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火山活动与冰川作用:驱动力与计时器
1. 冰下火山地貌
冰岛第四纪演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如今构成岛屿高点的火山结构,为冰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些冰川逐渐演变成冰盖。冰下火山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水岩浆作用,由冰盖融化引发。厚厚的冰盖覆盖在冰岛之上,其负载效应会部分限制下方地幔的部分熔融,进而抑制火山活动,但大型火山除外,例如格里姆火山口在整个末次冰期都有火山灰喷发活动。
冰下火山形成的地貌分类存在诸多争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桌状山(tuyas) :大致呈圆形,由相对点状的岩浆源供给,类似于冰岛语中的 móbergs。
- 脊状或尖峰状地貌(tindar) :形成于裂谷或断裂带的狭长地貌。
桌状山的表面可能是随着冰盖厚度变化而形成的稳定生长面,也可能是喷发通道喷出的玻璃质角砾岩在湖中连续“三角洲”堆积的结果。当桌状山在冷冰川(冰温低于 -0.5°C)中形成时,由于冰融化有限,熔岩喷发受限,形成顶部有玻璃质角砾岩的塔状形态,之后可能会有地表以上的建造。
1.1 冰下孤立火山或桌状山
桌状山(或 móbergs)相当于冰下的地表盾状火山,通常在一次或多次冰下喷发中,由深部岩浆库形成,一般与断层群有关。单次喷发的岩浆量可能很大,如赫伊杜布赖德山;而斯内山(瓦特纳冰川东北部)则是在 10 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
桌状山从下到上依次由枕状熔岩和被火山角砾岩包围的玻璃质角砾岩组成,这种顺序表明冰下洞穴内的外部压力逐渐减小。冰下洞穴常被热融水湖占据,随着火山向冰盖表面生长,湖的规模会增大,有时会形成侧向三角洲。随着冰层变薄,水岩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