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的来龙去脉
精益发端于丰田
精益植根于制造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丰田对制造业的重新认识和成功实践,而“精益”一词最早出现在1988年《斯隆管理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文章标题为“精益生产方式的胜利”,它比较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丰田生产方式在效率和质量上的巨大差异,挑战了规模化生产带来效益的神话。从此,精益走出日本,逐渐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90年代,精益的实践为西方所接受
同样在1988年,《丰田生产方式》”英文版发行,作者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缔造者大野耐一,书中介绍了丰田的制造实践,阐述了准时化和自働化等丰田制造实践的本质。

如上图所示,准时化和自働化被认为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支持这两大支柱的是看板等具体实践,它们与西方管理中追求规模化效应的传统思维背道而驰,却在生产率、响应速度及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准时化又称“即时生产”( JIT , Just In Time ),强调只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生产需要数量的东西,降低工厂的库存,从而加速流动和即时暴露问题。“看板”是实现准时化的重要工具。

看板( Kanban )一词来自日文,本义是“信号卡片”(传票卡)。如上图所示, 看板工具的实质是后道工序在需要时,通过看板向前道工序发出信号“请给我需要数量的输入”,前道工序只有得到看板后才按需生产。看板信号由下游向上游传递,拉动上游的生产活动,使产品向下游流动。拉动的源头是最下游的客户价值,也就是

本文探讨了精益思想的起源,从丰田生产方式到精益管理的演进,强调了精益的三个层面: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集。精益的5个原则,即定义价值、识别价值流、让价值流动、用户拉动和精益求精,为企业实现精益化提供了指导。此外,文章还指出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的不同,强调了在产品开发中应用精益思想的挑战与实践的独特性。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405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