所发生事情的好坏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你的想法和做法。

面对困境和挑战,你可以选择被打倒,也可以选择努力站得更高。

《反脆弱》一书中,提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一种人,是达摩克利斯。

他们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利剑下方,时刻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他们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仿佛那把利剑随时都会落下,将他们推向毁灭的深渊。

另一种人,是九头蛇。

他们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韧性和恢复力。

每当失去一个 “头”,即遭遇一次挫折或失败,他们就会重新长出两个更强大的 “头”。

不仅没有被困难击垮,反而通过不断的挑战和适应,变得更为强大和坚韧。

图片

尼采说:“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强大。”

真正强大的人,他的坚韧是刻在骨子里的。

不是顺境才强大,而是在逆境中依然能修炼自我,砥砺前行。

不是任由环境左右,而是始终坚信,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挫折、困难、风险,就像不速之客,冷不丁地闯入我们的生活。

然而,正是它们的存在,成了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的抗压能力更高,内心更为坚韧。

当你被生活推进泥坑,被灰土掩埋,不妨抬起头,抖一抖身上的尘土,将它们踩在脚下。

也许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试图阻挡你的力量,终将成为你走向更高处的垫脚石。

图片

历经世事后我们终会发现,停止情绪内耗的最好方式,其实只有两个字。

那就是:允许

允许失败与挫折,允许愚蠢与丑恶,允许人间不完美,允许命运有波折。

笑过痛过,皆为经过;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

与其反复内耗、伤害自己,不如允许一切发生。

与其沉浸痛苦、一蹶不振,不如努力让每段经历成为强大自我的养分。

图片

当然,允许并非妥协,也并非放弃。

而是不再与执念较劲,清醒、笃定地走接下来的路。

去分辨什么是可以努力改变的,什么是注定无法更改的。

对于无法改变的,我们坦然接受,不再为此而纠结、沮丧,也不再耗费心力进行无意义的内耗。

对于还能改变的,我们则全力以赴,不畏艰难,不惧失败,用坚韧和毅力去克服一切障碍。

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做出让步,但最不该的就是对自己认输。

无论世界如何纷扰,如何不尽如人意,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在纷繁复杂的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声音和观念所左右。

图片

低谷中,往往能看到很多真相

这些真相或许残酷,但却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幸运的是,即便被厚重的恶意层层围困,也始终有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的存在。

即便遭遇再多的困境,也总有一线希望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愿我们都能拥有不屈不挠的勇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保持内心的信念与勇气。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无畏无惧,持续前行,直至抵达心中的彼岸。


via: 停止内耗的最好方式:2 个字 原创 本心 涂磊 2024 年 05 月 30 日 21:57 浙江

https://mp.weixin.qq.com/s/HSkgquDFeTsiB8aJORKWuw


停止 “精神内耗” 的三个方法:适当增加运动,不要苛求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原创 一只董咚咚

过去很多年,总是有一件事情,周而复始的困扰我。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是情绪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矫情。

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陷入到无止境的精神内耗当中,每每这个时候就会觉得人间不值得,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提不起兴趣,明明没有发什么大事,但就觉得没有意义。

心理学上把它定义为精神内耗:将压力或心理冲突压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控制,没有负面情绪发泄,但精神痛苦,疲惫不堪。

内耗就像是一种病毒,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却会在暗地里不断吞噬你的精力,让你陷入纠结、焦虑、抑郁中。

假如你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妨尝试以下几个方法,简单但有效。

1、适当增加运动

适当的运动不仅会让我们身体更健康,它还会还会带给我们好心情和好心态。

尤其是当我们情绪低落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不妨适当的增加运动,或是慢跑,或是快走,或是游泳。

运动的过程也是独处和放空自己的过程,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之后,坏情绪和压力也会随之散去,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给你带来新的灵感和启示。

所以与其承受内耗带来的苦,不如主动去吃运动的苦,适当的运动不仅帮助你减少内耗,更会回馈给你最好的状态。

图片

2、不用别人的标准苛求自己

我们经常说鞋子是不是合脚只有脚知道,同样的我们也不要用别人的鞋去衡量自己脚的大小。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都有着自己的精彩生活,所以不要盲目羡慕别人,一定要学会欣赏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别人拥有的,而忽略自己已有的。

我有一位朋友,天资聪颖,家庭条件也不错,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毕业之后顺利在大城市立足。

