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传统SAN一直努力拥抱虚拟化,但复杂刚性的架构始终 “先天不足”,反观超融合架构自诞生之初就自带“虚拟化基因”,一旦结合异构hypervisor,战斗力瞬间飚升。
如今各行业用户纷纷希望将业务迁移至云上,而匹配一套部署高效快捷、资源调度灵活以及运维管理便捷的基础架构就相当于穿上一件战斗力瞬间飚升的战袍。
要论时下哪一款战袍最“欢型”,当然非超融合架构莫属了。为用户打造虚拟化数据中心,它不仅提供媲美公有云的简单快捷、灵活高效,而且最大程度精简系统,匹配实际负载需求部署混合云扩展策略等新技能get√,更是分分钟气哭公有云。
用户当然希望穿上战袍就能刀枪不入,上天入地。也就是说,基础架构首先得无缝(计算层和存储层均抽象化),其次可智能匹配各种场景跑应用(无论部署在本地还是公有云上的业务平台),这时,支持异构hypervisor的超融合架构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样的战袍,说的就—是—我!”
如果哥白尼也玩“虚拟化”和“超融合”
多年来,VMware在虚拟化领域处于绝对霸主地位,用户对vSphere更是依赖深重。而今,随着微软的Hyper-V,还有其它开源hypervisor的强势崛起,用户终于不再被VMware一家绑定,开始多样化hypervisor挑选的时代了。
此前IDC就鲜明指出,“有超过半数(51%)的企业已部署异构hypervisor”;这一结论也被Gartner证实,“有48%的VMware用户采用Hyper-V作为第二hypervisor。”而且“微软所占领的新增虚拟化负载市场份额一直在攀升。”
虽然传统SAN尤其高端存储也一直在努力拥抱虚拟化,但复杂刚性的架构(意味高昂的运维)始终是“先天不足”,反观精简一体化的超融合架构,从诞生之初就全身自带“虚拟化基因”,如果再加上支持“异构hypervisor”,用户就能更随心所欲匹配场景跑应用,在虚拟化世界耍得更欢了。
如果引用哥白尼时期的 “地心说”与“日心说”概念来概括(灵感来自Wikibon高级分析师Steve Chambers的一篇文章Copernicus and the Nutanix hypervisor):
VMware与微软的龙虎斗
在如今多样化hypervisor“任君挑选”的时代,VMware也不得不在官方blog上承认:“当下最严峻的现实,比起‘去vSphere超融合架构’对市场的侵占,竞争对手支持包括vSphere在内的异构hypervisor更让人头疼。”
而微软也在好几年前就曾说过,“虚拟化将是微软操作系统拥有的功能之一”,很多行业专家也表示认同,甚至还喊话VMware“虚拟化软件定价过高非常不利于市场竞争”。
不过专家拍砖也好,微软的强劲威胁也罢,事实上VMware依然占据霸主地位多年。对于用户来说,虚拟化确实能大幅节约成本,但前提是它必须保证高可用。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企业突然悲壮地告诉用户VM集体挂掉了,原因就是当初为了省钱购买了相对廉价的hypervisor,这是不是有点太……逗比了。
当然微软也够机灵,早已不再视操作系统至上,而是审时度势,将更多精力投入了开源,尤其Linux代码上的造诣,更是凌驾众厂商之上。如今微软对虚拟化市场的定位,从以前主打“低价、便宜”的价格牌,已经转向更看重为企业打造敏捷高效虚拟化IT环境的能力。
不过该承认的还是得承认,现阶段Hyper-V的虚拟化管理能力确实落后vSphere不止一点点,毕竟VMware已专注虚拟化领域多年,就连技术社区也建设得相当成熟。但即便如此,也丝毫没影响微软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因为越多越多的数据中心里都开始晃动Hyper-V的倩影。
支持异构hypervisor的超融合架构更具优势
今天的虚拟化世界,多样性hypervisor的激烈竞争也潜在刺激了超融合厂商对异构hypervisor的支持能力拼比:
虽说定位不同,不支持其它hypervisor也能理解,但用户终究是不太乐意被单一厂商绑定的。此外,如果遇到用户已部署运行KVM的超融合架构,但希望再使用容器来增强系统性能和高可用性;或希望再运行Hyper-V来降低Citrix VDI环境的运维成本;又或希望再通过KVM和vSphere的联合部署来优化应用的生命周期;这时,显然支持异构hypervisor的超融合架构更具优势。而且随着软件定义技术的迅猛发展,玩转虚拟化世界的超融合架构极可能成为用户构建未来数据中心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