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第一章读后感

我打开了这本书,看完了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它从建模的思想告诉了我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很多算法的设计都是有生活原型的。

第一章讲述了文字、语言是如何与数字、信息联系在一起的。

远古时期人类用声音提醒同类注意危险其中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反馈与今天最先进的通信在原理上没有任何的差别。说话人发声相当于编码,通过空气传播相当于信道,再经过接收者理解相当于解码。

语言和词汇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人类记不住所有的,于是记录信息的载体--文字便诞生。

信息革命在5000甚至10000年前的非洲,最早保存信息的方式--图形。

还是因为记不住,概念的第一次概括和分类就开始了,例如“日”本意是太阳,表示一天。这种概念的聚类,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聚类有很大的相似性。只不过,远古人类可能需要几千年,但是计算机只需要几小时至几天。

因为聚类,所以产生了歧义。而辨别歧义的最好方法便是根据上下文。

翻译这件事之所以能达成,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文字系统在记录信息的能力上是等价的。文字只是信息的载体,而非信息本身。

信息的冗余是信息安全的保障。罗塞塔石碑上的内容是同一信息重复三次,因此只要有一份保存下来,信息就不会丢失。这段历史也是为什么很多翻译软件和服务部叫“罗塞塔”。

我们采用十进制的原因是以为古人最初的计数方式是掰指头,如果我们有十二根指头,那我们今天采取的就是十二进制。而玛雅文明把脚趾头也用上了,所以他们是二十进制。

十进制背九九乘法表,二十进制就是19x19了,很少人能背出来,这也是玛雅文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在中国解码的规则是乘法。在罗马,解码的规则是左减右加,比如,IV就是5-1=4,VII就是5+2=7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发明的,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它的革命性不仅在于简洁有效,还在于数字和文字的分离。

几十个字母的语言成为了欧亚大陆语言体系的主体,因此,今天我们把所有西方的拼音文字称为罗马式的语言。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是一个飞跃,因为标志着人类在描述物体的方式上,从物体的外表进化到了抽象的概念。拼音文字和意型文字(汉字)常用字短,生僻字长,这完全符合信息论中的最短编码原理。

因为书写材料的珍贵难得,古时的书面文字总是简短且难懂,但口语却和我们今天的白话相差不大。这种现象非常符合今天信息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果信道较宽,信息不必压缩就可以直接传递;如果信道很窄,信息在传递前需要尽可能地压缩,然后在接收端进行解压缩,这个现象与我们今天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视频播放设定完全一致,前者是经过宽带传输,因此分辨率可以做得高得多;后者由于空中频道带宽的限制,传输速度要慢到一到两个数量级,因此分辨率要低得多。

犹太人发明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计算机额和通信中校验码的方也让我大开眼界。

莎士比亚原著打败完善本的历史证明语言大于语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