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步骤
Q: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各位朋友都希望的。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A:根据我的经验,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翻译经历,是很有成效的办法
1. 通读
2. 翻译。经验不丰富的译者往往希望凭冲动和狠劲毕其功于一役,发现一口吃不下时就精神疲惫、灰心丧气,之后的翻译也受影响,导致译文质量波动(这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能循序渐进,始终在状态比较好、精力较为充沛的情况下动笔翻译,不但效率有保障,译文水准也非常稳定。
3. 校对。我没有把“校对”放在整个“翻译”的最后,而放在了狭义的“翻译”之后,是因为这个时机非常微妙。校对的主要目的是比照原文检查译文有没有偏离或者译错的地方。
4. 理顺。到了这一步,就基本可以脱离原文,单独看译文了。这时候要做的就好像修改中文作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否合适?句与句的意思是否连贯?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是否通顺?整篇文章的承接关系是否恰当?
5. 润色。具体来讲,“润色”分为三种:
1. 字词的润色
2. 风格的润色
3. 为照顾读者,在总体层面上的润色
翻译的两难
1.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所以进行翻译时,也应当首先确保准确认识原文的词意,然后在目的文字中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这个道理说起来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麻烦。词语的意思通常不只一种,有表意(denotation)和涵义(connotation)的区别。表意是刚性的、常见的意义,而涵义是词语蕴含的相关意义
2. 翻译中的大困境:某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它所对应的一系列意思在这种语言关系非常紧密;如果换了语言,因为大背景不同,原来那些关系之间的关系就完全谈不上“紧密”了,甚至可能相差万里。科技翻译中这个问题更常见,尤其是IT行业的术语。因为国外的很多IT行业从业者想象力都很丰富,所以依据生活创造了大量形象的术语,这些术语在英文里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翻译为中文之后则不是如此。
翻译如铺路
稍微了解一点科学的人都知道,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语言是不够严格精确的。
所以做翻译,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会遇到这种“不够整齐”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技翻译的特点
1. 科技文献通常是用来讲道理的,所以译者必须准确理解文字表达的道理。这里说的“讲道理”不是狭义的讲解原理,而包括讲解原理、研究论证、实验分析等等。科技文章则要求“有九分把握不说十分话”,必须“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汉姆雷特”
2. 科技翻译的译者有信心理解原文,也完全可以适当改动原文
3. 在“顺”与“信”发生冲突时,科技翻译优先选取信而不顺。
4. 科技翻译时,译者应当对加倍小心应对专有名词(术语)
其他
in regular succession without gaps
没有间隔的规律排列
boot翻译为“启动”,其实boot的意思来自bootstrap,意思是“鞋带”