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和薄积厚发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厚积薄发和薄积厚发。它也许不能用于纯学术上的指导,却是对人生的指导。全文如下:

转:http://www.hnsw.com.cn/swqk/list.asp?id=3113

记得上学时老师常对我们说这样的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以此来形容老师的博学与教学的艰难本无可厚非,可这种教学理念却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悖。试想:一桶水传成一杯水,一杯水再传成一滴水,如此下去,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斗胆将这句话改为:老师有一杯水,但能教会学生怎样去获得一桶水。我觉得唯有如此,方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

以上两种杯水桶水之论可用两个成语概括:厚积薄发与薄积厚发。积者,知识在头脑种的积累;发者,利用所积知识去创造价值。没有积便没有发,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只积不发,书呆子一个;只想发而不愿积,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厚积薄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薄积厚发恰是我们应提倡的一种思维理念。记得外国科学家曾把人才分为三类:三角形人才、菱形人才和倒三角人才。三角形人才(即下平上尖)是那种基础雄厚、头脑敏捷的杰出人才,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菱形人才(即下尖上尖)是指基础相对薄弱但头脑敏捷的人才,大部分科学家属于此种类型;倒三角人才(即下尖上平)则是基础薄弱头脑迟钝的庸才。我们谁都不愿成为庸才,但也不能奢望自己成为牛顿和爱因斯坦,因此应努力争取做一个菱形人才。菱形人才的特点即是将有限的知识积累最大限度的发挥,争取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若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显然是徒劳的。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的去积,然后最大程度的去发,学以致用方是我们迈向成功的捷径。

薄积厚发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创造价值。一个人无论他学识多么渊博,他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他的成就上。历史上姜子牙、诸葛亮可谓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若不是出山辅佐君王成就一代伟业,而是终老林间,他们也只不过是渭水河边一渔夫、卧龙岗中一隐士罢了,其知名度未必超过许由、严子陵,也不会赢得那么多后人的景仰。历史上学问不深,但同样功勋卓著的也大有人在。北宋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谓薄积厚发的典范。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优势并把他们淋漓尽致的发挥,你就是成功的人。埋没自己的优势不思进取,你就是庸才。

薄积厚发另一个层面的意思是有选择的去获取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力争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目前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浩如烟海,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掌握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干中学、在学中用。比如我现在需要搞一个计算程序,那么我就学习相关的VB语言;我想设计一个网站,我便刻苦钻研网络知识。有针对性的去学,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书到用时方恨少”,少,不要紧,发现哪里少我马上就补哪里,直到不少为止。只有“用”才会发现哪里少,不“用”则永远不会发现哪里少。“用”既能创造价值,又能发现知识的空白点。不怕书少,就怕不用。

当然我无意否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更不想为不学无术者提供借口。我只是想强调为社会创造价值是第一位的,业绩才是硬道理。没有创造业绩,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和职称,你都是庸才。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有限的知识去为社会创造出无尽的财富。 

全文结束

对于一个埋头苦干技术工作者,也许你对从事的专业有着强烈的兴趣,也许你对技术、对真理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在社会上,在历史中,一个人无论他学识多么渊博,他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他的成就上。因此,在对知识的追求中,要深入浅出,要厚积薄发,在业务上,又要懂得薄积厚发,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埋头苦干的时候要懂得抬头看路。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