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机:人活着真的只为追求快乐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诺齐克(Robert Nozick)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证明享乐主义(追求快乐和满足)是人类的行为目的?

当时,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社会弥漫着“享乐主义”的气氛,年轻人普遍觉得,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追求快乐、满足、幸福感。只要能够获得快乐的事情,就值得去做。

375ca0c1b3cb78663b38d683c5ba57c2.png1969年8月,美国,Woodstock音乐节

诺齐克不喜欢这种想法,他质疑:有何证据可以证明,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享乐?

诺齐克的思想实验

诺齐克假设了一个场景,假如世界上有一种机器,叫做“快乐机”1,只要插上插头,就能带给你源源不断的快乐。 并且,你无法分辨,这种机器快乐与现实世界的快乐有何不同。

这个实验提出来时,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插上电源,谁会运行机器?诺齐克要求人们忽略这种担忧,因为它不会对思想实验产生不利影响。人们可以简单地规定,这些机器设计得很好,可以防故障。

诺齐克说,如果人生的目标是体验尽可能多的快乐,那么没有理由不接入这台快乐机。一旦所有人都想接入,那就证明了人类真的是追求享乐主义。

这在哲学上称为“快乐机假设”。诺齐克相信,只要有人放弃接入快乐机,就说明享乐对这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从而证明了人类还有其他的追求。

他在著作《无政府状态、国家和乌托邦》和《被审查的生活》里面,提出这个思想实验,并给出三种理由,认为人们会放弃快乐机。

1.人们想做某些事情,而不是单纯地体验快乐。

2.人们希望能够真正成为某种类型的人,而不是无所作为。

3.人们不希望被限制在人造现实中,还希望去创造更多的事物。

诺齐克说得对吗?

阮一峰认为2,上面的三种理由,“说实话,都没有说服力,都是无法证明的假设。因为现实中没有快乐机,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切讨论,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答案。”

我很欣赏阮一峰的质疑,但我会解释更多一些。

1、如果这个快乐机是一个固定设施,人接在那里就不能动,得一直老老实实躺在里面。人肯定不乐意进去,人会想,这不就是“植物人”吗。

  • 人知道,老躺着不动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虽然在里面是快乐的,但是对健康不好啊,有可能会短命啊,这谁还愿意呢?(诺齐克并没有提及这点)

  • 因为有这个担忧,人们就可以推断可能很多人不会进去。那么,自己进去以后,就和这个世界隔绝了,这是人们不愿意的。

  • 总之,人在进去之前,就已经判断出来这玩意不好,尽管你把它描述得像天堂一样美好。

92eae0dc76f2c4591d3d8b9951c2d58a.png“快乐机”类似科幻电影中的休眠舱

2、人知道快乐是有很多种的,而且各种快乐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人不想因为一种机器的快乐而放弃了其他快乐。

享受美食是一种快乐,健身是另一种快乐,恋爱是一种快乐。

旅游是一种快乐,玩游戏是一种快乐,欣赏电影是一种快乐。

学习是一种快乐,解决难题是一种快乐,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陪伴孩子是一种快乐,好友相聚是一种快乐,安静独处是一种快乐。

简直是数不胜数的快乐,但进去以后就都享受不了了。即便诺齐克说机器能刺激人脑产生以上所有这些快乐,人们也会觉得不对劲,觉得躺在那里不动,用机器刺激大脑,实在太不靠谱了。

所以,诺齐克的这个思想实验是有问题的,表面上看人们不选择“快乐机器”,但并不能说明:人们不把快乐作为最重要的事。

不选的真实原因是:人们会直觉地排斥这么个机器控制自己的人生”。

当然,如果你让一个已经在里面的人选要不要出来,答案就不一样了。哲学家费利佩·德·布里加德在论文《If You Like It, Does It Matter If It's Real?》3中,把选择场景改为人已经在快乐机器中,询问实验参与者是否愿意离开机器。结果只有大约54%的人选择离开。费利佩说,与其说人们不愿意选择快乐机器,不如说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

