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文献阅读_地形“渗出”:利用下地壳流构建青藏东部边缘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形由下地壳流塑造,表现为低梯度和平缓边缘。通过对地形剖面的研究,估计下地壳粘度在1016至1021 Pa·s之间,揭示了地壳物质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围流动的模式,表明下地壳流动性对高原边缘形态的影响。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2000Geo_Royden_Topographic ooze: Buildi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 by lower crustal flow

Author:Marin Kristen ClarkLeigh Handy Royden

摘要

  从青藏高原北部、南部和东部边缘的带状剖面提取的地形显示出两种端元形态:1)陡峭、突变边缘和2)长波长(平缓)、低梯度边缘。因为高原东部大部分地区缺乏显著的上地壳缩短,意味着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我们比较高原周围地区地形梯度来模拟牛顿流体通过均匀厚度的下地壳通道的通量结果。假定一个15km厚的通道,我们估计1)在低梯度边缘下方的下地壳粘度为 1 0 18 10^{18} 1018 Pa·s,2)在陡峭边缘下方的(下地壳)粘度为 1 0 21 10^{21} 1021 Pa·s,3)在高原下方的(下地壳)粘度上限为 1 0 16 10^{16} 1016 Pa·s。这些结果表明,高原东部的大尺度形态反映了下伏地壳内的流体流动;地壳物质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强地壳周围流动,形成宽阔而平缓的边缘,并“堆积”在盆地后形成狭窄而陡峭的边缘。这些结果表明,这部分欧亚地壳是不均匀的,但很大程度上很弱,甚至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也是如此。

关键词:青藏、地形、区域构造、下地壳流、粘度
一、引言

  下大陆地壳的活动是许多最近的陆内变形构造模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支配下地壳力学的基本物理参数仍然知之甚少。许多作者提出,在大陆地壳较热的地区,中地壳或下地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一种能够流动的软弱粘性层(如Block和Royden, 1990)。因此,下地壳流被认为是一种机制,通过它可以平衡地壳内的侧压力梯度,减少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变化。
  地形、地壳厚度和变形方式的横向变化表明了活动造山带内应变分布的差异,强调了下陆壳流变学在地壳变形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旨在约束下地壳 物理参数的研究集中美国西部盆地和山脉延伸区,在假设通道厚度为10-15km的情况下,有效的估计下地壳粘度为: 1 0 17 10^{17} 1017 - 1 0 19 10^{19} 1019年(例如,克鲁斯et al ., 1991;Wdowinski和Axen, 1992年;考夫曼和罗伊登,1994)。然而,对活跃聚敛造山带的下地壳粘度的估计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的。在这方面,青藏高原及其相关山带为探索构造与地形的关系,以估计下地壳的流变参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自然实验室。

二、青藏

  青藏高原是印度与欧亚大陆自45 Ma以来大陆碰撞形成的,是数百至数千公里范围内极端区域地形的一个例子(例如,Molnar和Tapponnier,1975;Le Fort,1975)(图1)。低振幅、高地形的中央高原尽管新生代持续缩短当仍存在,这引发了从大陆底侵作用(Barazangi and Ni,1982)到地幔岩石圈分层引起的热隆升(England and Houseman,1989)到中下地壳软弱、流体层内的变形(如Bird,1991;Zhao and Morgan,1987)的各种解释。
图1

图1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形

  岩石力学实验预测,对于中等高的地热梯度或较厚的地壳,中地壳或下地壳可能包含一个弱韧性带,将较强的脆性上地壳层与流变性强的上地幔分开e.g., Goetze and Evans, 1979; Brace and Kohlstedt, 1980; Kirby, 1983)。青藏地区许多地球物理观测表明,这里存在一个脆弱的地壳带;例如,短波长重力异常意味着地壳内部地形的补偿(Jin et al., 1994),而INDEPTH项目在青藏同时观测到中地壳低速高电导率反射亮点表明,青藏中地壳含有流体,并可能发生部分熔融(Nelson et al., 1996; Makovsky et al., 1996; Chen et al., 1996)。
  与地势平坦的中央高原相比,与高原接壤的大部分边缘山地带以陡峭的地形坡度为特征,如喜马拉雅南缘(如Le Fort, 1975)(图2A)。以往的地形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的陡峭边缘,而忽略了高原的低梯度边缘(如Fielding et al., 1994)。例如,除去与四川盆地相邻的地区(图2B,B-B’穿过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梯度较低,从高原到外前陆的地形高程和地壳厚度呈渐变变化(Li and Mooney, 1998)(图2C2D,C-C’及D-D’均在边缘,梯度低)。
图2

图2 青藏高原边缘带状地形剖面(带宽100-300km)

  不同于高原南部边缘的地壳增厚可以通过断裂和褶皱作用使上地壳缩短来解释,东部边缘大部分沿大震级逆冲断层上升而上地壳没有明显的变短(Burchfiel et al., 1995);Wang等,1998)。这种长波长、区域地形梯度的存在而没有上地壳缩短的情况,表明下地壳内部的变形是由韧性流引起的。因此,沿高原东部边缘升高的地形可能是深部地壳增厚与下地壳从中部高原下面撤离(抽空)的直接结果(Royden, 1996;Royden等,1997)。

三、地形剖面

  在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和南缘采集了几条带状地形剖面图(图1)。地形数据来自公开的GTOPO3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集,该数据集水平分辨率在1 km左右(美国地质调查局,1993年)。提取长轴垂直于高原边缘的狭长矩形地形块来选择带状地形。将该条带的地形值投影到与该条带矩形长轴平行的垂直线上,计算其最大、平均和最小地形曲线。我们的带状剖面的宽度为100-300公里,这个范围很窄,足以避免地质构造或地壳流变学的沿向大尺度变化的平均效果。根据Wang等人(1998)先前的研究,最大地形包络线可以被视为是前隆升面当前抬升位置的代表,DEM分析以及我们在东部高原边缘的野外观测,(东部高原边缘)主要水系间保留着大量的古侵蚀面残余物。
  地形剖面可分为两类(两种端元):1)第一组位于东部边缘,但不包括与四川盆地相邻的区域,尽管气候和侵蚀历史差异很大,但仍显示出类似的低地形梯度(图2C2D)。东南边缘的地形在2500km距离范围内从5.2km下降到海平面(图2C)。在同样的距离内,四川盆地北部剖面**(地形)**从4.5 km减小到1km(图2D)。2)沿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喜马拉雅)边界和东部部分边界(四川盆地)的第二组剖面具有陡峭的区域地形梯度特征(图2A和图2B)。在仅50-200km距离范围内从高原高度(4.5-5公里)下降到海拔不到1公里(<1km),使得这些剖面的平均区域坡度比低梯度边缘高出一个数量级。

四、下地壳韧性流模型

  在一个简化的下地壳韧性流动模型中,我们认为下地壳区域是一个均匀厚度的通道,在该通道中,地壳物质可以根据侧向压力梯度流动。在一个二维模型中,计算牛顿流体地壳通过厚度为h的通道的流量。通道顶部和底部泊肃叶流的速度为0,通道内地壳物质的速度(u)是粘度(µ),横向压力梯度( d p / d x dp/dx dp/dx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