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如何为文化珍宝“续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数字记忆宝库

数字浪潮下,记忆的消逝危机​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已然步入一个被数字信息所包围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让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迅速,大量的数据如潮水般涌来,构建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记忆宝库。然而,就在我们尽情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红利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悄然浮现 —— 数字时代的记忆留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的数字生活充斥着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视频,撰写的日志、评论,以及各种线上活动产生的数据,这些构成了我们个人数字记忆的重要部分。但这些记忆却十分脆弱,随时可能消逝。社交媒体平台的规则变动、账号的意外封禁、存储设备的损坏,都可能导致我们多年积累的数字记忆瞬间化为乌有。比如曾经一些小众社交平台因经营不善倒闭,用户在上面记录的生活点滴、情感感悟等记忆也随之消失,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而从文化层面来看,许多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文化珍宝,在数字时代同样面临着记忆消逝的危机。古籍善本、历史档案、传统艺术等,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数字化过程中,由于技术的限制、标准的不统一,以及保存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它们的数字版本可能会出现信息丢失、格式损坏等问题,导致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难以完整地传承下去。就拿一些数字化的古籍来说,可能会因为字符编码的问题,导致部分文字无法正确显示,使得古籍的内容残缺不全,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国家行动,筑牢记忆根基​

面对数字时代记忆留存的严峻挑战,国家作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力量,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扶持、资源统筹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为数字时代的记忆留存筑牢根基。​

(一)政策扶持,为记忆留存保驾护航​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规。像《文物保护法》,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它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文物的定义、保护范围以及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文物的抢救、修复和保存起到了关键的保障作用 ,使得众多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传承和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性,鼓励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整理和研究,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让许多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得以延续和发展。​

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些政策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制定专门针对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细则,明确数字文化遗产的范畴、所有权、保护标准以及侵权责任等。例如,对于数字化的古籍、档案等,规定其数字化版本的保存格式、存储期限、更新维护要求等,确保数字文化遗产的长期可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大对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激励。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数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存储和展示项目,对积极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二)统筹资源,搭建文化记忆数据库​

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工程,它能够将散落在各地、各领域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文化记忆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包括故宫博物院里琳琅满目的文物,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秦始皇兵马俑,这些气势恢宏的陶俑,展现了秦朝的军事风貌和高超的雕塑技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可或缺,如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理念和柔和的动作,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还有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对文化资源的名称、创作者、创作年代、主题、内容描述等信息进行规范记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采用统一的数字化格式,如对于文物图像,统一采用高分辨率的 JPEG 格式,对于音频、视频资料,采用通用的 MP3、MP4 等格式,方便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共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搭建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文化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文化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价值,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弹性计算,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性和访问效率,确保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访问和利用文化记忆数据库中的资源。​

(三)国际合作,让中国记忆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记忆的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议题。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展文化记忆保护项目,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能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项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报过程中,三国共同对沿线的古城遗址、石窟寺、古墓葬等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和保护,分享了各自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数字时代文化记忆留存的挑战。与法国、意大利等文化遗产保护强国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在数字文物修复、虚拟展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也将中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通过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企业发力,创新记忆留存方式​

在数字时代,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在记忆留存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革新、跨界融合以及对数据安全的严格保障,企业正积极探索着让数字时代的记忆得以长久留存的创新之路。​

(一)技术革新,让文化珍宝 “活” 起来​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于文化珍宝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让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珍宝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举办的 “‘纹’以载道 —— 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为例,该展览借助数字技术,巧妙地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将故宫文物展览 “搬” 到了深圳,使更多观众能够有机会领略故宫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展览中,“‘纹’法自然” 展项通过全包围的沉浸投影,将文物纹样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以 “粉彩鹭莲盘” 为例,文物上的莲花和鹭鸶纹样被提取并进行三维立体化处理,模拟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真实状态。观众步入展厅,便能看到鹭鸶展翅绕场飞过,落入 “瓷盘” 之中,盘中莲花随即绽放,轻轻摇曳,最终定格成文物的原貌。观众还可以通过体感控制器挥手互动,亲眼目睹莲花绽放的奇妙景象,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纹样 “师从自然” 的创作理念。​