所以,我觉得诺齐克这个题没出好,以至于论证也不是那么有说服力。

一个新的思想实验

我们改进一下实验,不再躺在机器里面。

而是吃快乐苹果

现在有一个“快乐苹果”,免费提供,吃起来和正常苹果没有什么不同,也不会对你的生理健康产生任何负面作用。吃一个,就能让你一直感觉安静、平和、舒适、舒畅,满足,略带些喜悦,并时常快乐,不再感受任何负面情绪。你不会得病,不会有意外事件,会自然衰老怡享天年,而且,你看上去会更从容、更健康、更美丽。

缺点就是:吃了这个苹果,你不能再做任何有创造性的事情,也不再有好奇心、同情心和爱的能力,你不再能学习,也不再能工作,你领取着微薄的救济金或者自给自足,住着简陋的房间,维持着基本的温饱。你有人身自由,但你也不想走多远,你没有兴趣和任何人交流,你离群索居,和家人都很疏远,你不能结婚,也不能生孩子。(注意这都是思想实验规定的)

但是你确实心情舒畅和快乐,没有任何不适、不爽的感觉,你完全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你会这么一直快乐地生活。

会有多少人选择食用呢?

我觉得会有不少,至少比选择“快乐机”的人要多得多。

这个思想实验还可以有升级版:

每隔一年,“快乐苹果”的功能会失效,你会清醒过来,恢复正常,然后会有人拿着“快乐苹果”,再次出现在你面前,问你,要不要再食用一颗。

会有多少人选择继续食用呢。

我想大多都会选择继续。

食用的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虽然过着很简朴很孤单的生活,但很健康很快乐啊!

也许你会一拍大腿喊道,这不就是终南山隐士的生活吗?对的,有点像,而且感受上要比隐士好一些,因为“快乐苹果”能让你一直健康和快乐,隐士却未必能做到。

8c568594b61539c2a7c37f458f8c9f64.png终南山隐士

但肯定还有不少人选择不吃“快乐苹果”。

为什么不吃呢,是意识上或者直觉上仍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呢?

是不是在直觉上,人们觉得没有创造、没有学习、没有进步、没有社会连接、没有亲密关系、没有后代的生活,即便很健康很快乐,也不值得一过?

或者说,人根植在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那种能学习、能进步、能创造、能工作、能有社会连接、能有亲密关系、能有后代的快乐?

所以,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诺齐克是对的。人并不希望一个无所事事的快乐,人图的是有积极意义的快乐。

做有意义的事大多是能带来快乐的,单独追求快乐则可能不知所措。

抛开思想实验,人究竟想要什么?

我的观点是:与其说“快乐”,不如说“好”。

用“好”字替代“快乐”,会更普适一些,“快乐”的语义略微狭隘一些,主要是描述情绪,会让人以为是一种美滋滋的状态,抑或是咯咯笑的状态?而“好”适用的范围就很广。

1、人追求一个“好”字。

当然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太一样,你认为的好可能是另一个人认为的恶。

有人认为“快乐”好,有人认为“平静”好,有人认为“忧郁”好。

只要好,人就满意。

2、人不仅追求自己好,还追求自己家人、朋友、亲戚……等等人的好,只要是他关心的人(甚至是也并不关心,就是想要那些人好)。

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他想让全世界人都好,甚至是全世界的生物好,乃至极端到要让全世界的非生物好(他会把这些非生物拟人化)

由于成本、认知等原因,他可能只追求一部分的好,而不追求另一部分的好。比如他追求健身,而不追求学习;或者相反。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一个人“希望也过的好”的人的集合,称为他的利益共同体

3、人不仅追求现在好,还追求未来好。

有人侧重现在好(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侧重未来好(延迟享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普遍地说,绝大多数人希望现在和未来都好。

综合起来,人追求现在、未来,让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好。

尤其是,人有一种本能,总是试图让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好。

因为不仅自己的后代会生活在未来,而且更重要的是:

谁知道哪天,自己也会投胎生活在未来呢?

文|卫剑钒

参考文献:


  1. 快乐机(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erience_machine) 

  2. 如果这个世界有快乐机(https://mp.weixin.qq.com/s/uuTAZ0MIuOMXIN03deRgNw

  3. De Brigard, Felipe (2010). If you like it, does it matter if it's real?.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3 (1): 43–57.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