在我们看来,她应该很幸福。

但每次聚会,她总是愁眉苦脸,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图片

当我们还在苦哈哈租房的时候,她就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了人生第一套房,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开心,而是羡慕别人更大的小洋房;

当我们还在为了省生活费,辛苦带饭的时候,她就有能力吃公司楼下的精致套餐,但她并没有多么满足,反而羡慕别人可以经常进出高档餐厅;

当我们还在抢优惠券团购瑞幸的时候,她就已经实现了星巴克自由,但她依然会羡慕别人有能力购买昂贵的咖啡机。

殊不知她在羡慕别人生活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羡慕她。

其实大多数普通人痛苦或者内耗的根源就在于用别人的标准的来要求自己。

人总是会有智力、环境、运气等等的差别,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

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取得一点进步,那就是了不起的向前一步。

与其费心追赶别人的脚步,不如为自己扬帆,送自己远航。

图片

3、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自证预言,简单来说就是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并最终令预言发生。

比如同样是报名学习写作课,积极的人最开始就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学好,而消极的人可能在最初就对自己持有怀疑的态度,并且不停地自我暗示 “我不行”、“我没时间”、“我没能力”、“我不是这块料”。

正是因为提前有了不同的预期,当真正开始学习写作课时,积极的人会主动学习课程,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最终把课程学好。

而消极的人则不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大概率会消极懈怠,遇到一点问题就开始自我否定,最初的 “我不行”、“我没时间”、“我没能力”、“我不是这块料” 会一直阻碍他们解决问题,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真的没有学好。

所以,如果生活中的你是一个消极的人,不妨尝试多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把 “我不行” 换成 “我试试看”,把 “我没时间” 换成 “我挤一点时间”,把 “我没能力” 换成 “我一定能做好”,把 “我不是这块料” 换成 “没啥是我搞不定的”。

《吸引力法则》里曾经说过,你想要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如果你每天都在想消极负面的事物,那么你的生活就是一片阴霾,反过来你每天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你身边的人、事、物都会变得美好。

境随心转,多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你的生活一定会豁然开朗。

图片

写在最后

我们要允许自己有坏情绪,难过就哭泣,愤怒就发泄。

正如武志红所说:“不要憋爱,也不要憋恨不要憋哀,也不要憋怒。让内在的情绪流动起来,黑色的恨就会转化成白色的爱与阳光滋养自己。

如果你经常陷入精神内耗,也不必苛责自己,甚至不需要立马做出改变,只要能向前一小步、改变一点点,就值得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


via: 《人民日报》停止 “精神内耗” 的三个方法:适当增加运动,不要苛求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只董咚咚 2024 年 06 月 15 日 21:30 天津

https://mp.weixin.qq.com/s/7vQ-wU5NFsqEuMVJin5x5Q


2024 最好的活法:拒绝内耗,拥抱松弛感

作者 | 帆书・徐小栩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瞬之间又是一年。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思绪万千。

想起网上那句引发无数共鸣的话:“如果回忆过去,我会抑郁;如果展望未来,我会焦虑。”

生活中,很多人时刻精神紧绷,把能量过多地消耗在心理摩擦上,错过了许多当下的美好。

此刻,过往的遗憾,已成为历史。未来的未知中,也满载期待。

最好的活法,无非就是做好以下这件事。

01 减少精神内耗:由“情绪消耗”转为“问题应对”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象到最差的结果,整天忧心忡忡;

稍有一点儿闪失就开始自我贬低,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在你心里翻江倒海。

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苦恼,并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想得太多。

你的每一次纠结和焦虑,都在损耗着心理能量。越是担心出丑、害怕失去,越是漏洞百出、寸步难行。

其实,很多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我们胡思乱想、自我设限的枷锁。

无论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原本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

不妨尝试用 “间歇性冷漠” 暂时逃离烦心事,当你无视它的那一刻,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舒畅。

也可以寻找产生心流的方法,比如运动、下棋或者看一部纪录片。

而当你把精力聚焦到事情本身,立即着手行动,烦恼便能自动消退一大半。

作家哈尔订婚后,买刚了新房,结果突遭经济危机,接踵而来的债务压力让他喘不过气。

他整天担忧,对生活充满了消极情绪和无力感,以至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颓废了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这样下去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糕,于是开始利用晨间进行冥想、规划和自我激励。

短短两个月,哈尔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也随之翻了一番。

图片

正如张朝阳所说的:“缓解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干了再说。”