敦煌研究院同样在文物数字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起,敦煌研究院便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实践,截至 2023 年底,已完成敦煌石窟 295 个洞窟的数据采集,采集壁画面积达 2.8 万平方米,莫高窟超过一半的洞窟拥有了数字档案。2023 年推出的 “数字藏经洞”,运用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等先进技术,首次生动复现了藏经洞及其藏 6 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当年藏经洞的神秘与震撼。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表明,通过 3D 扫描、虚拟现实、数字建模等数字技术,能够对文化珍宝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呈现,不仅实现了文化珍宝的永久保存,还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使文化珍宝真正 “活” 了起来,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历史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二)跨界融合,拓展文化记忆传播渠道​

企业通过与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的跨界合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体验,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珍宝的影响力。在 “旅游 +” 和 “+ 旅游” 的政策推动下,众多景区与影视、动漫、游戏等 IP 展开合作,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西安根据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打造的 “长安十二时辰” 主题唐风市井街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这里,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大唐盛世,不仅能够看到杨贵妃、张小敬、李必等剧中角色,还能与这些 NPC 进行互动,亲身参与各种唐风活动,如品尝唐代美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全方位体验大唐风华。这种将影视 IP 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使电视剧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对唐朝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张家界与《原神》的合作也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原神》游戏中的某些地图灵感源于张家界景区,张家界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在与游戏场景相似的景区设置了神像、神瞳和传送点,吸引了大量游戏玩家前来亲身体验游戏中的美景。这种合作模式,将虚拟的游戏世界与现实的旅游景区紧密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也借助游戏的影响力,提升了张家界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企业与教育行业的合作,也为文化记忆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一些企业开发了针对学生群体的文化教育类 APP,通过互动游戏、虚拟博物馆等形式,将文化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文化记忆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据安全,守护记忆的 “生命线”​

在数字时代,数据安全是记忆留存的关键所在,它如同守护记忆的 “生命线”,至关重要。随着数据泄露事件的频繁发生,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据安全问题,纷纷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文化珍宝数字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技术层面,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通过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等技术,对文化珍宝的数字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使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即使被窃取,也难以被破解和篡改。一些企业在对文物的数字化图像进行存储时,会运用加密算法对图像文件进行加密,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查看这些图像,有效防止了图像信息的泄露 。​

备份技术也是确保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企业会定期对文化珍宝的数字数据进行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存储介质中,以防止因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一旦原始数据出现问题,可以迅速从备份数据中恢复,保证文化记忆的完整性。一些博物馆会将文物的数字化数据备份到云端存储平台和本地的物理存储设备中,双重保障数据的安全。​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同样不可或缺。企业制定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人员对数据的访问级别和操作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处理敏感数据。加强对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防止因员工的疏忽或违规操作导致数据安全事故的发生。某文化企业通过定期组织数据安全培训课程,向员工传授数据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同时建立了数据安全奖惩机制,对遵守数据安全规定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的员工进行严肃处理,有效提升了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保障了企业数据的安全。​

携手共进,让数字记忆照亮未来​

在数字时代,记忆的留存关乎个人情感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国家和企业在这一关键领域的行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国家通过政策扶持,为数字记忆留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资金可用;统筹资源搭建文化记忆数据库,整合各方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传承文化的宝库;开展国际合作,不仅保护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还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 。​

企业的技术革新,为文化珍宝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文化珍宝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更多人能够领略到其独特魅力;跨界融合则拓展了文化记忆的传播渠道,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对数据安全的严格保障,守护了数字记忆的 “生命线”,确保了文化珍宝数字资源的安全与完整,让记忆得以长久保存。​

数字时代的记忆留存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携手共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让数字时代的记忆跨越时空的限制,永远留存下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珍宝,传承人类文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数字记忆宝库,让数字记忆的光芒照亮未来的道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