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研 “一根筋” | 特质 | 思维陷阱

创新谈丨搞科研就得有“一根筋”的劲头

原创 科技日报

◎ 杨雪

随着 2024 年诺贝尔奖相继揭晓,获奖者的科研经历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微小 RNA(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殊不知,微小 RNA 这条赛道曾经 “比冰山还要冷”。约翰・霍普菲和杰弗里・辛顿获得物理学奖,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方面作出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然而,人工神经网络曾经被视为 “一条走不通的路”。

这几位诺奖获得者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开始研究方向并不被看好,研究成果也沉寂无声,但他们不动摇、不放弃,以“一根筋”的执着和坚守,甘忍多年寂寞、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让人不禁想起,有着类似命运的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塔林·卡里科。她刚开始研究信使核糖核酸(mRNA)时,被同行认为“走入死胡同”,一次次申请经费,一次次被拒。由于没经费、没成果,卡里科被降级降薪、请出实验室,挪到动物饲养室办公。后来,mRNA疫苗在新冠防疫中大放异彩,其毕生心血也终于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对科研目标的笃定和对科学高峰的攀登,我国科学家更是堪称典范。**人民科学家袁隆平历时20年,克服重重困难,“一根筋”地寻找珍稀样本,最终使全球数千万人受益于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也是“一根筋”,他曾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他一生都在诠释这样一种做科研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主张,直到实现它。

**从事科学研究,就得有股子“一根筋”的劲头。**创新先驱者通常是孤独的,正如诺奖得主丁肇中所言:“只有极少数人把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对科学探索的纯粹追求和坚持己见的“一根筋”,就很难顶住压力,到达光辉的彼岸。相反,如果功利主义地对待科研,则很容易因为同行的冷落而沮丧,或者因为权威的否定而动摇。

我们倡导“一根筋”,是希望涵养这样一种科研文化:对认定的方向目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一根筋”并非站在宝塔尖的大科学家的专属特质。我们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专心致志地开展研究,同时在评价机制上减少功利性因素的干扰,尤其要营造宽容失败、勇于求真的学术氛围,给更多“一根筋”的科研人员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

来源:科技日报 封面图来自视觉中国
编辑:王宇
审核:张爽


  • 创新谈丨搞科研就得有“一根筋”的劲头 原创 科技日报 2024年10月10日 11:14 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JC32ZNv3eTfX9WVRopAJNQ


一根筋的科研人员,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原创 Hollyee GeoDesigner

“一根筋”的研究人员,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特定研究方向上非常专注、坚持不懈的科研工作者。尽管这种专注可能被外界视为顽固、呆板,但这实际上往往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图片

一根筋的研究人员有哪些特质?

1. 专注于目标

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该领域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减少分心

避免了频繁地转移研究方向,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3. 持之以恒

在科研过程中,挫折和失败是常见的。专注的研究人员能够坚持不懈地面对挑战,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专注和坚持是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4. 深入探索

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在细节上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发现其他人可能忽视的问题或机会。

5. 突破瓶颈

专注的研究人员通常能够在遇到科研瓶颈时,凭借其深厚的领域知识和持续的努力找到突破点。

长期专注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发现和解决方案。

6. 目标明确

清晰的研究目标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避免资源的浪费。

希望项目管理者、项目评审专家,多多支持一根筋的“守门员”,逐渐淘汰科研上的“投机分子”。



研究生在科研中碰到问题怎么办呐?

吕喆 中国科学报

也谈研究生在科研中碰到问题怎么办

图片

1 所遇到的问题是否一定能被解决?

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五花八门,有些是很重大的问题。

不但对年轻的学生是个问题,对导师甚至整个领域的所有同行都是难题。

还有一些属于研究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只是由于研究生的知识存在盲点或者功夫没有下到才呈现出来,经过学习和钻研很快就能够解决。

对于前者,由于难度太大,研究生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未必能很快取得成功,应该考虑另辟蹊径。

对于后者,研究生不该回避,而应该竭尽全力去解决。

作为导师,应该能够对研究生遇到的问题的难度有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安排好研究生的工作。

既不要放过通过解决问题磨砺学生的意志、提升其水平的机会。

也不要让那些潜伏着的“领域难题”成为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拦路虎”,消磨掉研究生争取成功的信心。

2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头脑当中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

要清楚到什么阶段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取得怎样的进展。

当研究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时,不但要对这个问题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

也应该预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是否来得及完成任务。

如果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当然不能以“时间不够”为由放弃努力。

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有些能绕过去的问题倒也不必一定要“钻牛角尖”死磕到底。

“一根筋”实在不行的时候,也不妨“两头堵”一下。

如果研究生的毕业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的,过期不侯。

则导师在给学生安排题目和研究工作内容的时候,应该凭借自己的经验,合理安排解决的这些问题的时间。

3 解决问题的代价有多大?