想得越多,问题就越多。

可当你开始行动时,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新的一年,别再折磨自己了。

遇事的时候,不要反复推演,尝试着转变思维方式。

把情绪消耗转化成解决能力,或者向外求助,或者干脆把事儿先放一放。

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其他的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02 拥抱松弛感:增强心理弹性,活在可控时区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紧绷感成了当代人的通病,我们的身心如同遭受着酷刑。

工作强度严重超出负荷、因为孩子学习急出心脏病、遇到一点挫折就彻底崩塌…

然而,也有些人,为人处事落落大方,在困难面前从容自如。

好像什么都满不在乎,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只因他们活得张弛有度。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降低期待,放平心态,结果反而会超出预期值。

图片

就像纪录片《徒手攀岩》中,攀岩者不带任何保护措施,徒手攀上 3000 英尺高的酋长岩。

他的每个动作都像是跟死神博弈,连一次呼吸,都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他的状态非常自信洒脱,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健、很享受。

生活中的我们也应当如此,要认真以对,也要有无所谓的态度。

无需用力过猛,只需保持理智清醒,达到心里的平衡与和谐。

在面对压力时,接受不可抗力因素,完成力所能及的部分,事态反而会趋于明朗。

华为有位研究 “类脑智能” 的博士生,常常在园区咖啡厅里和高校老师、学生以及不同部门的专家喝咖啡。

一年多时间里,他喝了一千多杯咖啡,同时也和产品线联合完成了二十多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你看,有些人看起来很悠闲,实际上是在对抗和妥协之间找到了一种自洽的状态。

在自我奖赏的同时完成自我激励,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快速前行。

图片

《轻松主义》里有句很经典的话:“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放轻松,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别紧张,学着给自己松绑,凡事不必追求极致,尽力而为就好。

慢下来,做个长期主义者,练就柔韧的心理弹性,比什么都强。

删繁就简,给生活一点留白。

随心赏一朵花,用心做一顿饭,在草地上肆意打个盹,穿上不敢尝试的装扮。

享受当下的美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丰盈,拥有足够的力量应接明天的变迁。

03 修炼内核,做一个高能量的人

冯唐说:“每个厉害的人都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这个内核,说的就是稳定的情绪,以及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这纷繁的世间,建立生活的秩序感,不轻易被外界干扰,远比马不停蹄的奔跑更有力量。

如何修炼出强大的内核?跟朋友们分享几个小方法。

1. 接纳自己

梭罗有句名言:“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上限。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跟现实和解。

承认自己的平庸,理解别人的想法,允许生活的不如意。

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肯定自己,打造自己的专属美好。

图片

2. 保持钝感

作家渡边淳在当整形医生时,指导教授总在手术时指责协助的部下。

面对指责,只有一位 S 前辈不以为然,继续做好手头的工作,近距离掌握教授的医术精髓。

后来,他不仅成了出色的外科医生,还当上了院长。

面对压力,反应迟钝些,做个深呼吸,给大脑思考的时间,也给负面情绪驱散的时间。

保持自己的步调,必将赢得生活的主导权。

3. 合理规划

你是不是整天像被驱赶着前行?看视频靠倍速、吃饭狼吞虎咽、睡眠时间一压再压。

却不知,合理规划才能进退自如。

网友 @雷鸣作为金牌销售,他的设计图几乎无可挑剔。

他接到订单从不急于动手,而是先用 30% 的时间跟客户沟通,再用 50% 的时间设计,最后用剩下 20% 的时间来修改。

将目标分步拆解并逐一落实,不仅能减缓紧迫感,还能提高精准度。

图片

4. 行动起来

精神内耗的本质,就是想得多,做得少。而松弛感的底气,来源于内在的定力和实力。

凡事先干起来,就能解决 80% 的问题。

认准目标和方向,在行动中不断优化调整。

想减肥、想提升学历、 想晋升晋级…… 先行动起来。

敢于做最坏的打算,也要做最全的准备,剩下的就交给全力以赴后的随遇而安。

04 写在最后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

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停止内耗,别再和自己较劲,放下强撑的面子,放下无谓的追求。

多爱自己一点,倾听内心的声音,把心态调成松弛模式。

修炼稳定的内核,慢火细熬,不慌不忙,在安静中笃定坚强。

作者 | 徐小栩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via: 2024 最好的活法:拒绝内耗,拥抱松弛感 原创 徐小栩 帆书樊登讲书 2024 年 01 月 01 日 17:58 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nvemTDalZOqdJc2ejaOsIQ

  • 9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