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文说的黄蓉,就是金庸笔下的那个黄蓉。
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直接回答“不存在”就完了嘛!
但放到哲学家那里,就问题多多了。
而且,对这个问题,最好回答“存在”。
黄蓉到底存在吗,看哲学家怎么说
如果说黄蓉不存在,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欢黄蓉?人会喜欢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布伦塔诺认为,心理现象之所以有别于物理现象,就在于心理现象总是具有“意向性”,这里的意向性,其实翻译为“指向性”更好,是说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一个东西。
这个指向,可以指向外在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指向“意识之内的观念”。
布伦塔诺的意见很明显:即便黄蓉不存在,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喜欢“黄蓉”这个观念。
很多人是不喜欢这种回答的,难道喜欢的不是黄蓉这个人,而是一个“观念”?!
布伦塔诺的学生,奥地利哲学家迈农,就反对他老师的观点,迈农认为,心理现象所指向的并不是“观念”,心理现象所指的,都是“外在的客观事物”。
那么,“黄蓉”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吗?
迈农说:“黄蓉”是客观上“有”但“不存在”的事物。
具体的解释是这样的:把“there is”和“exist”两者区别开来。像“黄蓉”这种事物,是“有”(there is),但不实际“存在”(exists)。也即,there is a 黄蓉,但 黄蓉 does not exist。
严格地说,迈农认为“黄蓉”是一个“虚存”或“准存在”。
迈农在他的《对象理论》中提出了哲学上著名的“金山悖论”:当人们说“金山不存在”时,是说一座由黄金构成的山在现实中不存在。按照意义指称理论,是有了一座由黄金构成的山然后我们才用“金山”去指称它,但由于“金山”在现存世界中无所指,所以作为语句主词的“金山”便是无意义的,该命题也无意义。但也正是因为现存世界中没有金山,该命题才是真的,这就产生了悖论:一个真命题,却没有意义。
为解决这个悖论,迈农把存在分为三种:实存(existieren),虚存(bestehen),准存在(quassin)。迈农认为“可充当知识的对象并不一定都是实存的”。几何学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几何学中涉及的形体都不是实际存在的,但我们仍然能够把握几何学中各形体的性质。“金山不存在”可以解释为:当我们提到金山时,金山是准存在的,所以该命题有意义,且其值为真。
英国哲学家罗素不喜欢迈农的理论,罗素喜欢“奥卡姆剃刀”,追求“健全的实在感”,他认为迈农这种理论,必然导致一个“拥挤的世界”,因为各种并不存在的东西太多了!罗素不同意像“金山”、“圆的方”、“独角兽”这样的短语可以指称一个非实存的存在。1。罗素所提出的逻辑原子主义认为,人们用一个句子表达的事物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哲学就是“对包含着描述的命题进行分析”2。
为此,罗素为此专门发明了“摹状词”这个东西,“摹状词”就是那种现实中并不存在东西,它只能成形式上的主词,不能成为命题的逻辑主词。为了化解因此而来的难题,罗素又提出“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亲知知识”、“间接知道的知识”、“初现”、“再现”等概念。
在我看来,罗素把问题复杂化了,他本来想用奥卡姆剃刀简化命题世界,结果呢,自己又创造出一堆概念,这真有点背道而驰。
所以有人说,哲学家所争吵的那些东西,往往是无聊而无用的。
哲学家的那些理论,我们看多了也无益,下面还是来点比较实在的吧!
“黄蓉”还是存在为好!
如果真有人问你“黄蓉存在吗?”,你准备怎么回答?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难,其实只要区分一下现实世界和大脑世界即可。
现实世界里没有黄蓉,但大脑里面有。
所谓“大脑世界”,是由每个人的大脑组成的,有的大脑里没有黄蓉,有的有,我估计至少有68亿人的大脑里,是没有黄蓉的。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事物,不管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只要我们注意到它,它就会进入我们的大脑。
比如现实世界中的汽车,在大脑中会有一个“汽车”的概念相对应,不同品牌、型号的车,也都有对应的概念,比如“特斯拉 Model Y”这个型号,也会在大脑中占据一个或多个神经元。
如果一个东西,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人的大脑意识到,那这个东西对人类而言,就是不存在的。
但你只要说到它,它就存在了,不论在真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它至少存在于你的大脑之中。
比如,自然界中存在一种从来没人见过的动物,我姑且称之为“无常alba”,由于从来没人见过,它不在任何人的大脑之中,任何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现在我问张三,“你认为现在世界上是否有一种叫无常alba的动物?”,张三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一种叫“无常alba”的动物,但是否真的存在,他也不能肯定,只能按一个概率来考虑。但无需质疑的是,“无常alba”这个概念肯定存在,因为刚才已经被我说出来了。
一个人或事物,不管是我们亲历的,还是听说的,还是从视频中看到的,我们都不能确定是不是真实存在(因为亲历也可能被骗),我们只能给一个概率,比如:在某个人的认知中,“斯大林”曾经真实存在的概率是“100%”,“美国人登月”为真的概率为98%,“舜”真实存在的概率是“75%”,“外星人”真实存在的概率是25%,“女娲”真实存在的概率是3%,“黄蓉”真实存在的概率为0。
但是,这个人可以肯定地说,即便他们不真实存在,他们也存在于我的大脑里,存在于书上。
“黄蓉”其实是物理存在的
大脑显然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黄蓉”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于大脑中,也就存在于物理世界。
具体而言,“黄蓉”存在于若干大脑神经元中,这些神经元,有负责其姓名的,有负责其形象的,有负责其所作所为的。
另一方面,“黄蓉”还会以文本、图像、视频、音频、雕塑等等形式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比如在书里、纸上、以及各种存储设备上。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简单地解决了。
以后再有人问,“黄蓉”存在吗?
你就说:存在,在我们的大脑里,在书上,在影视里,在内存里,在硬盘上……
“黄蓉”什么时候才会不存在?
当所有知道“黄蓉”的人都离世了,所有记载“黄蓉”的书籍都被焚烧或遗失了,所有关于“黄蓉”的雕塑、绘画、建筑、纪念品等物质都灭失了,所有记载“黄蓉”的纸张、照片、磁盘、磁带、胶片、软盘、硬盘、光盘、SSD都毁灭或擦除了,以及所有记载“黄蓉”的内存都清空了,金庸笔下的那个黄蓉就真的不存在了。
你可能觉得这并不可能。
但历史上无数小说里的无数人物,确实已经都如上所述,不存在了。
所以,对很多历史事件,人们一再强调证据保存的重要性,因为知道一件事的人都死光了,证据都毁坏光了,这件事就不存在了。
同样地,谎言重复一万遍,它们就会长期性地进入很多人的大脑。
现在我说,春秋时期有一本小说,现在已经失传,叫《无量子》,里面有个人物叫“天异”。
你认为他存在吗?
文|卫剑钒
罗素,《论指谓》,1905
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