一个科研中的问题的解决,往往要付出代价,既包括了研究者本人的时间、心血和努力,还包括经费、设备等研究组的各种资源。

因此在下决心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代价因素也要有个考虑。

面对问题,不要轻率地喊“不惜一切代价”,虽然这句话作为一句标语或者口号肯定听着很提气、很鼓劲儿。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可能由于一时的意气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得不偿失。

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面对困难或问题更需要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尽量准确地评估需要付出的代价,争取用尽量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成功。

4 另辟蹊径还是另换题目?

面对问题,能真正解决掉是最理想的,另辟蹊径地解决也还是个不坏的选择。

我们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另辟蹊径”是绕过一个横在眼前的具体问题。

仍旧义无反顾地奔向目标,它并不是指在研究生做论文期间不时会出现的另换题目。

另换题目的动作比另辟蹊径要大得多,其影响也深远得多。

另换题目意味着放弃了原来的努力方向、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这时研究生原来的很多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可能一下子失去了作用,不得不重头再来。

从表面看,另换题目是一下子避开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却置身于更大的风险之中。还可能面对更多的问题。

所以研究生和导师,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对既定的课题轻言放弃而另换题目。

总之,当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在导师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需要理性地思考各种具体的因素,把问题解决好。



这 4 个科研思维陷阱,可能正在阻碍你发表论文!

原创 Dyna 迪娜学姐

娜姐 @迪娜学姐 ,一个 SCI 医学期刊编辑,探索用 AI 工具提效论文写作和发表。

图片

有位同学忧心忡忡的过来问我:一区文章已经接收了,因为两张图里有错误,想要撤稿重投。

图片

我的建议如下:

1 重新投稿,你至少还需要半年才能见刊,这还是顺利的情况;

2 万一期间有人抢先发表了呢?

这中间不确定性太多。已经发表了就要尽量保住成果,不满意可以继续往前做,再发一篇。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好不容易一区见刊了,就为了两张不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完美图片,想要撤稿重新投。这个决策真是大错特错。

说到这,很多科研人都有这个毛病(有些是导师要求的),必须要把结果做的尽善尽美,才开始动笔写文章。要就不发,要发就要憋个大的。

做实验要求尽善尽美,写论文也要求完美。结果就是,别人已经发了好几篇了,你这为了一篇想象中的top期刊论文,在某个点上卡住。实验进展不顺利,心态崩了又崩,结果也没有多好。产出并不高。

图片

说到这,科研中要求的很多思维和发表论文其实是有些冲突的。娜姐总结了这四点,来看看你有没有:

1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在学术研究中太重要了,它帮助我们客观评估并质疑现有理论和实验中产生的结果,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但是,这个批判性思维过于严格,会让你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过于苛刻和挑剔,总觉得有瑕疵不够有说服力,因而迟迟不愿意总结成论文,错失论文发表机会。

2 创造性思维

做研究写论文最重要的是有创新性。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帮助我们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开发新方法、新技术。

但是,过于追求创新和独特性,容易陷入长期的探索和尝试,导致研究周期延长。更进一步,导致进度缓慢,难以快速产出结果。

3 系统性思维

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性思维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研究课题的全貌和背景,并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全面准确的判断。

但是,过于追求系统性,会导致花费大量时间了解背景知识,花费时间过长,效率低下。

4 精确性思维

研究要靠数据说话,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实验的重复性、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具体来说,实验中显著性差异P值的大小,甚至一个数据在小数点后第三位的大小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过分关注数据的精确性和实验的重复性,可能导致实验次数重复过多,数据分析时间延长。导致论文完成时间被拖延,影响发表进度。

追求细节和完美,是必备的科研素质。但是,陷入以上思维,会拖慢研究进度,甚至让自己陷入内耗emo情绪。以下这些建议能帮你从中抽离出来,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批判性思维过严

策略:虚心听取导师和同行的意见,客观评估研究结果的价值所在。只要数据和论证过程规范可靠,无需苛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及时撰写论文初稿,投稿后,也可以在评审意见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完善。

追求创新性过高

策略:在遵循渐进式创新的同时,要学会把控好创新的节奏和力度。可以先在已有理论基础上,从新视角着手,尝试新颖的研究方法,产出一些新见解和发现。一旦有了阶段性突破,就要抓住机会,及时撰写论文并积极投稿。

过于追求系统性

策略:系统性是立足点,但不应成为制约因素。可以首先抓住研究核心,充分查阅相关的前沿文献,对该领域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对于一些边缘性的背景知识,可以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适当补充和拓展。

过分强调实验精确性

策略: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关键是实验设计合理、操作规范,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科学,结果能够客观反映事实真相。具备上述条件后,就应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形成论文初稿,而不是纠结于一些细微偏差。

科研工作中,批判性思维、创新性、系统性和精确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特质,但过度追求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产出过少。适当调整节奏和策略,可以更高效,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毕竟,只有将论文成功发表出来,你的所有工作才算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